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412

分节阅读 412(2/2)

目录

在宋朝,一个县就好像一个独力小王国一样,任凭县令去施展。这也是为什么苏轼在地方上反而容易做出成绩,回到中枢,他就成了“嘴强王者”了,除了炮轰这个,炮轰那个,再被人炮轰以外,毫无建树。

但是,一个县令虽然相对的有施政自由,可也得别人不戳穿才行。像张正书这种格格不入的施政方法,保管是别人攻讦的好素材,一找一个准。再加上张正书的京华报,不知道曝光了多少贪官汙吏,早就被那些官员恨之入骨了。如今张正书亲自下场,他们岂能轻易放过张正书

可以想象得到,哪怕是张正书做这个亲卫大夫都被弹劾无数的家伙,做了县令,那会是怎么一个下场不用看都知道,肯定是弹劾奏摺满天飞的。张正书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被人一抠再抠,都会锲而不捨地让张正书明白官场的残酷。

曾瑾菡终于明白了过来,倒是担忧了起来:“这怎生是好”

“能怎么办凉拌”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赵煦都把他放在火架上烤了,他还能怎么办但愿赵煦顶得住压力,决意不管李县了,只要李县不造反就行。这样的话,给张正书最大的施政自由,那张正书才会有安宁日子过。

但是,那些文官的手段又岂会这么简单

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声东击西这些文官的阴毒计策太多太多了,为了扳倒一个人,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

可以预见,张正书未来的路绝不平坦。

曾瑾菡忧心忡忡地说道:“要不你辞官罢”

张正书歎了口气,说道:“要是可以,我早就辞官了。好了,你不用担心太多,我会处理好的。”这话只是安慰曾瑾菡罢了,张正书其实心中一点底气都没。不过嘛,对于治理一个地方,张正书倒是挺有心得的。

治理一个地方,就好比把自己当成老闆一样,把百姓当成员工,让员工过得好了,是老闆的职责。首先,得减少失业率,使得人人安居乐业。其次,要投入医疗预算,请郎中大夫过来长久坐镇。最后,就是教育问题了,让识字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最好人人都晓得自己名字怎么写。而孩童,则强制性地要进入学校学习

做好了三点,李县的治理大概就成功了。

至于农田、水利、税收等等这些,按照以往的就行。最难的就是审案,但张正书有系统在,根本不用怕的。

现在张正书最头疼的,是他没有手下。要知道,赵煦只是给了他一个头衔而已,什么人都没给他派,都需要张正书自己去招揽。

“说不得,又要去张榜招人了”

张正书的心里打起了算盘,这胥吏是必须的,而且张正书选的胥吏,一定会比别的县更多,而且福利更好。

第九百一十五章:考选胥吏

张正书一直觉得宋朝的冗官,根本不是问题。

看看后世的公务员就知道了,哪怕是每年国考、省考都破纪录,几十万人报名,但公务员一直很缺,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公务员。想想看,连后世都缺公务员,宋朝的官员真的是冗官吗不见得。

只要是责任分配到位,张正书并不觉得宋朝就是冗官了。甚至,官吏的缺口还挺大的。张正书都打算拿自己全部的俸禄,去聘请胥吏了。要是不行的话,直接从技校里面选。要是没人愿意的话,直接指定吧,干个两三年,权当历练了。

赵煦的办事效率还挺高的,第二天任命就下来了,惊掉一地眼珠子。

这不,文官们纷纷上奏摺,表示抗议。没办法啊,在文官们看来,这是在抢饭碗呐不知道多少人都盯着李县县令的位置,怎么能被一个武臣抢了去要知道,这李县看似不起眼,可文官是什么那是闻着政绩的味道,他们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战斗力的

李县的税收,这两年一直冠绝开封府。

税收这么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当上这个李县县令,政绩就到手了啊

到时候平步青云,不说连升三级,但起码能脱离县令这个苦海不是

就好像后世公务员那样,有的人蹉跎一生,临到退休了,连一个副科级都没混上,这是因为没关係,走不了后门,你再兢兢业业工作有谁看得到但有的人,一进入官场就好像如鱼得水,平步青云的,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为啥人与人就是这么不一样呢除了工作能力的差距之外,就是关係、政绩了。

一样的道理,自古官场一个样。在宋朝,有的官员辗转十余年,一直扑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半步不得升迁。反倒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政绩还不错,陞官就是没他份。可李县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先锋县”、“模範县”呐,只要政绩还过得去,必定会升迁的。

就好比在后世,一个贫困县的县长,和一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县长,哪个受到的关注大肯定是第一那个啊,只要萧规曹随,陞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文官都聪明,知道这是陞官的敲门砖。现在这块敲门砖落到别人手中了,他们能不“义愤填膺”吗

但赵煦根本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给出的理由也很正当,“李县乃是张卿一手创立之地,他最懂如何治理”

赵煦的想法很简单,李县是张正书鼓搞起来的,你们凭什么摘桃子啊就因为你们是文官要是这些文官能再造一个李县,赵煦也就算了,他还巴不得呢。可事实上,张正书就一个。

于是乎,哪怕满朝反对之声,也无法阻挠张正书做了李县县令这个事实了。文官们对张正书的恨意,又加深了一层:不给他们发财也就罢了,还跟他们抢陞官的道路,这是不给活路啊

特别是想为门生故吏讨要好职位的重臣,更是颇多怨言。甚至有人开始暗中搜罗张正书的“罪证”,准备一举扳倒张正书了。

可以说,宋朝有史以来,最遭人记恨的县令诞生了。

张正书却丝毫没有这个觉悟,大张旗鼓地张榜招募吏员。上面清清楚楚写明白了福利待遇,还有工作职责,甚至对待百姓的态度。规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要是干不好随时收拾包袱走人。

不得不说,张正书的金字招牌是挺好用的,许多混得不如意的文人都趋之若鹜。

当然了,这些文人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思,看看能不能引起官家的注意,然后平步青云。毕竟张正书被坊间传闻得那么厉害,那么圣眷正隆,如果得见天颜,岂不是能一展所学

然而,让这些文人失望的是,因为太多人报名了,弄得张正书不得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没错,就是考试,这一来,登时吓退了不少人。

为啥因为每一个职位,都要有对应的知识。比如,你是专门负责李县水利工程的胥吏,你得知道李县有多少河流,河流径流量是多少,水利工程怎么样,设施安全不安全你是专门负责税收的,那你肯定要会打算盘,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写账本你是负责帮忙审案的,你就要读过一些判案的书籍,有基本逻辑

反正张正书的补充榜文,让一些除了会四书五经的文人死了这条心。

而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才,却猛然眼前一亮。

听说了此事,赵煦倒是大吃一惊:“姓张的小子,居然自己弄了一个科举”

彭元量低声说道:“回稟陛下,这不算得上是科举罢,一点都不曾涉及经典史籍,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