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413

分节阅读 413(1/2)

目录

d不考文采策问,只是考一些算术、水利、判案之类的旁门左道”

赵煦却深深地思考了起来,突然说道:“你说,治理一个县,是否都需要这些才能”

彭元量一愣,然后说道:“回稟陛下,确实如此。不论税赋、水利、农桑、教学、判案都是一县县令所管辖,若无此等才干,如何做得一县之父母官”

“那朕要是在认命县令之前,用这等考试之法,选拔官吏,你觉得如何”赵煦觉得这法子挺好的,要是他知道什么叫岗前培训,就明白张正书为何这么做了。

彭元量大吃一惊:“陛下,若是如此,怕是举朝皆惊啊”

“诶,又不是科举变革,这有何难”赵煦倒是觉得无所谓,“再说了,朕时常收到弹劾,言及地方官吏并无才干,只是蹉跎岁月,当地子民怨声载道。若有任前考核,必能优选出能官干吏。如此一来,我大宋政令通达,又岂是难事”

彭元量不敢再劝,毕竟以赵煦的性子,看准了一件事,是肯定要施行的。这一点上,赵煦比他爹宋神宗更加执拗。

“你瞧瞧,这份试题上还问了,为何要做一个胥吏这答案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啊,为官家分忧,为百姓解难。还有,试题最后还有一份承诺书,若当选胥吏,绝不能尸位素餐,绝不能贪渎一文钱财,若有违反,则罪加一等,奏请圣裁。啧啧啧,好主意,好主意”

赵煦觉得自己找到了剋制贪官汙吏的办法,就差没有手舞足蹈了。

彭元量担忧地看着赵煦,他岂不知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只是他人轻言微,劝不得啊

第九百一十六章:损兵折将

张正书也没想到,他仿照后世考公务员的制度来了一次技能比拼考试,反倒成了宋朝官吏任前的考核。

以至于很多文官把张正书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把他的皮都剥了。

为啥呢

很简单啊,因为这些文官科举之后,还有多少人肯去学习,拿起书本的

当然了,就算拿起书本,也从书本里学不到什么知识,这是最要命的。你难道还指望儒家经典里教你怎么做官吗儒家经典里还能教你断案你没事吧

也就是说,宋朝的文官其实大部分都是打酱油的,具体事务都是由胥吏去做。至于那些文官呢,则习惯了指挥别人做事,自己哪里懂得怎么做所以,一旦赵煦要考察他们专业技能,他们就傻眼了。喂,不是说好当官的高高在上吗,怎么会突然需要做事了

这剧本是谁改的

文官们一查,好嘛,又是你这个张正书,咱们跟你没完

没完归没完,可不查不知道,这些文官真的是屁都不会。赵煦怒了,当即大发雷霆,谁要是考核没过关的,一个个都待在家里自省一次考核没个,罚俸一个月两次没过,罚俸两个月三次没过,官降一级

这可要了这些文官的亲命了,不得已再次开启了挑灯夜读模式,学得那是个两眼昏花啊。这不,汴京城里的蜡烛销量都被拉高了不少。没办法,先前偷懒落下的功课,一次性要补完,这谈何容易

做实事哪里有这么简单,那是需要经验的。可这些文官只会指手画脚的,哪里有什么经验他们的经验就是吹牛逼,然后宴请宾客,空谈国事,不干人事。要不就是风花雪月,谈诗词歌赋,治政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脏活累活,都让胥吏去干就是了嘛,我们当官的,当然是要享受了

现在报应来了,这些文官不得已请来了胥吏,“虚心”向他们请教,好吃好喝供着,生怕自己考核不过。

张正书也没想到,赵煦的这把火烧得这么突然,更加感慨宋朝的文官真的是人浮于事,根本是养了一群大爷。怪不得宋朝的行政效率这么低下了,有这群文官,能不低下吗

只是让张正书想不到的是,这一两个月来,弹劾他的奏疏好像雪花一样堆向了赵煦的龙案前。

赵煦笑骂道:“想不到那个姓张的,人缘居然差得这般模样”

“倒不是没有人为张大夫说话的,好像尚书左丞蔡卞蔡相公,就觉得陛下此举乃是开创了先河,是莫大的善政”彭元量连忙说道。

“蔡卿自然是这般说了,他为官踏实,事必亲躬,考核难他不倒。”赵煦很明白这种事,“其他人呢,就不是这般了。”

“小的尝听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可满朝官员连断案都含糊其辞,若没有胥吏相帮,他们怕是要弄出不少冤假错案来。如此之官,百姓岂能服气陛下此举,是得民心之举,自是受到百姓一致讚扬的。小的听说民间还特意为张大夫制了万民伞哩,这是多少官都盼不来的”

听了彭元量的话,赵煦也乐了:“朕也没想到,这一招居然这般好使”

赵煦确实感慨,他一直想整顿官场,但又找不到手段。作为皇帝,他需要官员为自己分忧,需要官员为他的江山出力。但是,这些文官出工不出力,除了会扯皮之外,基本技能都不会,赵煦也是挠破了脑袋。可又不能轻易贬谪他们,因为没有正当的理由啊

其实,张正书早就说过了,庸官比贪官、赃官更加可恨。

赵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奈何没借口把这些庸官干掉。就算是改编考核内容,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探讨方案,怎么才能服众,怎么才能让这些文官自知理亏,不敢反对。不怕老实说,赵煦已经在心中酝酿很久了,就算不敢轻易尝试,生怕会引起朝局动荡。

可张正书的举措,让赵煦如获至宝,立即稍加改动,就照板宣科地用上了,效果出奇的好

先是考核上任的官员,然后波及到整个文官系统。

一番考核下来,刷下了不少庸官,还省了不少俸禄,赵煦大为畅怀,更加认定了张正书是一员福将。

“那姓张的小子,最近又在鼓搞些甚么”

面对赵煦的问话,彭元量不敢怠慢,连忙说道:“张大夫如今亲自处理银行事宜”

“银行”

赵煦一愣,“他不治理李县,去鼓搞甚么银行”

“李县几乎没有甚么纠纷,张大夫也不需要如何治理。也就是需要操心一下税赋、判案罢了。至于陛下派去守护李县的禁军,也没有宵小胆敢犯事,案子也少。而农桑、水利、教育之类,都有专人去管理,张大夫等同虚设,是以才诸多空闲,得以管理银行事宜”

彭元量的话,让赵煦升腾起了浓浓的嫉妒。

要知道,赵煦每天忙死累活的处理政事,还嫌时间不够用。可张正书倒好,每天优哉游哉的,还能处理他的生意

“那他在鼓搞银行的甚么事”

赵煦的语气不善,让彭元量也有点害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