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1(2/2)
长篇大论之后的张正书,用很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件事,人是能改变世界的。而且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而是文人都瞧不起的工匠。
赵煦略微有些触动,却还是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偶然之事罢了”
“一次是偶然,那两次呢,无数次呢”张正书歎了声说道,“官家,你实在太小看工匠的力量了。不如这样,那李县你也别派人去治理了,划做一个特区,只要十年,我给你一个绝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科技之城,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科技的力量,工匠的力量了”
“好,这可是你说的啊”
赵煦正愁着无法捆绑张正书呢,既然张正书自己送上门来了:“那朕就命你为李县县令,吏员你自己找,按时交税就是了朕还派给你一千禁军,负责拱卫李县,一旦有敌国细作,你可以就地格杀”
这是了不得的大权了,张正书张大了嘴巴,突然发现自己的作茧自缚了。
“等等,官家,能换一个人做县令么,我没时间啊”
“那朕就派个文臣过去”
“行啊我能自己挑么”
“你倒是想得美,没门好好去做你的李县县令罢”赵煦心情大好,终于降服了这个油盐不进的臣子了。赵煦终于知道,原来张正书最在意的,居然是李县。
张正书挠了挠脑袋,突然说道:“那官家,我另立学说,不涉朝政,这总可以吧”
“嗯”
赵煦有点警惕了,涉及学说的事,任何一个皇帝都是谨慎对待的。要知道,历史上因为学说的事,死了多少人啊哪怕是宋朝,前不久才有个乌台诗案。这样的大事,赵煦不能不提防:“你想作甚”
“就是系统地教授科学之道。这科学,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起来的,起码要培养弟子吧”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
“嗯”
赵煦看着张正书,想从他的眼中看到一丝端倪。可惜,张正书是真的没有私心,赵煦失望了。
“你想开宗立派”
张正书连忙说道:“我哪有这本事,开宗立派那是大儒做的事,我只是想着更好地研究科学之道罢了”
“呵呵”赵煦是不相信的,但最后却说了一句:“我大宋并不禁别人建立书院。”
这其实就是默许了,因为宋朝的刑统上,确实没有规定谁不能建立书院啊更没有规定,谁可以学什么,不可以学什么。只是大多数人学习,都是冲着做官去的罢了。没办法,读书不为了做官,谁会去读书啊虽然这句话有点伤人,但实情就是这样的。要知道,宋朝的文人其实混得不咋的,但能混进官场的,那都活得最为滋润。社会地位有了,金钱也有了,娇妻也有了啧啧啧,活脱脱的人生赢家啊
第九百一十三章:可怜兮兮
“那官家,我能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吗”张正书觉得赵煦实在太好说话了,忍不住得寸进尺地说道。
“你说说看”赵煦也不是那种什么都答应的主。
“科举里面加几道算术题怎么样,毕竟这君子六艺里就有数这一道嘛,再说了,如果一个进士能精通数学,岂不是说他能做户部的官”
“我大宋有制科”
“可以当做是附加题的嘛,做出来加分,做不出也不扣分”
“你可以退下了”
“官家”
“退下”
“不答应就不答应,有话好好说嘛”张正书被撵了出来,一嘴埋怨地说道。其实张正书也知道,他设立学校教授科学之道,工匠之道那没啥,文官瞧不上不说,皇帝也不想管。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範畴,只要张正书不作死就一点问题都没。但是,如果上升到科举层面,那就是大地震了。
这相当于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那么严重的事,是能引起国家动荡的。
除非赵煦的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同意张正书这么做。
张正书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行再想想办法。没想到,赵煦的反应这么激烈。
“唉,无缘无故的,居然做了一个县令,这下有得烦咯”张正书想着肩膀上的重担,那是一个头两个大。要知道,在宋朝一个县令可不是人乾的活,相当于把侦查、审理分析、宣判、税收、农业、水利、教育等等都一肩挑了。
要是鄜县还好,县令的俸禄高一点,可以外聘一些胥吏、幕僚帮忙处理一二;要是穷县,那对不起了,审案是你,查案是你,税收是你,教育是你,农业是你,水利也还是你。反正呢,拿着鸡碎那么点的俸禄,操着一个县的心。稍有做得不对,还得受到弹劾。最憋屈的是,想贪一点,还得被人戳脊樑骨。
做官最难的,就是县令。要是熬过了这一关,那就轻鬆多了。
可问题是,张正书不想熬过去啊要是换个人做县令,那更惨。说不定会把李县弄成什么样子,这是张正书最不希望看到的。
“劳碌命啊,劳碌命”
张正书想着,是不是重新培养赵鼎,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再求赵煦让他做这个李县县令好歹赵鼎也是“自己人”,迂腐是迂腐了点,但历史上他的官声还算不错,也没有贪汙受贿的记录,还是信得过的
想着想着,张正书回到了“京华报社”。
让张正书惊讶的是,率先迎出来的,是郑月娥。这个小妮子,随着营养越来越好,她的身材也越发的婀娜多姿了。以张正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身材,比之后世的模特都不遑多让。高挑的身材,凹凸有致的曲线,再配上一张我见犹怜的小巧娃娃脸,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儿。
“小官人,小娘子他去大相国寺礼佛了,让奴家告诉你一声。”
怯生生的话语,让张正书怦然心动了起来。
掩饰了一下自己的丑态,张正书连忙说道:“有劳你了”
“小官人”
“嗯”
见到郑月娥这般怯生生的模样,张正书想起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般。“有事吗”张正书都没发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