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3(2/2)
张正书却问了一个问题:“一群高高在上的官员,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他们能制定得出什么政策,让大宋受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就好像刚刚,他们提出的见解,建议,怕是连你都觉得好笑吧”
赵煦沉默了,他知道张正书说的是实情。
“在这里我不想针对谁,只想说,如果一个朝廷重臣,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你认为他称职吗这也是一种尸位素餐,而且是对大宋伤害最大的尸位素餐。民心是会变的,百姓永远向着对他们好的一方。如果朝廷脱离实际,怕是会重蹈熙宁变法的覆辙,官员不满意,百姓也不满意,天下沸腾,最后导致失败。”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让赵煦有点受不了。
“你这家伙,是想做一个谏官”
面对有点发怒的赵煦,张正书很平静:“我说的是事实,如果你连这个都听不进去,那你怎么正视整个天下我曾经看过韩非子,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试问按照这个标准,朝廷里有多少文官武将是符合的”
赵煦冷冷地看着张正书:“你到底想说些甚么”
张正书突然笑了:“我想说什么,你应该知道的。没错,我就是要说,你说倚重的朝廷重臣,根本靠不住。这也是大宋内忧外患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真正改革,你应该先从官员改革开始。言尽于此,你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当我没说过。对了,以后不要让我来上朝了,跟那群猪共事,我费脑子不说,还把自己的智商拉低了。”
“”
见张正书默默地施了一礼,转身要走,赵煦怒了:“回来”
张正书停住了脚步:“我说过我不适合做官,是因为我的血液未冷,见到不平之事,见到不公之事,我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也知道,这样会得罪很多人。今天也证实了我这个想法,一开始,我是想和那群猪打好交道的,可惜的是,我忘了有一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赵煦走到张正书前面,第一次用平等的眼光看着张正书:“你确实是这么想的”
张正书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叹了口气:“官家,你也知道我的为人。”
“就是因为知道你的为人,朕才欲托付重任与你,你竟然”赵煦指着张正书的鼻子,有点说不下去了。
张正书淡然一笑:“不好意思啊,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夸夸而谈不是我的作风,虚以委蛇我也做不来。官家,你看看我所做的事,哪一件是只挂在嘴边,过个嘴瘾的我始终坚信一点,只有百姓过得好了,国家才会强大。官家,说实在的,你和我的理念也有冲突,何必强求糅合在一起呢我知道,你要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包括那些官员。但我想说,大宋真正的根基,是在百姓。我不知道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官员有什么贡献,在我看来,官员就应该是为百姓工作的。现在看来,你的那些官,一个个都忘了初心,为了各自利益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官,你认为还能使得大宋强大么”
赵煦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想骂人的冲动:“那你说怎么办”
“很简单,规定官员的权力和义务,重新制定审核标准,严格执行。必要时,还可以设立一个审核机构,但凡官员升迁降级,都要看他做过什么,功绩在哪,过错在哪。”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有贪赃枉法之事,永不录用。强化法治,杜绝以官欺压的事情出现。只有严苛约束官员,才能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怨念,才能有效延长大宋的江山对了,你该不会以为大宋能一直存在吧”
第八百七十三章:主要矛盾
被张正书的直白,气得有点呼吸不畅的赵煦,很努力才让自己没有继续动怒:“你是说大宋会亡”
张正书像看弱智一样看着赵煦,突然笑了笑:“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天底下没有亡国的朝代吧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你该听过吧”
被张正书的反问怔住的赵煦,愣了愣之后突然阴沉地说道:“你知道单凭这句话,朕就能让你流放天涯吗”
“那又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亡得更快。不是我说的,看看天下一年有多少农民揭竿而起吧,难道你就认为朝廷一点错都没有”
赵煦默然了,说实话,他还真的没啥危机感。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他的江山出问题了。
“你觉得大宋会亡”
不知不觉间,赵煦的语气平缓了不少,但还是有一股很深的执念。
“亡不亡得看你的决心,你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好,就开启官员改革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积重难返之下,一个王朝只能走向灭亡。大宋内忧外患颇多,但你没有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处理得好国事”不用说,张正书又开始普及老马的思想了,听得赵煦一愣一愣的。
“甚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赵煦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大宋破局的关键,心中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是我大宋的福将”
“这么说吧,主要矛盾就如同字面意思,在一件复杂的事情里,必然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应对的方法也要分主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张正书解释了一遍什么是主要矛盾,然后抛出干货了:“我认为现如今大宋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问题。”
“人口”
赵煦有点不太明白,“即便我大宋人口确实比历朝历代要多,但这算甚么问题”
“不算问题”
张正书哑然失笑了,“你知道现如今大宋一共有多少人吗不按户籍算,已经超过一万万人了若非现在农业水平比历朝历代都有所提升,现在大宋会是怎么一个景象再瞧瞧不断的农民揭竿而起,还不是因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土地问题。所以开发江南是已经箭在弦上的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优解。因为只有在江南一地,才能种植两季稻。过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两季稻了,因为太阳照射问题,温度不够,雨水也不够。”
赵煦愣住了,没想到被张正书这么一说,他的念头反而通达了:“继续”
“人口问题之所以是主要矛盾,因为任何一个朝代,有人口才有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一点,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如此。”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要人多了人少了,都会带来不少矛盾。大宋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太多了。人一多,各种矛盾就跟着来了。官家,你想想历朝历代的时候,会因为一场水患,一次旱灾,而受灾几十万人的吗想必没有吧,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赵煦好像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人口密度”
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了,人一多,资源就会紧缺。比如铜钱,才会引起铜荒。”
“那怎么解决呢”
赵煦忍不住问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