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93

分节阅读 393(1/2)

目录

d赵煦也知道这个计划是绝对可行的,但是为了一场战争,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灭了西夏之后,大宋的国力又会衰退到什么地步呢

果不其然,就有文官出来抨击这个计划了:“信口开河,异想天开”

但是张正书岿然不动,淡定地回怼:“你觉得我这个计划不行,你就摆事实讲道理啊,骂人谁不会”

这些文官都是纸上谈兵的类型,哪怕是会点庙算的,又怎么比得上拥有系统的张正书只见张正书列出了修筑一个方圆只有八平米,高两丈的堡垒所需的钱银,大概是在一千五百贯左右,里面不仅可以藏兵十余人,还能储粮备战,甚至还能通过射击孔,往外面射击箭矢。在堡垒顶部,还能布置床弩、抛石机,这绝对是一个大杀器。

只要规划得当,火力交叉能让所有的骑兵绝望。

更重要的是,这些堡垒还能充当烽火台的作用。因为够高,所以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高原,能提早发现敌人骑兵的行踪。只要发现了骑兵的行踪,或者敌人的行踪,再配合运粮车结一个团团围住的车阵,保管能让敌人会面对一个刺猬般的运粮队伍,吃不下,烧不掉,还自身损失巨大。

种种好处放在赵煦面前,轮不到赵煦不心动。

“用水泥修筑堡垒,只需要征调当地民夫,几天就能上手。且修筑堡垒,也能提升当地经济,民夫有钱买粮,有钱买其他货物,商贾也更加愿意往西北跑。到时候,还愁商贾不会运粮到西北去吗这不止是对商贾有吸引力,对夏国境内的汉人,同样有吸引力。看到大宋境内的汉人活得这么滋润,他们会没有点想法到时候朝廷再颁下政令,让归降过来的夏国汉人到江南去开荒,不仅能瓦解夏国的民心,还能顺带开发江南,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赵煦是真的心动了。

相比起其他文官的嘴仗不休,只有张正书的建议最有可行性。

“但是钱呢,钱从何来”枢密使曾布端着朝笏,满脸的激动,看模样像是要和张正书打架一样。

张正书手里也单手拿着朝笏,一脸挑衅地看着曾布:有本事过来啊

赵煦也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即醒悟了过来:“张卿,你且说说,这钱银怎么解决”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张正书鄙视地看着满朝文官,果然是一群看圣贤书看傻了的书生,连账都不会算。“任你再厉害,你能一下子修完所有堡垒不成”

赵煦一愣:“不行吗”

“当然不行了,长城是一年建起来的”张正书觉得他们这群人都是缺乏生活常识的主,跟他们共事就好像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得不行。

被一个小娃娃鄙视了,差点没指着鼻子骂是猪,所有的文官都怒了。可惜,他们并不能反驳这句话,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驳倒张正书。再看看风向,赵煦明摆着是和张正书唱双簧的其实文官们想多了,赵煦自己都意外得不行,但也算是有个惊喜吧。这样的情况下,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不能说话了。万一被赵煦记恨上了,你就等着被踢出中枢,去地方啃沙子吃土去吧。

“那张卿的意思是”

赵煦虽然有点不喜张正书的狂傲不羁,但赵煦也明白,这是张正书想撂挑子的办法,只能顺毛驴一样顺着张正书。

“知道什么叫分期付款,分期还款吗不明白的话,可以到银行去感受一下借贷业务。”张正书摇了摇头,要说

皇权时代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财政制度了,在后世看来,这简直是诸多漏洞。比如财政支出,明明是好几年的工程,为什么要一下子就把钱拿出来就不会做一个财政计划,今年大概要用多少钱,这个工程一年批多少钱合适,再留一点钱急用的吗

第八百七十二章:理念冲突

张正书把“财政预算”的概念一说,赵煦都惊呆了:“你是说,可以一年批一点钱给西北禁军建造堡垒”

“当然啊,这是最优解。我估计,一年一百五十万贯就行了,起码能建造起一千个堡垒或许,连一百五十万贯都未必要,因为材料运输非常困难。按一百座堡垒算,也仅需要十五万贯罢了。”张正书有点无语,赵煦真的想一步登天吗“要想提升运力,必须修筑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这里面的投资,才是大头”

张正书算了一笔账,让赵煦明白了一点,原来财政管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大概就这样了,要是真的想玩这个模式,起码得准备两百万贯钱银,修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想保住粮道的话,那恐怕十余座堡垒也就够了,这样压力也不会很大。”张正书给出了选择题。

赵煦沉吟了好久,才对群臣说道:“诸卿以为如何”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章惇突然站出来说道:“臣认为张大夫所言极为可行,若只花十余万贯钱,就能保住粮道,可以一试”

宰相都表态了,剩下的文官却不出声,摆明了是要和张正书对着干。

只有一向正直的蔡卞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可以一试”

接着,就是章惇一方的文官敷衍地表了一个态。

蔡卞补充道:“陛下,张大夫所言财政预算一事,是否能让户部也如此运作若有财政预算,国库压力想必要减轻许多。衙门想要用钱,必须书面呈上预算,户部才能批下钱款。如若用之不当,还能根据档案根查”

赵煦大喜过望,说道:“善”

今天的常朝,太多惊喜了,赵煦都无法掌控局面。

好在除了张正书这一个怪胎之外,别的倒是没有什么波澜,再把户部的事情捋了一遍,赵煦就宣布常朝结束了。群臣依次退出垂拱殿,但赵煦却让张正书留了下来,劈头就问:“你想做甚么”

“没想做什么,就是见识到了所谓朝廷重臣的嘴脸,不想干了而已。”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

赵煦没想到张正书这么直白,一口气顶在胸口,半天都舒缓不过来,然后怒极反笑道:“那在你心中,朝廷重臣是要甚么样的嘴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