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子不类父父厌之。子若类父父疑之。(1/2)
柴令武来到县衙公堂,陪着裴行俭处理了半个时辰的公务。
直到确定裴行俭独自一人也不会出现什么纰漏之后,才回到后院洗漱。
初来辽东,一路长途跋涉。
柴令武也有些累,洗漱完毕之后,便早早睡下。
同一时间,长安城的太极宫里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大唐数得上号的朝臣和名将尽皆在列,甚至连李渊这个太上皇和李承乾这个太子,都赫然在座。
李世民高居龙椅之上,望着堂下诸臣,脸色平淡,看不出任何情绪。
一旁,房玄龄正手持账本,给众人汇报去年和今年的朝政结余。
整个大殿里,除了房玄龄清朗的汇报声之外,安静得连众人的呼吸声都听不见。
时间不知道过去多久,房玄龄的汇报终于来到尾声。
他合上账簿,淡然道:“如上,去年到今年一年半时间,我朝在河工,平乱,救灾,休整道路,开垦农田,人员等方面的开支合计为钱一千九百三十六万三千缗(贯),粮八百八十四万五千石,绢......帛......绸......炭......折合钱约为三千四百四十二万缗(贯)......”
听着房玄龄缓缓报出一连串的数字,殿中众人更是神色凝重。
这几年,朝廷轻徭薄赋,大力发展民生,到处都在修路,修水库,修河道,说一句花钱如流水也不为过。
可真听见房玄龄报出来的数字,众人还是觉得有些恍惚。
因为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为钱也就是三千万缗(贯)上下。
而这,还只是年中总结。
到了年底,这个数字只会更多。
就连陪坐次席的李渊,也被这个数字给惊到了。
贞观六年到贞观七年这一年半的财政支出,竟然比武德年间三年时间加起来的花费还要多?
大唐现在,这么有钱吗?
他有些疑惑的看向李世民,以他的身份,也没什么好隐晦的,直接问道:“二郎,这些钱,都是这一年半花出去的?”
李世民回神,望着李渊疑惑的样子,不由轻轻颔首。
随即笑着解释道:“这都得益于柴小子献上来的曲辕犁,因为曲辕犁的推广,寻常农田可沤肥更深,以至于去年我大唐全国的粮食足足增产一成有余,此外,便是要得益于他以突厥人代替唐人服徭役的举措,解放了不少壮劳力,也间接性的为大唐增产不少。”
听见李世民对柴令武的夸赞,李渊昏暗的老眼之中不由浮现一抹惊愕。
他早就知道那个他很喜欢的小外孙为大唐立下了不少功劳。
可也没人告诉过他,大唐现在的财政能如此富余,也是那小子的功劳啊。
思及此,他昏暗的双眼立即严肃起来,一本正经的看着李世民叮嘱道:“二郎,既然这都是柴小子的功劳,你这个做舅舅的,可不能亏待了他,柴小子小小年纪便没了母亲,说起来也是个可怜人,你需得记住你阿姊的情分,不能忘本啊。”
一听这话,殿中众臣都有些愕然地望着李渊。
就连李世民都怔愣了片刻。
这......
柴小子是有功劳,也确实是小小年纪没了母亲,非常可怜。
但私情这种东西,是能拿到皇宫大殿里来说的吗?
迎上众人惊愕的眼神,李渊却像是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不妥。
依旧一脸严肃的盯着李世民,仿佛非要李世民给出一个承诺才罢休。
李世民回过神来,脸上浮现一抹牵强的笑容:“父皇说的是哪里话,那小子前些日子,还给孩儿在宫里修了一个凫水的大池子,包括您大安宫的温汤池,也是他出钱修的,那小子的孝心,孩儿都记着呢。”
李世民意图将私情转化为孝心,越过这个话题。
众臣闻言,都松了口气。
要说外甥孝敬舅舅,那就没问题了。
谁家还没几个孝顺的后辈呢,拿出来炫耀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他们倒也不是觉得私相授受这种事情有什么问题。
说来说去,柴令武是太皇上的外孙。
当外祖父的,要给外孙攒点好东西,合情合理,谁也挑不出错处来。
只是这种事情,拿到明面上来说,就有些不妥了。
尤其是殿中还有这么多大臣都在。
这不就是明晃晃的告诉大臣们,你们这些外人的功劳无所谓,但我自家子侄的功劳,必须要落实到位吗?
这样的话,谁听了心里也不会高兴吧?
但李渊偏偏不太领情,听见李世民生硬的转移话题,昏暗的老眼顿时浮现一抹不满之色。
“你这娃子,朕说的是池子的事情吗,朕是要提醒你,别忘了你阿姊的功劳,要对那小子好一点,你以为朕糊涂了是不是?”
李渊嗔怪了一句,眼神越发暗淡朦胧。
就好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强撑着精神,非要争个是非出来。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一僵,却是没料到李渊竟然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非得让他在这么多人面前下不来台。
但想到自己的孝子人设,他还是艰难地点点头,应道:“是,父皇的意思,孩儿明白了,还请父皇放心,孩儿定然不会苛待了阿姊的后人。”
“这还差不多。”
李渊得了李世民的承诺,脸上总算露出满意之色。
众臣面面相觑,眼神中皆流露出几分古怪之色。
太上皇今日的表现,怎么也不太像一个合格的政客啊。
李世民压下恼怒,果断跳过了这个话题,转头对着房玄龄道:“玄龄,你继续!”
房玄龄如梦初醒,赶忙点点头,继续朗声道:“以上,便是我大唐这一年半以来的各项财政支出,除却这些支出之外,如今国库还尚有盈余。”
房玄龄说着,迅速报出了一长串数字。
众臣听着房玄龄报出来的国库结余,忍不住又是一愣。
甚至连刚才的小插曲,都被众人抛之脑后。
因为房玄龄报出来的结余,也有些超乎他们的预料。
因为到了现在,国库之中去年的收入,折合下来竟然还有近五百万缗(贯)的结余。
国库中还剩下这么多结余,还是大唐立国以来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须知自大唐立国以来,财政就一直是枯竭状态。
哪怕每年只是想要达到收支平衡,都得靠房玄龄拆东墙补西墙的去拼凑。
而这,也正是众人为何倾佩房玄龄,为何大唐没有人可以动摇房玄龄大唐第一宰相的原因。
房玄龄,总能从一些众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变出钱来,将其他窟窿给堵上。
可现在,大唐竟然有了结余?
一时间,众人都有些恍惚,像是突然有一种穷人乍富的心态。
面面相觑一阵,众人的心情越发复杂起来。
因为他们突然想起来李世民夸赞柴令武那些话。
原来,那小子当初提出来的那些政策,竟然真的有用。
只是,这前摇有点长。
贞观四年就已经实施下去的政策,到了贞观七年,才看出来效果。
不过,有效果就好啊。
起码,大唐现在不用为钱发愁了。
李靖最先按捺不住激动,猛地拍案而起,问道:“陛下,这便是您打算两线作战的依据吗?”
李世民没有计较李靖的失礼。
脸上浮现一抹由衷的笑意,轻轻点头道:“贞观三年,你我君臣勒紧裤腰带,尚且能战胜不可一世的突厥。今年,我大唐不必再为财政之事担忧,朕有信心,我大唐的铁骑,定然能够踏破伏俟城。”
一听这话,李靖顿时更是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
他颤颤巍巍的抬起手,朝李世民拱手一礼:“臣,愿为陛下驱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