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卢氏吃醋,苏婉偷窥〔求追读〕(2/2)
长孙皇后看了之后,也是一皱眉,缓缓道:“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在当时来说,是轰动一时的,他的才学,满朝文武有目共睹。
他在奏章中说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这些也是客观原因,但是,臣妾想这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是因为什么呢?”
“房玄龄处事谨慎,臣妾认为他之所以不太愿意和承乾走得太近,是因为他担心自己被朝中的大臣说成是太子一党。”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他不愿意做太子太傅,朕也不强人所难。”
“陛下,臣妾听说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与李泰交好。”
“哦,有这等事?”
“陛下,你觉得这只是巧合吗?难道和房玄龄没有任何关系吗?”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这样吧,你先休息,朕去紫宸殿,让王德去把房玄龄请来,朕和他好好聊聊。”
“那你们不要聊得太晚,早点休息。说话注意分寸。”
“朕知道了。”
房玄龄在家中都准备休息了,没想到王德来了,宣皇上口谕,让他即刻进宫面见皇上。
房玄龄不敢怠慢,赶紧穿戴好官服,随着王德一起前往紫宸殿。
在路上,房玄龄就问:“王公公,这么晚了,陛下让我进宫,到底所为何事?”
“老奴也不知道啊。”
“那你见皇上的脸色如何哇?”
“陛下的脸沉沉着,好像不太好。”
房玄龄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跟自己的奏章有关。
紫宸殿。
李世民正坐在文案内批阅奏章。
房玄龄到了之后,跪伏于地,口称:“万岁!”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赐座,上茶。”
王德给房玄龄搬了一把椅子,又为他泡了一杯绿茶。
房玄龄便坐下了:“不知陛下把微臣唤来何事?”
李世民把手中的奏章放下,冲着王德一摆手,王德会意,便退了出去。
此时,殿内只剩下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人。
李世民脸色稍缓:“其实,也没什么事,只是朕心情烦闷,想起了往事,所以,把你请过来聊一聊。”
房玄龄听李世民这么一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如果朕记得没错的话,咱们俩是在渭北相见的,那一年你三十九岁,朕十九岁。”
闻言,房玄龄十分感动:“陛下,好记性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陛下还记得这么清楚,真是让微臣受宠若惊啊。”
李世民拉把椅子在房玄龄的身边坐下了,语重心长地说:“记得那时,我们正在征伐天下,逐渐消灭各个诸侯割据势力;
在没有认识你之前,朕经常为钱粮和兵员的事情而发愁,时常捉襟见肘,不是没有粮草,就是没钱了,要么,就是兵员跟不上了,朕真是焦头烂额。
后来,朕遇到了你,一切都改变了,就像当年刘邦遇到了萧何。
在沛县时,萧何和曹参把刘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若没有他们二人的推荐,刘邦又怎么能做得了沛公?
这是刘邦从沛公到汉王,再到皇帝的人生三步曲中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对他来说很重要。
楚怀王熊心让刘邦领兵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并且,约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攻下了咸阳,其他的将军和臣子们都在抢夺金银财宝,唯有萧何进入宫中,为刘邦取得文书、户口典籍等重要资料;
如果按照怀王之约的话,刘邦应该是关中王,可是,项羽没有同意,改封刘邦为汉中王。
汉中、巴、蜀乃是偏僻之地,当时,若依刘邦的脾气,便要拿自己的十万军队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拼上一拼,又是萧何阻止了他。
萧何陪着他一起到了汉中,在南郑招兵买马,逐步壮大实力。
萧何善于识别人才,又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作为大将军,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和项羽长达四年的征战之中,萧何一直镇守后方,兢兢业业,不断地给刘邦输送钱财、粮草、马匹和兵员,正因为有了萧何的鼎力相助,刘邦最终灭了项羽,成就了帝业。
所以,后来,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为汉初三杰之一。”
听李世民说起了这一段历史,房玄龄的心中感触颇多。
李世民接着道:“同样,朕若没有你的大力支持,又怎么会有今天呢?
后来,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又是你的谋略,才使得朕得以成功。
朕对你的感激之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呀。”
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房玄龄也被李世民的一番话说得心里热乎乎的。
“陛下,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提它做甚,再说了,微臣能为陛下效劳,那是微臣的荣幸啊。
微臣若是没有遇到陛下,可能就要荒老于山林之中了,天下人谁又知道微臣的名字呢?”
“依朕看,你的功劳要超过萧何,你不仅是朕的钱袋子,你还为朕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智谋过人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等,正因为你慧眼识人,向朕推荐了他们,朕的实力才逐步得到扩大。”
“陛下,微臣认为你说对了一半。”
“哦,何出此言?”
“陛下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不过,他们运气好,遇到了像陛下这样的英主,所以,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如果陛下没有使用人才的胸怀和气度,他们就是才能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记得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比如,吴起、商鞅、范雎、张仪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顶级的人才,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使魏国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魏国的君主没有使用人才的心胸气度,怕他们超过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甚至对他们进行打压和迫害。
这些人在魏国郁郁不得志,才能无法施展,抱负得不到实现,最终,一个个都离开了魏国,投奔了他国,吴起去了楚国,其他三人全部归于秦国,这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六国。
由此可见,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君主使用人才的方法,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长,得承认别人的优点,允许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
正所谓海纳百川,乃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