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语 13141516(1/2)
周语16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伟大的德行,更换朝代姓氏,改变典章制度,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功劳,然后采用天子拥有的一切典章制度,来安定百姓,那时,我将流放和躲藏到边远的地方,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周语15
‘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兄弟之间虽然受谗言挑拨而发生争执,但仍然会一致抗御外侮。’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兄弟相争在家中,但能一致对外抗欺侮。’如此看来,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但不影响手足之情。
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
如今因为这一点点忿恨就遗弃,就是因小怨而忘记大德啊,恐怕不行吧?况且,兄弟之间的纠纷不必牵扯外人插手,否则,利益就会外泄。
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仁所以保民也。
暴露内部恩怨而让外人得利,是不义;疏远亲族而和狄人来往,是不祥;以怨报德,是不仁。之所以能蕴生利益那是因为义,之所以能够养护民众不离心那是因为仁。
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
施行不义则利不丰厚;不祥和则福不降临;君王不仁则民不归顺。
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
古代英明的君王没有失去这三种德行,所以能拥有广大的疆域,能使百姓和睦安宁,而且美好的名声至今使人不能忘怀。
周语14
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
他们恭敬地接受王命,执行礼仪得当。尊敬王命,便是顺从上下之分的行为准则;行礼得当,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现。
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以美好德行来作为诸侯的表率,其他诸侯一定会争相归附于他。
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
况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的,
忠所以分也,
忠是用于分析判断的,
仁所以行也,
仁是用于施行的,
信所以守也,
信是用于维护的,
义所以节也。
义是用于节制的。
忠分则均,
以忠去判断才公平公正,
仁行则报,
以仁去施行才能生效,
信守则固,
以信去维护才能稳固,
义节则度。
以义去节制才会适度。
分均无怨,
分配均匀公正了就没有怨恨,
行报无匮,
施行生效就没有困乏,
守固不偷,
维护稳固就不会出现苟且偷安之事,
节度不携。
节制适度就不会离心离德。
若民不怨而财不匮,
如果民众没有怨恨而且财用不困乏,
令不偷而动不携,
命令不走样而且执行不离心,
其何事不济!
那么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的呢!
中能应外,忠也;
能够表里相应,是忠;
施三服义,仁也;
三番施礼辞让受命,是仁;
守节不淫,信也;
守节不越,是信;
行礼不疚,义也。
行礼完美而没有缺陷,是义。
周语13
名句:
(一)‘众非元后’何戴?
‘如果民众没有好君王,拥戴谁呢?
后非众,
而君王没有民众拥戴,
无与守邦。”
就没有人同他一起守护基业。’
(二)‘余一人有罪,
‘君王我一人有罪,
无以万夫;
不连累百姓;
万夫有罪,
而百姓有罪,
在余一人。’
责任则在我君王一人。’
(三)‘国之臧,
‘国家好,
则惟女众。
全是大家的功劳。
国之不臧,
国家不好,
则惟余一人,
只是我一人的过失,
是有逸罚。’
我有不可逃避的罪责。
(三)如是则长众使民,
如此看来,要想做万民之主长久役使百姓,
不可不慎也。
不能不谨慎啊。
(四)
民之所急在大事,
民众所关心的是祭祀、战争之类的大事,
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
先王懂得这样的大事必须靠民众才能办到,
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因此清除自己心中的邪念来团结民众,
考中度衷以莅之,
将心比心地考量审度后再去处理政务,
昭明物则以训之,
以明确的准则来教诲他们,
制义庶孚以行之。
制定并施行众人所拥护的事情。
(五)祓除其心,精也;
清除自身的邪念,是精;
考中度衷,忠也;
将心比心地考量审度,是忠;
昭明物则,礼也;
明确准则,是礼;
制义庶孚,信也。
行为法制为众人所拥护,是信。
(六)
然则长众使民之道,
如此能持久做万民之主而役使百姓的道理在于:
非精不和,
不清除邪念就不能团结民众,
非忠不立,
不将心比心就不能妥善处理政务,
非礼不顺,
行为准则不明确就不能施行顺畅,
非信不行。
不被众人所拥护就无法顺利行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