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入土为安(1/2)
<divclass="tt-title">第203章入土为安
果不其然,正如萧风所预料的那样,当他在乾隆皇帝面前表达了自己想要弃武从文的意愿时,身为一代明君的乾隆,其精明程度自然非同小可。
更何况,君臣之间,许多言语更是无需明说,他心中早已洞悉萧风此举背后的深意。可作为天子,行事总需顾虑周全,权衡各方利益。
为了避免背负苛待功臣的恶名,乾隆巧妙地保留了萧风满军正白旗都统的职位,也如他所愿收回了其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的官职,改封他为户部侍郎加领左都御史衔,还保留了其战时的双眼花翎。
就这样,萧风从正二品武官转为了从一品文官。
身为领班军机大臣兼任户部尚书的傅恒,也如实向乾隆禀明了此次征缅过程中,大清火器与英式燧发枪之间的巨大差距。
清缅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可战争中的见闻,却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傅恒和萧风的心头。
随后,他和萧风一同向乾隆进言,恳请乾隆重视新型火器的发展,并推举来自大不列颠的贵族画师班杰明,担任前往大不列颠的使者,负责购买英式武器带回大清。
傅恒和萧风都是乾隆的心腹,又与皇室有着姻亲关系,他们的话语在乾隆心中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其实乾隆早就看过,甚至已经亲自使用过征缴回来的英式燧发枪,其强大的杀伤力让他印象深刻。但身为一国之君,他有着更深层次的担忧。
若是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流落民间,引发暴动,威胁到朝廷统治又该如何是好?所以,即便傅恒和萧风两人如此的苦口婆心,乾隆依旧没有轻易应下此事。
乾隆陷入了沉思,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双手背在身后,一手死死握紧拳头,似乎在权衡着利弊,做着巨大的心理斗争。
未几,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此事关系重大,英式火器虽利,但亦可能成为双刃剑。若我大清子民人人皆能持此利器,那朝廷威严何在?此事朕需细细思量。”
毕竟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本无需承担此事带来的风险,即使这可能造福后世,名垂青史。
如今自己依旧身强体健,龙体安康,但做得越多,也可能错得越多,哪怕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他爱惜自己的名声,不愿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
但萧风并未因乾隆的犹豫不决而气馁。他深知,要推动大清的火器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次进言就能成功。于是,他向乾隆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先在大清内部设立一个秘密的火器研发机构,召集一批精通火器的工匠,暗中改良现有的火器技术。这个机构将由朝廷直接掌控,以确保技术不会外泄。
傅恒与萧风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无奈。他们明白,乾隆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任何可能动摇根基的事物都必须被严格把控,更何况是此等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
傅恒同样没有放弃,他十分理解乾隆的顾虑,但战场上那些先进的火器实在让他眼前一亮,难以忘怀。在他看来,萧风的提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此时此刻萧风已经将此事摆到了明面上,借着大战初了的契机,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更何况他有预感,他这身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萧风昏睡的这些时日,他亦在半梦半醒间仿佛能看到缠绵病榻的自己和跪在自己床前哭到泣不成声的儿子女儿们,也常梦到自己的姐姐和两个小外甥,以及福灵安和明瑞……
若不趁热打铁,等到自己撒手人寰那一天,满朝文武只剩萧风一人孤掌难鸣,孤立无援,更无法说服已经铁了心的乾隆。所以在此事盖棺定论前,他是一定要争取的。
所以,他试图曲线救国,采取迂回的策略。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事情就事在人为了。因此,他先向乾隆进言,提出可以先从仿制英式燧发枪入手,逐步提升大清的火器水平。等技艺成熟之后,再考虑引进更先进的武器。
闻及,乾隆虽然仍未明确表态,但内心已有所松动。
就在这时,班杰明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亲自回到自己的国家大不列颠,帮助大清购买英式武器,并由粘杆处秘密押送,绝不会导致枪支炮弹流落民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