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三更合一(2/2)
没人帮忙,荷兰不可能撑这么久的。
她把猜测跟康熙一说,他就颔首道:“不错,正是有人在帮着荷兰,让它能一直撑下来。那么你再猜猜,是谁帮荷兰了?”
顾凝宸想了一会道:“皇上,该是俄国沙皇。”
最不想两个国家很快结束战争的,绝对是隔岸观火的俄国了。
沙皇会出手帮忙,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康熙点头又摇头道:“对,也不是很对。除了俄国之外,法兰西也出手了。”
顾凝宸一怔,很快又觉得法兰西会出手帮荷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毕竟之前英吉利发展起来的时候,就一直担心法兰西成为新的威胁,就出手压着法兰西,几次三番找麻烦。
估计法兰西的国王路易十四心里早就憋屈死了,趁着这次英吉利跟荷兰打起来,他当然帮荷兰了啊!
虽然荷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以前也打压法兰西。
但是比起英吉利,荷兰已经不可能再翻身起来了,借着它来削弱英吉利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周边国家很多跟法兰西想得差不多,以前被英吉利压着,如今一个个暗搓搓在背后帮着荷兰,愣是把荷兰扶起来了。
顾凝宸听得好笑,之前还觉得欧洲那边算是颇为团结,如今看来一旦谁有难了,赶紧各自飞不说,还得回来踩上两脚。
不趁机落井下石,还等什么时候?
“皇上,他们就不怕真把荷兰扶起来后,它就要起死回生了?”
康熙就笑道:“怎么可能,已经快死了的人,最多回光返照一段时间,很快就不行了,荷兰也是一样。”
甚至可以说他们硬生生扶起荷兰来,反而加速了荷兰的衰败。
这场仗拖得越久,对荷兰就等于是加快掏空了身体,死得也就更快了。
荷兰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英吉利压根不听解释,疯了一样追着他咬。
他不能退,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战了。
其他人来帮忙没安好心,这时候荷兰也不计较了,哪怕他要死,怎么都得把英吉利一起拖下水,一块陪葬才行!
顾凝宸又歪着头问道:“皇上,要荷兰打不下去,英吉利赢了,他反过来对付那些帮过荷兰的国家,这些国家就不怕吗?”
康熙握着她的手道:“他们自然是怕的,所以就一起结盟了。他们联手起来,英吉利又刚惨胜了,正是虚弱的试试,当然不敢轻易对他们下手。”
要真下手了,这些联手起来的国家就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反过来对付英吉利。
反而英吉利不敢得罪他们,怎么都要休养生息好几年,等恢复了之后才会去找这些国家算账。
顾凝宸反过来握住康熙的大手,笑眯眯道:“看来皇上心里有计较,没打算让英吉利有时间好好休养生息了?”
康熙不意外她会猜得出来,点头承认道:“不错,趁着英吉利虚弱的时候出手,它恢复起来的时间就越长。再说了,朕不出手,其他人也是会出手的。”
离得那么远,他出手也不方便,不过可以远程操控一番。
反正给英吉利找点麻烦,再挑起他跟周边国家一点问题,英吉利以后就别想有宁静之日了。
他们越是乱,大清才越是安稳,这些人压根就没有精力顾及这边,更没有心思来算计了。
康熙也是这么想的,让西洋那边忙一点没什么不好。
今年过年,康熙依旧热衷看戏。
他今年还提前拿了戏本子,亲手改动了不少。
虽然顾凝宸因为不懂戏,看着听着没察觉出什么来,不过能看出康熙面上笑容多了,左手打着拍子的次数也更多,显然比去年看得更加满意。
戏折子翻来覆去就那些戏,康熙也不大满意,还特地让人去江南要了新本子。
听闻有一出《桃花扇》的新戏在江南新上,口碑不错,康熙就派人去要了这个戏本子。
恰逢作者手里都没有话本,康熙还要的急,只好临时跑去友人家里要了手抄本送到京城来,才算勉强赶上了新年大戏。
昇平署险些没排出来,连夜让人排戏,紧赶慢赶才能赶上。
顾凝宸不爱看戏,就只能留意大戏楼的机关,发现居然又增加了。
为了表现出落花,戏台上面都做了一层暗格,有人在里面往下撒花。
花瓣肯定是新鲜摘下来的,顺着台上的小孔落下纷飞,很有那么点意境和味道。
康熙看得很满意,顾凝宸依旧研究大戏楼的机关感觉很有趣,于是又是美好的一个新年。
今年过年康熙压着顾凝宸,不让她再研究新的机器,免得太伤神了。
两人索性一起看书写字,顺道继续围观荷兰和英吉利两边打得如何了。
听闻法兰西眼看英吉利居然落了下风,于是赶紧又派人去英吉利那边扶一把。
一看荷兰落下风了,法兰西又派人去荷兰那边扶一把,也是够忙的。
顾凝宸感觉法兰西这个国王路易十四也是个妙人,两边都扶,不怕两边知道后都不高兴,白忙一场了吗?
康熙派人一直关注欧洲那边的消息,自然要清楚一些,就笑着解释道:“法兰西的国王没亲自动手,而是让底下人私下去帮忙。”
路易十四又不傻,要是他跟墙头草一样,一会帮这个一会帮那个,最后谁都没讨个好,还可能都怨恨起他来了。
帮了忙还要被人埋怨,他当然不乐意,于是就让底下人假装分成两派。
一派支持荷兰,一派支持英吉利。
平时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吵吵闹闹,想要争个高低,说服对方加入自己。
还派人宣扬出去,于是其他国家都知道,法兰西居然分裂成两个派系,一边支持一个国家。
所以他们这两个派系分别派人去支持其中一方,不就很理所当然的事了?
至于为什么在占上风的时候不来,他们也能振振有词说,上回落下风的时候帮忙了,好东西一股脑给了,自然需要时间再慢慢筹措。
这理由太充分,虽然让人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却又没什么大毛病。
于是就让法兰西这个两面派愣是立住了,还能跟没事人一样左边扶一下右边扶一下,简直是个人才。
顾凝宸感慨这么扶下去,他们两个国家还能打个一两年的样子,等荷兰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才会结束。
不过这个新年倒是很热闹,两人一边听着外边来的消息,一边喝茶赏花。
她感觉荷兰和英吉利的事比大戏楼的新戏还要好看得多,当然这句话只能藏在心里,是绝不能跟康熙说出来的。
康熙其实也看得出顾凝宸没那么喜欢看戏,却还是每次都会陪着自己看,这就很足够了,并不会勉强她非要看懂,还要学会怎么欣赏云云。
顾凝宸每次研究大戏楼的机关,眼神亮晶晶的样子也没什么不好的。
这个新年过得惬意,可惜年后江南却传来一个坏消息,那位曹家的掌门人,曹玺在任上突然病死了。
噩耗传来,康熙愣了一下,久久没能回神。
因为之前听闻曹玺已经大好了,这前后还不到一年的功夫,他怎么就忽然病去了?
康熙命人去江南祭奠,另外也打听消息。
回来的人一禀报,才知道曹玺虽然表面上好了,却是外强中干,身子骨早就不行了,却硬撑着而已。
他养了一年病,手把手把这些年的经验都教给了曹寅,这才放心了一点。
而且曹玺不想一直卧榻歇息到死,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为皇上办差到最后一天。
他之前早早就写好了折子,交代家人在自己去世后才送去京城呈给皇上。
康熙看过后十分感动,跟顾凝宸感慨道:“要是大臣们都能跟曹玺这样尽心尽力,为朕鞠躬尽瘁,那该多好?”
顾凝宸轻轻点头附和,心里却觉得曹玺果真很懂康熙的心。
而且曹玺还简在帝心,要换做其他人,自己都快病死了,还不早早禀报上来,好准备接班人。
忽然撒手人寰,接下来的事怎么办,不就一团乱了吗?
真是鞠躬尽瘁,康熙也高兴不起来,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啊!
如果是不知情,忽然倒下的就算了,曹玺明明身边有大夫在,早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却一直没禀报。
等死了之后,他才让人送了这么一封情深意切的折子来。
要其他人,康熙早就让他们死好几遍了,换做曹玺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而且其他人也不是不想鞠躬尽瘁,死在任上的人其实也不少,但是能做到曹玺这个地步的就太罕见了。
江宁织造是个肥差,简直肥得流油的差事。
在上面一般就坐三年,曹玺一坐就二十年,这已经肥得估计能流几千吨油了。
康熙这二十年还对曹玺信任有加,一直没换人,这才是曹玺的能耐。
看看,康熙不就因为曹玺死前写的折子感动,然后他就对着朝臣宣布,打算改了丁忧的年份。
从以前的三年,改为二十七天。
这样一来,曹寅就不必守孝三年,只需要二十七天。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上任了。
是的,康熙已经给曹寅定好了差事,就是去苏州织造府。
虽然比江宁织造府差一级,却也在江南富裕之地。
曹寅如此年轻,过去自然不可能当一把手,却也是二把手。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康熙是让他在苏州织造府这边积累经验,过几年就会把人调回江宁织造府那边去,接手曹玺的职务。
顾凝宸想过很多可能,康熙改变守孝时间的机会,没想到会在曹玺和曹寅身上。
她一时拿不准,康熙这是喜欢曹家,还是不喜欢他们啊?
毕竟曹寅给曹玺守孝从三年改为二十七天,简直成了朝臣的靶子,每天早朝都为这个吵个不停。
有觉得三年缩短为二十七天,曹寅为曹玺守孝时间太短,实乃大不孝。
有认为二十七天实在太短了,康熙又偏心曹家,才会为曹寅改了祖训,就为了让他能够尽早上任,再尽早接任曹玺的位子。
要是康熙偏爱曹家,就该徐徐图之才是,跟四阿哥那边一样。
如今他忽然借着曹玺做了决定,曹寅完全成了千夫所指。
御史打定主意觉得曹寅是为了能尽快接手阿玛的职务,才会私下写信给康熙求情,希望改了这个守孝的时间,这简直是不孝之子!
为了自个的利益,连守孝三年都舍不得,不孝之人怎么能以后接任江宁织造府?
曹寅比窦娥还冤,他压根就没跟康熙提过这个。
但是曹家有专门的送折子渠道,能够不经手其他人直达天听,除了他们和康熙之外,就没有人知道曹家究竟有没写这个密折。
不过曹寅也明白,康熙忽然来这么一出,确实是想让他尽快接手,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要改了守孝的时间,免得官员因为丁忧时间太长影响了手里的差事。
所以这锅他哪怕不想背,也得背着。
不然曹寅对外要怎么解释,总不能说康熙偏心曹家偏心他,又打算改了守孝时间,却怕被大臣追着烦,才会扣到他身上去吗?
曹寅作为康熙的心腹,只能不发一言。
这样表现,御史们越发认定他就是做了,所以心虚,于是跳得更厉害了。
可惜康熙一意孤行,下了明旨,从上至下的官员必须遵守。
御史们痛哭流涕,有些老臣看不过眼,还想死谏,被御林军拦下了。
康熙还下来亲自扶起老臣叹道:“天下人这孝并非因为守孝的时间多长,而是心诚不诚。诚意在,哪怕只有一天也就足够了。朕也舍不得爱卿们因为守孝而悲伤三年,熬坏了身子,回来后百病缠身。”
不少大臣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们其中有回乡守孝之人,守孝之苦是亲自受过,自然明白有多难。
哪怕再年轻都要熬不住,有的人连三年都没熬过去,在守孝的时候染了风寒去世了。
也有跪得太久,腿脚膝盖都落下了毛病,后半辈子走路都生疼。
如今他们听康熙如此肺腑的劝说,一个个都留下感动的眼泪,大多数人就不闹腾了。
少数人看闹腾也闹腾不出什么来,康熙已经下了决心,又是打算体恤群臣,于是一个个慢慢就消停了。
这事闹腾了足足一个月,愣是让曹寅这二十七天的孝期都过了,他都能直接去苏州织造府走马上任。
其他大臣看着曹寅,又是羡慕又是嫉妒。
有些人硬生生守了三年,如今看曹寅轻飘飘守一个月,没受什么罪,还能平步青云,只觉得是同人不同命。
只因为他们不姓曹,就没得到康熙的另眼相看。
这无形中让不少大臣跟曹家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起来,他们一来不敢得罪曹家,二来却也不怎么乐意跟曹家在一起。
当然巴结曹家的人也有,却比以前要少得多了。
顾凝宸心想,这或许就是康熙想要看见的。
以前因为曹玺在,曹家如日中天,巴结的人无数。
那时候康熙没有其他人能用,曹玺在江南的差事办得也不错,就让人一直留在那个位子上了。
如今康熙手上能用的人比以前多了,但是曹家在江南的势力已经不是他随意能动得了。
但是曹寅的才能却远不如曹玺,再加上曹寅实在年轻,不如曹玺在知天命之年才接手江宁织造府,很容易被周围有心人蛊惑。
康熙忌惮曹家在江南的势力,又担心曹玺过分年轻,于是就来了这么一手。
他把曹家直接捧起来,朝中大臣有眼力劲的都能看出曹家的身份比以前微妙得多,就不敢像以前那样亲近和巴结了。
又因为曹家的特殊待遇,大臣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因为守孝的事隐隐站在曹家的对立面上,把曹寅孤立了起来。
那么以后曹寅和曹家根本不可能再跟谁私下结盟,能依靠的就只有康熙这个靠山了。
如此,他们就绝不敢背叛康熙,以后只能更加尽心尽力为皇上办差!
顾凝宸心下赞叹,康熙这一通看似是为了曹家和曹寅着想,却是不动声色敲打了一番,实在精彩极了!
而且群臣所有的炮火都对准了曹家,康熙轻而易举就从中脱开了关系。
哪怕是最迂腐的老大臣,也没纠缠着康熙让他改变主意了。
就是曹家承受得有点多,不过他们这些年来得的好处就不少,只帮康熙挡一挡箭不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