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9(2/2)
“”
唐奕眼睛再一次湿润,老师的咆哮之中,除了浓浓的关爱,再没有半分别的情感。
忍不住扶着范仲淹继续前走。
“老师,我就是个挺操蛋的熊孩子,别看二十出头了,依然改不了任性的臭毛病。”
范仲淹横了唐奕一眼,“你还知道啊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随即语气缓和下来道:“你这样由着性子来,现在还没什么,但是到了朝中是不行的。”
“您听我说完嘛”唐奕继续道。
“我没有您那么高洁的品行,为国为民只当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还好,真要我用其鞭策一生,为之奋斗一生,您是知道的,我根本做不到。”
范仲淹一阵无语,拿这倒霉孩子真没办法。
“直接说重点”
唐奕停下脚步,“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一个情字撑着。对您的感情,对曹、潘几家的承诺,还有对官家的责任。”
“你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我就是靠着情义当作动力,一步一步向前走。您让我无情”
“我要真无情,现在就找个谁也管不了我的地方,领着几个漂亮娘子,混吃等死了”
“你敢”范仲淹眼睛一立。
唐奕总是有这个本事,既说服了你,又让你气的不轻。
“嘿嘿。”唐奕装傻地嘿嘿直笑。“我不敢,我不敢行了吧”
范仲淹翻着白眼,“就你这个无赖的样子,老夫怎么放心得了”
“您不用放心啊”唐奕陪笑着。
“您就在一旁盯着我,给我掌舵不就得了。”
范仲淹一阵沉默,随即叹道:“老夫还能给你掌舵多久”
而唐奕也借由着黑夜的掩盖,渐渐敛去笑意。
也许要快一点了,不然,就算真的做成了,又做给谁看
第384章又要下猛药
夜深人静,一师一徒就这么借着月色,缓步走在观澜蜿蜒俊秀的景致之间。
唐奕忽然觉得新奇,出声道:“当初建这个园子,美誉无二,被称之为大宋第一园林。可是,这才几年,却是没人提这园子的秀美了。”
范仲淹点头,“是啊,不是观澜不美了,而是看观澜的人心境皆不在意美之上了。心境变了,再美的景致也无人问津了。”
唐奕则道:“老师心境不变,这景致就不算白费。”
范仲淹莞尔一笑,有时候,真是觉得收了唐奕这个弟子,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老夫心境也变了,不似庆历之时那般锋芒毕露了。”
范仲淹一提到庆历,唐奕不由一滞,倒是想起刚刚在河弯,王之先的那番话。
“对了,小子有个关于庆历新政的问题要问老师。”
范仲淹轻挑眉头,“什么问题”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旧事了,唐奕这个时候问它做甚
“庆历党争之烈,开国未有,老师在那段时间,可觉得汝南王有何异样”
“嗯”
“怎么又扯上他了”
当下,唐奕把王之先说其父王拱辰曾接到“匿报”的事情,与老师细细一说。
范仲淹眉头锁得更深,“你是说,王拱辰接到的匿报是赵允让所为”
唐奕摇头,“我也不敢肯定,只是直觉。毕竟前一段时间,司马君实也接了一份这样的匿报,手法太像了。”
“而且”
“而且,我之所以急急地回京,皆因江淮华联铺的铺展出了些岔子,很可能也是汝南王使的手段。”
范仲淹不语,低头沉思。
“这还真说不准。王、苏二人且不说,腾子京也有其不甚之处;单是我与你甄姨的事情,老夫并没有外面传的那般不堪,发于情止于理,遂显少有人知晓此事;而杜、富之事,就更加微妙了。”
“夏竦、章得象做的虽过,但陛下也控制的极好,开始之时,危害也只限于朝中重臣与官家知晓。”
“有人能把这些事情都查出来,汇于一纸匿报,这显然就透着诡异。”
唐奕点头,“所以,我要问老师,当年汝南王是什么立场如果他偏向保守派,那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他做下的”
范仲淹摇头苦笑,“哪有那么简单当年,北海郡王赵允弼还没有入主宗正寺,汝南王独掌大宗正,身份本就尴尬,是不会出来表态的。”
“况且,现在来看,赵允让在朝中运作了不止十年,隐藏极深,怎么可能站到台面上来”
唐奕一阵失望,心说,这个赵允让确实是个人物,几十年竟也没露出一点马脚。
“不过”
范仲淹的一个转折让唐奕神情一震
“不过什么”
范仲淹朗然道:“不过,汝南五也不用表明立场,因为他的立场一定是站在守旧一派那边的”
“为什么”
范仲淹借着月色,又横了一眼唐奕。
“你之前不是说,老夫的庆历新政危害最大的就是北方的大士族和地主阶级,所以反对之声也多来自北方士族的官员吗”
“嗯。”唐奕点头应下,等着老师的下文。
“汝南王府的根基皆在北方,你说,他对亲政应该是什么态度”
“对啊”
唐奕一拍大腿,事情要是这样,就明朗多了。
“对什么对”范仲淹呛声道。“就算有十成十的把握知道是他所为又有什么用你还不是和以往一样,查无实证”
“抓不到他的马脚,你就永远被动”
“”
唐奕恶狠狠地一咬下唇,“抓不到马脚,那就引他露出马脚。”
范仲淹一顿,以他对唐奕的了解,这小子又要下猛药了。
“你要做甚”
唐奕嘿嘿一笑,“老师,跟您商量个事儿呗”
“什么事儿”
范仲淹下意识把身子往后躲了躲。
一般唐奕这个作派,说明这个“猛药”不一般的“猛”。
“我就是拿不准,让您老帮我把把关。”
“直接说事儿,别卖关子”
“那我说了,您可不别激动啊”
“说”
“真说了啊”
“你说不说”
唐奕长出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
“我想煽动立储”
“”
范仲淹只觉天悬地转。
这个“猛药”,比他想像的还要猛一万倍
赵祯没儿子的时候,朝里那些士大夫都盼着赵祯立下国本,哪怕是从皇族过继。
但是,赵祯现在有儿子了,而且,一下子就是两个儿子,这事儿就微妙了,谁也不敢张这个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