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5(2/2)
范仲淹翻开的那一页赫然写着:
三字经。
“三、百、千”是中国传统三大启蒙教材。
百家姓,因其象征着中华姓氏的传承和对文字的认知,而被流传;
千字文,因其不重复的千余汉字,也是蒙学识字所用。
三字经,则是用极其精简、浅显的文字,记录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而其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的同时,既了解常识,学习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又懂得了的做人做事道理。
可以说,三字经是古代启蒙教育最重要、最全面的教材,地位尤在千字文、百家姓之上。
唐奕为了民学,都把拼音搬出来了,又怎么可能放过这篇蒙学巨作呢
只不过,唐奕也不是完全照抄,其中关于历史典故的段落,他只节选到宋之前的句子,像什么: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这种要掉脑袋的句子,是肯定不能要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范仲淹念念有声,一气读完,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三字一句,四句一段
全文不过千余字,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简直是绝妙
不但有生活中的名物常识,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又罗列出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先秦诸子的著作。
而史典方面,从三皇治世讲到五代乱国,历朝的经典人物典故也一一收录。
可以说,一个蒙童如果能把此文学通,就基本完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认知。
尹洙说得一点没错,凭着拼音注音法,还有这篇三字经,唐奕便可为蒙学宗师矣
老头儿想到这儿
一背手,
转身就走
唐奕看着老师急行而去的背影,心说,你就不夸我两句再说,你走就走,把课本还我啊
他倒不是心痛一本课本,而是那上面有为给孩子们上课做的批注。
唐奕当然不知道,他那本蒙学第二天就摆上了赵祯的案头。
范仲淹就这么潇洒地走了,另外几位师父却没走。
刚刚唐奕讲了一个时辰,虽然大致上已经明白了拼音的用法,可是,他们还想详细地听听唐奕是怎么传授给孩子们的。而且,这个用墨板白字来教学的方式很新颖,老师父们也想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从那之后,每天上午,唐奕在观澜上院听老师父们讲学,下午则换到民学,老师父听他讲课。
几天听下来,还真让这些名儒听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除了墨板的好处,还有拼音的应用,最主要的就是,唐奕对课时的分配。
以往,尹洙等人给儒生授课,像尹洙、孙复身体情况好的,都是一讲半天;杜衍、柳永因为年岁大了,没有那么好的体力,也是最少一个时辰。
但是,唐奕给童子授课却不然,每课半个时辰,以沙漏记时,从不增减。到点儿下课,让童子歇息半刻,再继续授业。
而且,上节课与下节课从不重复,上节讲了蒙学,下节就讲数术,两门学问穿插进行。
开始,老师父们还觉得唐奕这样施教有些欠妥,在他们看来,半个时辰根本不够讲嘛
可是,自己亲身听了几课之后,大家的想法就都变了。
他们发现,唐奕这种短时间、穿插课目的授业方法,不但童子们学得不累,老师讲得也不累。
而且,小童们好像学的也比正常授课快很多,再加上墨板白字的明了直接,往往唐奕一节课所传授的东西,就赶上一般的先生摇头晃脑地教上半天了。
最后,老师父们找唐奕商量,是不是能在观澜上院也试行一下这种授业方式,看看这种短时授课的方式在儒生们中间有没有效果。
唐奕当然说好啊,他对那种一个师父一讲就讲半天,听得头昏脑涨的传道方式早就厌恶至极了
于是,唐奕和几位师父一商量,给观澜上院订起了“课程表”
第179章传承
给观澜上院安排课程表,其实也没什么难的。采用的是,上午四课,下午四课的方式,每位师父穿插授业。
这样,不但师生都不至于疲累,而且也能按各个师父不同的善专,还有课业的轻重,来增减课时。
最主要的是,几位师父都不年轻了,这种一天最多授业一个时辰,而且是分两次进行的方式,对他们的身体也有好处。
至于他们也要试用墨板教学的要求,在唐奕极力反对之下,没有达成。
一来,写板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二来,灰尘太大,不利健康。
要知道,这几位可是国宝级的大儒名仕,多活一天,都是观澜书院乃至大宋朝赚到了
唐奕之所以又是定下养生餐食,又鼓动他们每日晨练,就是为了让范仲淹这几位老师父身体棒棒的,多活几年
生活就是这样,唐奕其实也没想到,小小的一套拼音注音法对这个时代这么重要;也没想到,不经意的一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方法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更没想到,本以为会很耗精力,很艰难的民学,其实并没有他想像中的那么难办。
起初,上院的儒生看先生们都去听唐子浩讲课,一时搞都不清状况,怎么几位大儒都去看唐子浩教鬼画符了
于是,他们也耐着性子来听了几节课。
一听下来,他们才发现,原来那鬼画符是极为高绝的注音法,自然都来了兴致,认真地跟着学了起来。
后来,因为民学围的人太多,而且谁都可以来听,又吸引了一些回山村民和山下挖河湾的民夫弟子跑来听讲。
再后来,董惜琴闲来无事,也抽空来到课舍之中听唐奕讲课。
唐奕不但不反对这些人来,反而颇有成就感。
不过,这也苦了唐奕,为了让外面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