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窥天神册 > 分节阅读 145

分节阅读 145(2/2)

目录

秦孝白表情更加意外,跟韩成互相看了看,韩成问:“这、这是”

郝运简单说了昨晚的事,两人恍惚,秦孝白连忙上前紧紧握住郝运的手:“原来您就是郝运先生我妻子上午在医院就一直跟我说,要我找机会好好谢谢您呢”

“您的妻子是镰田幸子吧”郝运问。

秦孝白说:“对对,在医院见过”

两人又聊几句,郝运忍不住想问韩成出卖自己的事,但又想质问是没有意义的,他那天在巡警分署那副德性,摆明了就是混蛋,但现在秦孝白在场,郝运从他的言谈举止来看,觉得应该是个比较通情理的人,起码比韩成强,于是就故意问:“我正想找机会问问韩先生呢,当时在鞍山驿,你老婆夏玉玲不小心刮碰到英国人吉姆,他大骂你们,还骂你们是中国猪,我过去给你们解围,跟吉姆动起手来,你们夫妇先跑了。后来你把这事捅到鞍山警察署,带着吉姆到奉天来指认我,这事儿太不光彩了吧”

韩成立刻说:“根本没有的事,你不要瞎说”

秦孝白问:“什么意思”

“你别听他胡说,”韩成说,“早就解释过是个误会,是鞍山警察署先找到我,我没办法才只得说出去,要不然那个英国人吉姆就会找我的麻烦,我能怎么办”

郝运笑:“是吗当初在警署,你踹我的那一脚现在还疼呢,就因为我说你把我给出卖了,这医药费怎么算另外,要不是你提醒警察们好好搜我的身,我的钱和怀表也不会被警察给抢走,这都托您的福啊。”

韩成立刻把眼睛瞪起来,指着郝运刚要说话,这时有两个人由满铁公所里出来,边走边用日语交谈,那两人可能是听到了三人的谈话,都把目光投向这边。韩成顿时把话咽回去,马上装出笑脸:“什么时候有机会吃个饭”两日本人也没再意,走了过去。

“我说老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等那两名日本人走远,秦孝白这才一头雾水地问。

郝运心想目的已经达到,也不想多废话,更不想听他们之间的来回扯皮,反正他已经看出秦孝白对此事很感兴趣,这就足够。以后找到机会,再慢慢收拾这个汉奸的好材料韩成。

离开满铁公所后,郝运走在街上,心情很不错。对他来说,行署科里的工作并不难,而且也轻松,在奉天这段时间又结识了不少朋友,记忆力也在慢慢恢复,刚才还小小地报复了韩成一下。这时,他又开始注意街道两旁的那些人:拉洋车的、拉平板货车的、卖香烟的、走路的、摆小摊的、蹲在路边无所事事的,甚至还有两三个成伙的乞丐,穿的衣服极破极烂,坐在太阳底下晒着,还给对方抓头发里的虱子。他再次发现,这些人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行为,全都是目光呆滞,基本看不到现代那种在路上边走边笑着交谈、表情轻松的人。心想,所谓的“世间苦”应该就是指这个时期的老百姓吧,当然不包括那些达官贵人,和在风月场所的。想到这里,心情也就没那么好了。

看看怀表,下午四点刚过。郝运想起徐大贺说的话来,心想从这里走回交涉处最多十分钟,还有一个半小时,要是现在回去,这一个多小时就得在办公室里耗着。徐大贺之前说过,科里平时没什么事,挺轻松,但郝运也没什么地方可去,就想着在附近的几条胡同多转转,就当溜达、考察风土人情了。

本来他一直往西走就是公署和交涉处,但郝运没这么走大路,而是拐向南,打算多走几条街,再折向西,最后再往北行回到交涉处,等于拐了个大大的u字型。郝运拿出地图,边走边看风景,一面用钢笔在地图上标注出地标性建筑,如某某比较大的饭庄、舞场、电影院、书馆等,同时也看到有间茶楼的二楼栏杆外挂着横匾,上写“茶室弹子房”的字样。心想在科里的时候忘记问徐大贺到底什么是弹子房,看来只有以后去喝茶才知道。

郝运喜欢探索陌生事物,当他看到路边有两间古玩店,就高兴起来。忽然,他想起自己在现代的时候,租的房子就在北市古玩城附近,以前没事的时候经常去逛,虽然基本不买东西,但就是爱看。他连忙掏出小本子,用钢笔把这些都记下来。进了古玩店,郝运发现无论现代还是一百年前,古玩店的商品都没什么区别,摆满了看上去半真半假的东西,既旧又新。店主永远坐在角落,爱理不理地抬抬眼皮,极少有跟顾客打招呼的。

看了半天,郝运心想有机会得去北市场,看看一百年前的沈阳老北市是什么样子。

第322章打劫

当郝运拿着一个小巧的铜香炉看得起劲的时候,看到店老板抬头看着窗外,他也下意识转头去看。发现在窗外有个人,穿黑色短衣裤褂,戴着毡帽,侧着身体站在窗边,似乎在朝里窥视着什么。郝运只能看到这人的半个身体,他没见过这人,但就在自己往窗外看的时候,这个人立刻抽回身,瞬间就不见了。

郝运本来并没在意,但他看到这个人发觉已经被发现之后立刻躲开,好像心中有鬼似的。郝运马上将香炉放下,几步走到店外。那人走得很快,只能看看一个匆匆的背影,拐进右侧胡同去了。郝运已经没了看古董的兴致,但又不想躲开,他很奇怪,到底是谁在跟踪自己难道还是跟白衬衫一样的“门生会”信徒郝运走过去,看到右侧那条胡同很宽但并不长,尽头处似乎是片菜地。郝运走过去,胡同两侧同样都是民房,有了上次的教训,他走得很谨慎,看到很多民房门口都放有煤球炉和火铲,看来这是民国时期老百姓唯一的生火方式,冬天取暖也一样。

他找了个看起来比较结实的火铲,握在手里。见那个穿黑短褂的人双手插在兜里,低着头朝菜地走去,就跟在后面。这胡同并没多长,很快就到尽头,前面是一小片玉米地,已经有两米多高。快到收地的时候了,玉米穗沉甸甸地垂着。

玉米地并不大,毕竟这地方还是在市区范围内,大概也就有方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