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唐第一狠人 > 分节阅读 172

分节阅读 172(2/2)

目录

李世民突然长长吐出一口热气。

但见皇帝陡然转身而行,大踏步走回龙椅之下的台阶边,皇帝噗通一声单膝跪地,虎目闪烁着无法形容的激动,大声道“父皇,皇族今日吐气扬眉也”

在那台阶上方的龙椅旁边,大唐太上皇李渊四平八稳盘膝坐地,老人忽然哈哈大笑,指着李世民道“二郎,爽不爽利”

李世民霍然抬头,大声回答道“爽”

李渊再次哈哈大笑,又问道“通不痛快”

李世民双手攥拳,恶狠狠吐出一口气道“痛快”

父子两位皇帝,如此一问一答,忽然看到李渊颤巍巍站起身来,一双浑浊的老目渐渐变得凌厉,看着大殿中群臣道“老夫退位八年,今日心满意足,从今天开始,李世民是大唐名正言顺的皇帝,朕,李渊,退位让贤”

朕,李渊,退位让贤

这句话李渊曾经说过,而且就是在这座大殿上说的,不过那是在八年之前,玄武门事变之后的第四个月,当时李渊满含愤怒,站在大殿上说出了退位让贤。

曾经说过的话,今天重新说一遍,前后相隔八年时间,然而大臣们都能明白为何如此。

今天李渊所说,才是发自真心,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没有资格再抨击李世民得位不正。

因为,太上皇李渊心甘情愿让出了皇位。

李世民虽然做了七年皇帝,直到今天才算是名正言顺。

“恭喜陛下,贺喜太上皇”

整座朝堂大殿,忽然山呼一片,但见无数大臣从坐垫上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双手抱拳行礼。

而李世民的几个皇子更加兴奋,行礼的时候浑身都在打哆嗦。

当年参加玄武门之战的那些武将也很兴奋,因为李渊给李世民正名就是给他们正名。

满朝文武,欢欣异常。

没人愿意活在愧疚之中,越是大人物越害怕留下骂名,今次李渊为李世民正名,文武百官也跟着受益。

从今天开始,任何史书都得乖乖修改一番,曾经写了李世民杀兄囚父的地方,必须修改成家人之间的内部纷争。

李世民得位不正,现在堂堂正正。

原因很简单

李渊心甘情愿退位让贤。

这是李渊最大的权利,是任何人无法夺去的权利,只要他不承认李世民一天,李世民就得背着得为不正的骂名,然而只要他点头认可下来,哪怕天下人一起骂李世民也白搭。

因为这是李渊的传位之权。

他把皇位堂堂正正传给了李世民。

晚了八年

“呼”

李世民再次吐出一口长气,直觉浑身仿佛泡入热水一般轻松,他苦苦支撑了八年,终于等到了解脱。

这是来自他父亲的承认。

李世民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想去东北好好谢谢一个孩子,如果不是那个侄儿横空出世,也许他这一辈子都得背着骂名。

是那个侄儿的不断努力和奋斗,终于让皇族打掉世家吐气扬眉,也正因为皇族吐气扬眉,从此皇权稳固无比,所以父皇才会做出选择,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治世之能。

其实功劳有一大半属于李云。

“朕要去谢谢侄子”

李世民这个念头越来越盛,忽然抬头看向了李渊,郑重道“父皇,您想不想出宫走一走散散心,乐一乐。”

李渊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但见老人满脸惊喜,很是激动道“二郎要放朕出宫游玩”

“你是放您出宫,是陪您出宫”

李世民有些尴尬低头,语气讪讪道“儿臣准备出关一行,观阅渤海建国大典,建国的诸侯是您孙子,您这位爷爷应该去看一看。”

“好啊”

李渊大喜点头,激动道“朕还要给他主持大婚,让他迎娶正妻册立为妃,似乎小家伙早已及冠成年,可是他一直没有被长辈赐字,朕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字,这次去渤海正好给他赐字及冠。”

李世民哈哈一笑,连忙点头道“这是您做爷爷的权利,天下任何人都抢不去,父皇,咱们便这么说定了,儿臣陪您一起出关,参加渤海建国大典,顺便再给他娶上几房媳妇,老三这一支很快就能繁荣起来。”

“对对对”

李渊更加兴奋,急急道“朕去之后就不回来了,留着渤海帮他带孩子,老年含饴弄孙,实为生平一乐。”

父子两代皇帝越说越投机,渐渐开始设想李云娶妻生子的事情。

突然李世民面色一惊,脱口而出道“父皇您得解释一下,为什么坚持让儿臣下那道圣旨,小铃铛封了归德县主,为什么您坚持把她赐给李云。”

“哈哈哈哈”

李渊扬天大笑

但见老人笑声中忽然走下台阶,一路竟然走到大殿群臣面前,老人目光不断在大臣之中扫视,被他扫视者几乎都是世家出身的官员。

太原王氏刚被下旨灭门,此时世家官员各个心惊肉跳,他们弄不明白李云为何突然看着他们,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一股紧张。

却见李渊目光先是落到一人身上,笑呵呵道“赵郡李氏,反水挺快”

那人正是赵郡李氏的族长李博然,也是不久前第一个站出来对太原王氏捅刀子的人,他见李渊看着自己,连忙拱手行礼道“太上皇这是说的什么话我赵郡李氏何来反水之说您老人家可能还不知道,贞观四年的时候我们已经选择了站队,当时渤海国主在范阳城里狙击人参,我们赵郡李氏亏得一塌糊涂,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乖乖向陛下投诚。”

“哈哈哈”

李渊一声大笑,语带深意道“那岂不是祸兮福之所倚”

李博然转头看了看大殿门外,太原王氏四十七个重臣的头颅正摆在门口,李博然心有余悸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果然是祸兮福之所倚倘若那时没有做出选择,今天死的也许会有我们”

李渊不再和他说话,转而又看向一个大臣,悠悠问道“清河崔氏,累世豪门,你们倒也聪明,朝堂上做出正确选择。”

那大臣是清河崔氏新一代族长,辈分对上李渊明显不够看,连忙躬身弯腰行礼,同时也开口解释道“太上皇您却不知,崔氏和程家有着姻亲,因为程家联系之故,慢慢接触了渤海国主,经过渤海国主牵线,崔家和皇家早已结成同盟”

李渊微微一怔,下意识问道“这是哪年的事”

崔氏族长脸色一红,讪讪低头道“也是贞观四年”

原来当年崔氏也参与了炒作人参,结果被李云搞得灰头土脸,家族亏损太过严重,不得不乖乖选择投诚。

李渊目光炯炯看着这人,忽然又问了一句道“你们家的清河老叟身体如何”

崔氏族长连忙再次一礼,满脸肃静道“多承太上皇问询,家祖父颇为硬朗”

李渊点了点头,笑呵呵道“你回家之后告诉他一声,就说我李渊准备出关去游玩,问问他愿不愿去,免得窝在家里发了霉。”

崔氏族长郑重点头,恭敬答应道“晚辈必然把话带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