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1(2/2)
“目前在北地四州施行的猪仔养殖补贴的确很不错,然说到底,它也只是银行的一种投资而已,待到农人们将猪仔养殖长大,银行还要靠着这些猪肉贩卖,将补贴的银子赚回来,甚至还要赚的更多。”
“在座的各位刺史心系黎民,前来争取猪仔养殖,其出发点是好的,其用心也是良苦的,然你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此乃何意”众刺史却没有听说过这样新颖的词汇,纷纷交头接耳,然也纷纷摇头示意不懂。
富弼来了兴趣,笑问道:“崔郎,还请你为大家解释一下何为产能过剩”
崔文卿拱了拱手,回答道:“所谓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出现较大的供给差异,从而引发过剩。”
“那猪仔养殖来说,现在河东银行在北地四州大力发展养殖猪仔,其数其量都是有着一定数据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盲目养殖,举个例子,倘若大齐每年猪肉需求量为一千万斤,而我河东银行所提供的猪肉加上其余之地提供的猪肉在一千万斤以下,那就是产能求大于供,倘若两者持平,那就是产能饱和,倘若超过了所需求的一千万斤,那就是产能过剩了。”
“产能过剩有许多坏处,最大的麻烦就会引起猪肉的滞销,因为市场不需要这么多的猪肉,那就会造成猪肉价格严重下跌,以前买五十文一斤,说不定就只能买三十文二十文,甚至更低一斤。”
“到头来诸位刺史不妨告诉我,这样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
刺史们均是儒士出声,岂能擅长经济闻崔文卿之言全都抓耳挠腮,想得不甚明白。
崔文卿一叹,言道:“这么说吧,在农业生产中有一个著名的怪相,那就是农人种植粮食无论是丰收年还是歉收年,农人所赚的钱都差不多,为何如此乃因丰年各地均是丰收,粮食充足供大于求,粮价自然下挫,卖粮农户卖粮难,卖价低,而歉收年景各地均是歉收,粮食不足求大于供,粮价自然上涨,卖粮农户卖粮易,卖价高,所以两年收益持平。”
说到这里,崔文卿总结性的开口道:“所以不管如何,必须要注意产能与供需的关系,不能一窝蜂的去跟风种植亦或是养殖,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以调整。”
终于,有几个头脑灵光的刺史明白了过来,其中一人恍然言道:“崔行长的意思是,现在即便我们大力发展养猪,也赚不到钱,甚至还会带来猪肉滞销,对吗”
“不错,”崔文卿点点头,“在遥远的西方国度,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叫做为何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
“相传在西域的最西面有座城市,城市有五万居民,每天消耗的牛奶为五万瓶。结果因为经济萧条了,每天能喝得起牛奶的居民变少了,所以每天消耗的牛奶只有七千瓶,也就是说,奶农有三千瓶奶滞销了。”
“如果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把这三千瓶奶免费送出去,这意味着城市里有三千个潜在的牛奶消费者可以免费拿到牛奶,而不愿意花钱购买。”
“所以,免费送出去的结果是让奶农更惨,只能卖掉四千瓶奶。这么理解的话,确实不如直接把这三千瓶倒掉,这样至少还能确保有七千瓶的销量。”
说完之后,崔文卿目光环顾众刺史,言道:“用经济学的逻辑来总结这个案例:当市场上的牛奶供应过多,则市场上的奶价会出现下降,奶农的整体收益率会降低,当这个收益率为负的时候,奶农就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持续亏损,奶农必须将牛奶倒掉因为无论送人还是低价出售,都是在供给。倒掉牛奶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恢复供需的平衡。”
待到崔文卿话音落点良久,厅内依旧在嗡嗡讨论不止,显然刺史们震惊于崔文卿如此新颖的理论。
第七七四章调整产业结构
富弼作为经济大臣,已经听懂了崔文卿的意思,笑着言道:“要本官看来,那就是北地四州所提供的猪肉对需求市场来说已经饱和,倘若其他州郡再是养猪,那就意味着猪肉价格下滑,最后大家都会赚不到钱。”
崔文卿笑道:“说得不错,因为现在猪肉还非是我们大齐食用肉类的主流,待过了几年,猪肉能够获得更大的食用市场,到时候各州郡再行养殖便可。”
弄清楚了产能过剩的含意,明白了供需平衡的关键,刺史们纷纷点头,这才明白崔文卿以及河东银行的良苦用心。
代州刺史刘源当先站起身来,满脸羞愧的拱手道:“崔行长,是本官错怪你了,还请你大人有大量,原谅则个。”
崔文卿毫不介意的摆手言道:“不争不辩大道不显,正因为大家存在争论,我们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童州微感脸红,连忙附和道:“文卿贤侄说得不错,这次啊,你们真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了。”
此话落点,刺史们全都纷纷点头。
崔文卿暗暗冷笑,只怕童州此话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吧,此乃向他变相的道歉
“崔行长”一名刺史开口打断了崔文卿的思路,满脸忧色的言道,“也不知道你可有什么好办法,助吾等州郡多赚银两,广开税源呢还请你能够不吝赐教。”
“对对对,崔行长,你为我们说说吧,到底该怎么做”
“还有,如何能够让百姓们收入更多,官府也收入更多”
面对犹如满堂蛙叫的嚷嚷声,崔文卿心知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些刺史们的认同,压了压手示意他们暂且安静,徐徐开口道:“就目前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大齐都无法改变农业大国的事实。”
“何为农业大国那就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三驾马车政治、军事、经济,都是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之上,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供给尚在紧平衡左右徘徊,往往一场灾害导致农作物大规模歉收,就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故此农业乃是我们大齐的重中之重。”
说到这里,崔文卿话音稍顿:“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吃饭问题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诸位刺史想要发展经济,广开税源之心我很理解,然就目前还有许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我们有什么能力去发展经济,广开赋税收入呢”
崔文卿的提问非常尖锐,也让不少刺史忍不住低下了头。
诚然,现在摆在刺史们眼前关键问题,乃是要让百姓们吃饱饭,穿暖衣,也只有达到这些基本保障,才有能力做其他事情。
童州心知崔文卿不是那种无的放矢之人,正容求教道:“文卿贤侄,不知对于这一切,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崔文卿摇手道:“还请经略相公稍安勿躁,让我继续说下去。先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大齐有耕地农户一千万,每年产粮千万石,勉强维持全国百姓口粮,倘若能够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改善耕地工具,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力,说不定将来一千万农户,就可以产粮两千万石甚至更多,咱们大齐就能够粮食充足,不愁饭吃。”
话到此处,又有一名刺史忍不住了,开口问道:“崔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