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妻为大都督 > 分节阅读 100

分节阅读 100(2/2)

目录

没过几天,两人便引为高朋益友,相见恨晚了。

今日吕惠卿抵达府谷,专程前来商议河东银行大事,崔文卿思忖一番,连忙与苏轼一道,前往河东银行府州分行。

府州分行地处城南,位于闹市之中,乃是一间非常宽阔的店面,人流不止,生意也是非常不错。

目前朝廷对于军债封令已解,振武军又可以继续发行军债,自然而然吸引了大批前来顾客,有前来购买军债的,也有前来借钱还钱的,当真是热热闹闹一片喧嚣。

得知崔文卿前来,吕惠卿丝毫不敢怠慢,连忙亲自出迎。

“惠卿兄,这位是朝廷翰林院知制诰苏轼,苏兄,这位便是河东银行副行长吕惠卿。”崔文卿笑盈盈的为两人作着中介。

得知面前这位年轻士子就是大名鼎鼎苏轼,吕惠卿立即就为之色变,连忙振奋不已的拱手言道:“没想到阁下便是新科苏榜眼,在下吕惠卿,有礼了。”

苏轼微笑拱手道:“吕兄不必客气,其实我早就听文卿兄说过吕兄你的大名,今日一见实在得偿所愿。”

崔文卿分别执着两人的手,笑道:“好了,你们就不要相互客套了,有什么话咱们进去再说。”

进入府州支行公事房,吕惠卿首先是向崔文卿汇报河东银行最近运行的相关情况。

“崔行长,由于朝廷禁令已解,前来咱们银行购买军债国债的人数大是增加,府库内所存的银两也是直线上升,但总的说来,百姓们依旧对向咱们银行借钱之事有所迟疑,特别是一些穷苦的老百姓,多数还是宁愿向自己的友人借取,亦或是亲戚借取,使得银两收支严重失衡,目前,咱们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花不出去啊。”

说到后面,吕惠卿顿时一副头痛之色,显然大感麻烦。

第二二二章异地安置

崔文卿面色苦闷的点了点头,显然对于吕惠卿所言的情况大感头痛。

唯有苏轼惊得连连咋舌,暗忖道:目前朝廷府库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使得安石相公用钱都恨不得将其掰作两半来花,没想到这河东路以及振武军却是富得流油,银子堆满了府库用不出去,实在太过骇然了。

崔文卿想得半响,叹息言道:“你所言的的确是一个问题,银子堆在府库中比石头还不如,也只有将之用出去,方能体现其价值。”

“敢问行长可有用钱良策”吕惠卿连忙出言询问。

闻言,崔文卿却是淡淡一笑。

若论办法,他自然是多不胜数,要用钱,很简单啊,直接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割百姓们的羊毛,用钱刺激房地产,然后又卖出地皮回收资金,实乃一本万利。

但这样富的是朝廷,苦的却是百姓,崔文卿自然不会这样行事,必须想到一个朝廷百姓能够共赢,共同富裕之主意,方为上策。

就这么静静思忖半响,崔文卿猛然想到了一个不错的主意,询问苏轼道:“苏兄,不知现在江南道的灾民究竟有多少”

苏轼身在庙堂中枢,对于这一切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言道:“根据户部统计,受灾灾民大概在两百万户左右。”

“两百万户”崔文卿皱紧了眉头,“这么说来,灾民人数大概在八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苏轼颔首道:“以一户四至五人计算,差不多吧。”

“那朝廷目前是如何安置灾民的”

“说起安置,首当其冲的便是钱,得益于文卿兄的福利彩票的建议,所得的彩票资金已经全部用来支援灾区,但因彩票资金乃细水长流,故此大部分灾民仍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流离失所多矣”说到后面,苏轼止不住为之一叹,显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感痛心。

崔文卿想了想,言道:“若是如此,我们倒是可以以购买军债国债的钱来想办法。”

苏轼一愣,问道:“不知现在国债军债发行了几多钱财所存银两几多”

吕惠卿插言说道:“目前府库中所存银两在八百万两左右。”

“八百万两啊”苏轼喃喃一句,继而苦笑摇头,“你们的钱听上去固然很多,然江南道的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用上去也是杯水车薪,只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

“苏兄,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在下并非是想把银行之钱直接用来救灾。”崔文卿一笑。

“哦那文卿兄何意”苏轼皱眉垂询。

崔文卿正色言道:“光这样投入钱财不计回报的救灾,所得效果着实不佳,在下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采取异地安置之法。”

“异地安置”苏轼和吕惠卿同时一愣,相互目询,显然不解崔文卿的用意。

“敢问文卿兄,何为异地安置”苏轼连忙追问。

崔文卿略一思忖,言道:“记得前不久,都督娘子才在我这么抱怨过,说府州人口不兴,田地荒芜甚多,故此农业生产一直是停滞不前,振武军所用的军粮也是无法保障,还需从外面购买粮食才能勉强度日,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寻得一个一劳永逸之法,改善府州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苏轼被崔文卿冒出的新词汇弄得愣住了,根本不知是何等意思。

“所谓农业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供给既合理,又需求旺盛。”

苏轼大概明白了崔文卿的话,言道:“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你想要发展府州农业经济”

“对。”崔文卿点头道,“以大齐目前的条件,最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发展农业经济唯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增加农业人口,只要有人,生产力便会得到提高,所产的粮食也就会更多。”

吕惠卿皱眉言道:“行长是想要增加府州人口但人从何来”

崔文卿笑道:“目前府州可谓是有田有钱单单缺人,而江南道,却是无田无钱灾民人满为患,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得到互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安排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来府州异地安置,灾民们前来途中所耗所需,均由我们府州一力承当,而他们安置所需的田地、房屋、家什、耕牛等等,也由我们府州来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江南道灾民安置问题,又增加充实了府州人口,实乃何乐而不为。”

一席话听完,饶是苏轼的镇定从容,也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情,傻乎乎的望着崔文卿,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

崔文卿所想的这个“异地安置”之策,当真是一个绝妙非凡的办法,朝廷不花一文钱,就能让府州江南两地互补解决问题,实乃旷世之举

细细思忖半响,苏轼再也忍不住心内激动的心情,猛然狠狠一掌拍在了座案案面,振奋高声道:“文卿兄,你他娘的还真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办法也能想出来”

吕惠卿亦是一脸崇拜的言道:“行长这个办法当真大妙,既把咱们府库内的钱财用了出去,为灾民们置田置房,又能增加府州人口,还能够勃兴府州的农业生产,实乃一举三得。”

苏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