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416

分节阅读 416(2/2)

目录

不得已,张正书才说道:“我这是提高大宋的行政效率,让政令下达到全国,甚至深入乡村”

“嗯”

赵煦被这么一个蛋糕唬住了,

怔怔地说道:“你是说,皇权下乡”

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事,即便在后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那也是常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村支书胡作非为了。皇权下乡,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太难太难。恐怕也只有秦国,没错,就是战国时的秦国,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啥因为秦国道路畅通不说,国土面积也不大,人口也不少,才能做到的。但是到了秦朝,反倒是有所倒退了。毕竟秦灭六国后,哪怕是强行书同文,车同轨,还是有诸多差异。要不然秦朝也不会因为“暴政”而亡了,没办法,其余六国的人,根本接受不了秦朝对国家工程的变态需求啊

瞧瞧秦直道、秦驰道,那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样的大工程,还是在秦朝时就建成了,其他六国的百姓怎么能忍受得了这种剥削呢于是,秦朝亡了,亡于“暴政”。

而因为过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变得强干弱枝,对地方的掌控根本可以说是零,唯有靠里长来治理乡村。

至于县官啥的,都只能在县里治政,政令要下达到乡村,除非是有利于地主乡绅的,不然根本不可能。

赵煦太渴望皇权下乡了,表现在脸上,让张正书都有点吃惊害怕。

“官家,你且别激动,别激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先秦时的秦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张正书把自己的观点一说,赵煦就默然了。

“你的意思是,重启驰道”

赵煦也不知道驰道是什么,这个伟大的发明,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秦朝的黑科技,只留下含糊不清的一句“车同轨”。车为啥要同轨呢没人知道,也没人深究。唯独张正书这个穿越客,才明白车同轨到底是多么超前的发明只有经过考古,才明白秦朝的驰道到底是做什么的。

驰道,说白了就是秦朝时的有轨马车。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宋朝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

就好像后世的火车轨道一样,只不过驰道是用木头铺就的。而且这驰道设计得很科学,刚刚好是马扬蹄的距离,落地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所以,隔得不远,就是一个站点,给马匹休息的,免得把马给跑废了。

驰道有多快呢

张正书算过,如果是换马不换车,一天跑个八百里那是妥妥的。也就是说,秦朝出兵的速度,两天就能从咸阳到边境了。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连粮草也能快速运达。这就是非常恐怖的速度了,是赵煦根本想不到的事。

“两天到北境”

赵煦瞠目结舌,这是宋朝根本不敢想的速度啊

要知道,大宋出兵是什么速度一天走个四十里顶天了,这还是急行军。也就是说,想要到千里之外,起码得二十天开外,多则一个月。

第九百二十四章:或许还有救

等军队赶到战场,就只能收拾战场了。

赵煦心潮有点澎湃了:“如果大宋也修这驰道呢”

“也不是不能修。”

张正书想了想,“用水泥做轨道,再重新设计马车,是绝对能行的”

为啥不用钢轨呢简单啊,这年头钢材贵啊,而且也能卖钱。一旦有居心不良的人,或者活不下去了,把铁轨扒拉了拿去卖钱,这会就该哭了。这铁轨的维护也麻烦,再加上宋朝的钢铁质量也不过关,所以铁轨一事暂且不考虑了。之所以用水泥,是因为水泥可以用模具制造出想要形状来,还能批量标准化生产。

再说了,水泥轨道也足够应付马车了。

当然了,如果日后发明出蒸汽火车来,还是要上铁轨的。只不过那会,运力加大,利润也加大了。那会,张正书就有钱养一群养护人,给铁轨进行养护了。到那会,怕是才能上铁轨。

“那赶紧做啊”

赵煦也急了,他太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了,可大宋的军队全是步兵,想要加快速度,那也不行啊

“钱呢”

张正书倒是很清醒,笑呵呵地看着赵煦,“一里驰道,可是比一里水泥路要贵得多的,谁花钱做这事再说了,我也还需要实验实验,才能拿出最佳方案来。这事,急不来啊”也对,想一两年就把交通基础设施给完善了那是癡人说梦罢了。看看后世的中国,也是整整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建起让全世界瞩目交通成就。

宋朝比后世中国的科技弱太多了,工程能力也弱得太多,怕是用几十年,都未必建设得成几条“国道”。国道尚且如此,更别说驰道了。所以说,秦朝的成就就是奇蹟式的。只不过,这种奇蹟是好大喜功一样的奇蹟,不顾百姓死活的奇蹟,怪不得百姓要起来反抗暴秦了。

就好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杨广一样是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在当时看来,这完全是不顾百姓死活的。也难怪隋朝和秦朝那么像了,都是二世而亡。

大宋自然不能这么做,所以已经取消劳役制度的宋朝想要搞大工程那就非常费钱费粮了。

这也是为啥宋朝基本没啥大工程的缘故,不赚钱不说,还花费那么大,傻子才做啊

再加上宋朝已经冗兵冗费冗官了,国库差点没见底,这地主家也没余粮,怎么干大工程要不是赵煦“抄了”那么大贪官、赃官的家,怕是赵煦也没钱再建造一个新城的。连建造一座城池都算大工程的宋朝,怎么可能建设道路还是最费钱的驰道

这不,一说到钱赵煦就蔫了。

能不蔫吗,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皇帝没钱了一样使唤不动人。你试试叫赵煦欠一下西军的军饷看看,那群丘八能不炸营瞧瞧正史上的崇祯皇帝就知道了,就是个没钱催的。国库都被那些明朝大臣贪得能跑老鼠了,崇祯皇帝自己的龙袍都打上了补丁,一日三餐吃的比普通百姓还要差。就是这样,明朝还是亡了。历史上怎么评价崇祯的呢“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崇祯有多倒霉催呢,国库没银子了,他手里是一点兵都使唤不动。结果,李自成就打进北京城了。明朝两百多年江山,就此完结。

赵煦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个同行,但他也是深知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个能从银行贷款么”赵煦有点低姿态了,这年头真的是有钱才是大爷啊

张正书笑着说道:“如果朝廷用税收做担保,自然是可以的。但我有一招,可令朝廷立马获得海量资金。”

赵煦立即警惕起来,说道:“你该不会又想推出那甚么捞子国债罢”

这国债,在修路的时候,张正书已经怂恿过赵煦一次了,结果赵煦不上当。张正书还想着,用国债的招牌打响纸币的信用的,没想到就这么泡汤了。而赵煦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