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403

分节阅读 403(2/2)

目录

“有有有,你说你说”

喝了点酒的张正书,脑袋微醺,有点反应不过来。

“我娘说了”

其实,曾瑾菡说了什么,张正书真的听不清楚了,因为他感受着曾瑾菡那柔软的娇躯,还有好闻的体香,居然就这么睡了过去。没办法,今天他太累了,别看他是教官,可坐在那发号施令,也是很烧脑的好吧,其实是张正书想偷懒而已。

“郎君,郎君”

曾瑾菡说得正动情的时候,却发现张正书已经呼呼大睡了起来,啼笑皆非。

“唉,有时候我真不敢相信你是宋人,说你心大吧看起来你又挺小气的;说你小心眼吧,你又对那些农户这般好。唉,你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不过,我娘说了,一时间猜不到你心思不要紧,以后日子长着哩”曾瑾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自己都红了脸,想必是脑里浮现出了什么少儿不宜的场景。

翌日,待得张正书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五更天了。

“糟了糟了,要迟到了”

张正书看了看李家村作坊出产的,最新款的坐式机械钟,他才发现已经快要迟到了,来不及恼恨一句“喝酒误事”,就自己披上官服,准备出门。

“郎君,你起来了”

不曾想,曾瑾菡早已经起床了,进门的时候手里还端着洗脸水和早饭:“我准备了早饭,你吃些再走罢”

张正书本来想说快要迟到的了,但这毕竟是曾瑾菡第一次为他做早饭张正书猜的,难道要拂了她的美意张正书绝不做这等没有情调的事,点了点头,说道:“好”

接过洗脸水匆匆洗漱完毕,再吃了几口那早餐,张正书就觉得奇怪:“这你做的”

“啊不是,是我让人去买的还有这面汤”曾瑾菡有点不好意思,“我不会做饭”

“没事,你不会我来做。行了,吃点东西填一下肚子就好,我再拿两个饼子路上吃。”

说罢,张正书一溜烟跑了出去。

“郎君,我已经为你备好马车了”曾瑾菡在后面说了一句。

“好,多谢我亲爱的娘子了”

好了,这下整个京华报社都知道了,他们小两口在秀恩爱。这不,把曾瑾菡羞得连忙把门关起来,一颗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乱跳,但却感觉甜甜的

第八百九十五章:比射

因为是宴射的缘故,汴京城的城门开启得很早,百姓们也热情高涨,一大早就涌出了城南的南熏门外,等候比射的开始。人实在是太多了,无奈何,张正书只能下了马车自己步行至南御苑。

南御苑够大,足足有千亩地这么多,比得上一个小村子了。所以,才能作为校场的存在,才能举行宴射。只不过,正是因太大了,张正书差点没赶上时间。幸好禁军校尉们都在南御苑驻扎了下来,不然的话,怕是不知道要迟到多少个。

随着张正书的到来,一阵竹哨的声响传来,禁军校尉们仅仅在片刻之内就集合完毕了。

“今天非比寻常,待会解散后,你们各自回去洗漱,吃早饭,穿上甲胄,带上刀枪,随时候命”张正书一脸严肃地下命令道,“董成虎,你留下来,其他人,解散”

见张正书单独留下自己,董成虎也是略微有点兴奋的:“教官,你是不是打算收我为徒了”

如果说谁对张正书最崇拜,对他的兵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就是董成虎了。他做梦都想学到张正书的兵法,可惜张正书一直没给他机会。

张正书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行军打仗固然是要看兵书的,但是最要紧的是什么还不是人把兵卒训练好了,即便遇到险境,也能有一拼之力。反之,如果兵卒不行,再好的法子也是打不出效果来的。再者,兵法最不能拘泥于形势,要灵活变通,如果这你都领悟不了,还是老老实实地训练兵卒算了。”

“那要是我领悟了呢”董成虎一听有戏,连忙问道。

“那就更好了,我也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张正书终于笑了,看得董成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闲话少叙,跟你说,等会你带队去进行军事演习,不要藏拙,把学到的东西全都抛出去,镇住那些夷蛮就行了。”

“嗯嗯”

就在董成虎说这句话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原来,是赵煦和文武百官、各国使臣出场了。

“快去准备”

张正书立马对董成虎说道,董成虎也不敢怠慢,立正说道:“是,教官”

什么是军人什么是职业军人什么样的军队,才算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即便有“兵法精通”技能的张正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军人都要有一个特质,那就是雷厉风行。或者说,还有一个就是绝对服从命令。这样的军队,才称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如果按照孙子兵法里的解释,就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兵法的道理大多都是相通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真正打赢一场,或者成为百战不败之师。

可知易行难,想要在宋朝培养出这样的兵卒,还是有点困难的。别的不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宋朝,肉类的提供根本不到位。张正书在制定禁军校尉伙食的时候,特意加大了豆制品的分量,才让这些禁军校尉没有脱离营养。可想而知,这培养这么一支精锐,到底需要多少资源了。

军队就是一个吞金兽,再多的钱银丢进入,怕是都听不到一个响。没办法之下,宋朝只能堆人数了,庞大的禁军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张正书给了赵煦另外一条新路,那就是精兵路线,只要训练出这么一支十万人的精兵,绝对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也不知道赵煦怎么选择,是要多人的废材军队呢,还是要这样一支花费巨大的精兵呢不过,在张正书看来赵煦是没有选择的机会了,因为按照正史记载,赵煦只有两个月不到的寿命了。

唏嘘地感慨了一番,张正书摇了摇头,准备看好戏了。

不多时,赵煦和文武百官、各国使臣入座,准备观看校场上的情况。

“陛下,今日伴射者十人,有曹评、何灌等”这时候,彭元量拿着一份奏摺,递给了赵煦。

赵煦点了点头,这些都是大宋的神射手。曹评就不说了,宋神宗年间就已经开始伴射,左右手都能开弓,而且都能开两石弓,哪怕在夜间没有灯火的情况下,也能一箭射中。曾经有一次伴射时,曹评挑战双靶子,结果一箭射去,不仅把第一个靶子射穿了,还钉在了第二个靶子上。如此射技,神乎其神,让契丹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关键的是,曹评是外戚集团的,也是一名文官。在宋朝,这样的文官可不多见。

至于何灌,看上去没什么名声,可张正书却知道何灌的厉害。当年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契丹人带领兵马犯境。而何灌不多说,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吓得那些契丹人以为天神下凡,灰溜溜地拍马而走。这是宋朝版本的“三箭定天山”,也足以证明何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