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6(2/2)
这句话是实话,所以张正书也没有反驳,只是嘟哝了一句:“我就知道”
“不过,也不是没有法子的。”赵煦正色道,“就是不知你愿不愿意”
张正书直觉,这里面有一个大坑等着他跳。
“不愿意。”
张正书很无赖地说道,“反正得利最大的是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赵煦躺在太师椅上,差点都没被气得跳了起来:“你这小子,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我怕你把我卖了,我还要说谢官家赏赐。”张正书撇了撇嘴,赵家人还真的能做出这种事来。能做皇帝的,都是心黑手辣的主,现在张正书还有用,赵煦自然是护着点;要是哪一天张正书没多少用了,就该卸磨杀驴了。最不济,也要把他踢开,自己来玩。毕竟合伙赚的钱,哪里够吃独食来得多
“你就不先听听是甚么”赵煦有点郁闷了,这家伙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啊。
“我猜猜看,难道你想给我一官半职我谢谢您咧,您还是别害我了,你就算给我做宰相,我也是不会到任的”
赵煦看张正书如此自大的模样,倒是气乐了:“你倒是想,这宰相是个人都能做的”
张正书却接着说道:“你也知道啊,那也该知道,有些人就不适合做官。比如我,你叫我做官,那绝对是把我推入火坑里。我倒霉倒是没关系,但是你瞧瞧我那些产业,银行不说了,还没开始冲击钱荒呢;还有那天险之城,没有我的调度统筹,你认为能在五年内建好这座城池”
“呵,这世上就没有不能替代的人。”赵煦自信地说道。
张正书也不说话了,一副你爱咋咋地的模样。
赵煦顿了一下,然后才说道:“你可知,你的两季稻已经成了”
“我知道啊,必然的事。”张正书早就得到消息了,虽然两季稻的产量差强人意,也还是一亩地三石粮。但是,两季稻比一季稻就是翻了一倍这什么概念就等于用原来一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最关键的是,宋朝的粮食危机得到解决。没错,宋朝也是有粮食危机的,而且很大。
想想也是,这会宋朝的人口已经在一亿左右了,要不是精耕细作,要不是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宋朝早就饿殍满地,起义遍地了。即便如此,宋朝各地还是烽火不断,平均半年就要来这么一次,弄得赵煦不胜其烦。
但现在,最大的危机被张正书解决了,赵煦怎能不动动心思
“朝廷必须要推广两季稻。”赵煦用毋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朕打算赐你一官半职,是寄禄官,不用点卯就职赴任的。”
第八百三十五章:权衡
即便张正书有心理准备,还是有点傻眼了:“为啥是我朝中那么多大臣,你随便找个大臣顶替我不就行了吗”
赵煦笑了一声,说道:“你认为那些百姓会相信这个”
“”
张正书大概也明白了赵煦的顾虑,不错,宋朝的文人以习文为荣,但好逸恶劳,别说种地了,就连五谷都未必分得清。这样的“秀才”们,能发现得了两季稻的秘密要说是一个小吏发现的,或许说服力都比文官发现来得让人信服一些。
这也是宋朝百姓的智慧了,虽然他们很崇拜读书人,但百姓们似乎也自动划分了阶层文人就是提笔吃饭的,和泥腿子扯不上半文钱关系。就算有人跟他们说起这个,他们也是不相信的:“朝中的相公,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怎么可能种地哩定是你错了”
这叫什么这叫刻板偏见,百姓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了,认为文人都是要“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就好像百姓幻想皇帝的生活一样,一定是富足而美好的,如果给他们知道皇帝比大多数百姓都要辛苦的时候,他们铁定不会相信。一样的道理,如果赵煦找人来顶替这个功劳,也不能找一个文官,没人相信呐
张正书立马提了个建议:“那我提供一个顶替的人选给官家”
“不准。”赵煦带着威严淡淡地说道,“你可知道,这两季稻关乎大宋江山传承贸贸然找个人来,朕就给他封官,万一他德不配位,如何处之”
张正书立马说道:“我也德不配位啊”
“你不一样。”赵煦露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微笑,“你是有大本事的,汴京之中谁人不知若是你进献两季稻,朕相信很多人都会相信的。而且朕和你也熟,接下来的事,需要你配合一二。”
“”
张正书还在做无用的挣扎:“官家,我安排的人也很乐意跟你配合的”
“朕找的是你”
赵煦不耐烦了,虽然带着病,但这一声低吼出来,却把张正书给震慑住了。而后,赵煦忍不住咳嗽了起来。彭元量连忙过去,给赵煦抚拍后背。好不容易,赵煦才止住了咳嗽。
“能知道要怎么配合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在事情来临之前拼命抵抗,抵抗不了的时候,却也只能默默接受了。张正书其实是觉得不忍心,赵煦这个身子骨了,还算计着这些,累不累啊这不,心一软就算是默认了。
“你有了官身之后,朝中的大臣也不好对你下手了。最起码,朕会把银行、天险之城都算作赏赐给你。”赵煦脸色有点潮红,张正书却知道这绝对是不正常的。“你不知晓,因为天险之城,朕给你挡住了多少想伸进去的手”
张正书确实不知道,但他能猜得到。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五百万贯钱的建设费用,就是一块大肥肉,是个皇亲国戚、文官缙绅都想揩一下油。
但张正书就想不明白了:“官家,你觉得随便找个借口把这两项巨利赏赐给我,他们就消停了”
“这叫占据大义名分,你懂甚么”
赵煦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有这么一个政治头脑跟不上的猪队友也是很心累的。“占据了大义名分,就是名正言顺。若是有人再敢伸手,你就有反击的借口了。别的不说,到时候皇城司给你撑腰,看看还有谁敢伸手的”
张正书明白了,只能开始衡量利弊起来。
这就是成年人的悲哀,遇到事情不管对错,只衡量利弊。只有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