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71

分节阅读 371(2/2)

目录

张正书傻眼了,这都娶了怎么样一个傻媳妇

“哼,不然你以为呢”曾瑾菡也半开玩笑地说道。

“好嘛,今晚就让你尝尝我张家家法的厉害”

事实上,张正书的动作被很多人盯着。而张正书的动作也很快,这边赵煦的钱银一到账,张正书就开始了各种动作。最先动起来的,是勘探之人。也就是俗称的风水先生,没办法,这时候要建城,必须要算好风水方位。不然的话,没人敢担这个责任的。

好在,这些风水先生也还算敬业,充当了地质研究员,把地质情况说了一遍,认为山包上的小平原,足够承受得住一座城池。

其实不用他们说,张正书已经让系统勘探过一次了。

对于来自未来的系统,早就把中国地质的数据全都记录下来了。即便宋朝的地质和后世有点出入,比如后世的上海,宋朝是还没有的;比如河流的流向都有改变。但不管怎么说,大体上的的地质结构是不会变的。所以,张正书才敢提出这样的建议。

风水先生“勘察”了风水之后,就是择吉日开工了。

为了弄出声势,张正书还特意弄了个祭天拜地的仪式,他当然也不会出席,任由小刘工匠他们鼓搞去。

接下来,水泥作坊在新城旁边开了个分店,还有不少烧砖的作坊,也纷纷建了起来。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那些铁匠铺,为什么要来这里开店了。

但后来看到这些铁匠铺里的铁楸什么的供不应求,很多铁匠就捶胸顿足了,悔不当初省那些个开分店的钱,导致什么大钱都赚不上了。要知道,当初张正书为了让那些铁匠铺过去,可是许下了免费传授新技术的承诺的。这新技术,其实就是打制钢铁的技术。不同于什么包钢、灌钢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冶炼法子。

一时间,大宋的冶铁工业上升了一个台阶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干馏窑口多了起来,新城周遭的天空都变得灰了起来。这还是张正书规划得好,把这些污染的作坊都隔离了十几里远,差点没赶到大名府边上了。饶是如此,原始的工业还是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后来,连张正书都忍不了了,准备鼓搞一个减污减排的机器,最起码要把有害气体给过滤出去,建设一个专门的污水厂。

不得已,又要多动用资金了。但张正书觉得很值得,毕竟环境好了,才能吸引得到百姓过来定居。

即便是只有一万余工匠聚集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商贾过来了。

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只要有人就有市场。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仁慈”,如果换做其他人,哪怕是朝廷,舍得给这么多工钱吗

要知道,一个普通工人,张正书也包吃包住,还每个月给一贯多钱要是赶工及时,超额完成工期,还有额外奖励。算下来,如果卖力工作,起码一个月都有两贯钱这还只是卖力气的活,要是水泥作坊里的工匠,就更加多工钱了。工人有了工钱,自然是要消费的,一消费,新城都没建好,这商业氛围就带动起来了。

石可斓得知这件事后,长叹一声:“幸好走对了这一步”

没错,新城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资本的恐怖就在这里。

张正书却有种错觉,这里真的很像后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深圳,因为政策而聚人,因为人多了带来经济效益,呈现良性循环。深圳特区,也成为了经济史上的奇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新城,有多么恐怕的潜力怕是只有张正书自己知道了。

说实话,只要有钱,张正书分分钟能复制第二个新城。

比如沿海城市,那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但是,这么一座坚城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是大宋的底线和底气所在没有这座坚城,宋人的脊梁就挺不起来张正书深知文人的尿性,大多是倾向妥协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味退让就代表着软弱可欺。在丛林规则之中,这样的大宋岂能不被欺辱自强,唯有自强,才能威慑四方

第八百二十四章:这一夜

新城池建设如火如荼,很多人都大跌眼镜,闹不明白为什么区区一群工匠,不过万余人,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繁华

其实,这还是钱银在作怪。

一般的工匠,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但张正书麾下的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拿到的工钱,就算是在汴梁城中也算是高收入了。看看李家村就知道了,如今的李家村,聚拢的人数超过十万人只要是有手有脚肯干活的,都能在李家村活得很好,甚至还能赚到不菲的身家。这样的李家村,说是一个村,其实规模已经和一个县城差不多了。汴梁城有的东西,李家村都有,甚至还要便宜。

这样的情况下,李家村能不火吗要知道,这只是区区一年多的时间而已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但凡是牵扯到金钱,那就会聚拢一大堆嗅觉灵敏的人。

不仅仅是李家村,就连蜂窝煤作坊遍地的中牟县,也是如此。

这样的模式已经证明了可行,可笑还有很多人在质疑张正书的选择。

就连赵煦,都感觉不可思议。

在大宋皇宫,垂拱殿之中,赵煦看着皇城司的密报,惊疑不定:“彭元量,这上面说那甚么天险之城,连城墙都尚未建好,已经有不少商铺开张了”

“回禀陛下,确实如此。但按照张正书所言,那些都是临时店铺罢了。张正书特许他们在此经营三年,无需交租地费用。但是,商税还是要交的。三年后,待得城池建好城墙、护城河,这些临时商铺都要拆除的。”

彭元量的回答,让赵煦很疑惑:“既然建好了,为何要拆”

“那张正书说了,木质的房屋不能防火,一旦敌人用火攻,抛火球进城,木质的房屋立时会毁之一旦。但如果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就不会如此,甚至敌人的石砲都毫无用处。”彭元量也算是上过战阵的人,对此也是极为认同的。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有火攻这个计策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房子,大多都是木头建成的。敌人只需要抛射火箭,或者用油浸湿了麻布,再裹着石头点燃,利用抛石机抛入城中,只需要十几发正中房屋,那就能火烧连城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靠近城门的地方不准建造房屋了,甚至要在里面再建一个瓮城,既能藏兵反击,又能防止火攻。

冷兵器时期就是这样的,一种武器制造出来,一种攻城战术证明有用了之后,很快就会有反制的办法的。

最经典的,就是春秋时期,墨子和公输班那场攻防赌斗。公输班有厉害的攻城武器,墨子也有厉害的防守武器。结果怎么样呢“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也就是说,公输班最后还是输给了墨子,因为守城的优势,公输班的武器用尽了,墨子还有余力。

赵煦也是知道这个典故的,因为公输班造的攻城武器,经历了几千年都被证明还是有用的。就算赵煦对军事不熟悉,但火攻的厉害,他也是知道的。甚至军器监在建造配重投石机时,他也亲眼见识过投石机的威力。那简直是开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