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51

分节阅读 351(2/2)

目录

对了,进奏院的消息泄漏,也就是所谓的新闻“省探”,就是那些进奏官做的。

没办法,这些进奏官,说是官,其实就是小吏,比屁民好一点点而已,但俸禄微薄,差点连普通百姓都比不上。为了改善生活,这些进奏官自然是要利用手中权柄换钱银了。

宋仁宗时,有一则闻名天下的“进奏院案”,将范仲淹等新政官僚一网打尽,直接导致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党争就是这样,只要能利用的事情,都会用上的。这件事起因就是苏舜钦与其馆阁同僚把进奏院日积月累的废纸出售,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用“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同时大肆抨击朝政。一不小心,被庆历新政的反对派们盯上了,以此为借口,不仅直接贬了范仲淹等庆历新政的主干,还让范仲淹从此回不了汴梁城,回不到中枢。

进奏院虽然一直被忽视,但其实进奏院还是挺好用的,特别是在宰相的手中。宰相通常会干预进奏院的文书运行,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种事,章惇也干过。

毕竟要恢复“熙宁变法”,就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这方面章惇也不是迂腐之人。

但是,章惇预感到,皇帝要插手进奏院了。

果不其然,赵煦缓缓地说道:“既然新闻署是新衙门,就该用新人。至于用何人,待朕深思熟虑之后,再行指派。”其实,赵煦也认识到了进奏院的重要性。说实话,宋朝国力衰弱,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政令不曾通达。很多时候,朝廷颁发的政令,一个多月都未必能从北到南进行传递。说白了,除了道路太差以外,就是官员的懈怠了。

借此机会整顿进奏院,赵煦有把握让政令传递更加通达,大宋会变得更加整体。

即便是琼州等偏远之地,也能真正纳入大宋的版图里。

只是赵煦的做法,然很多人都不太满意了。这算什么事啊,怎么就皇帝受益了呢那以后皇帝看谁不顺眼,岂不是又多了一种手段去敲打文官皇权再次加强了,对于文官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好事情。

第七百七十九章:根基的腐烂

只是眼下形势比人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你不服软行,你敢赌那堆证据里,没有你的把柄

幸亏皇帝再厉害都好,也还是要指派官员去管理的。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文官的地盘。正所谓自己人好说话,满朝的贪官们想通了这个关节,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雨过天晴,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虽然折了一个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数重要的官职,对于文官来说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职在身,那就什么都有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反正宋朝就是一个官本位很重的朝代,毕竟数千年的影响不是盖的。

大朝会进行到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乎西夏、辽国等等的事情,还有赵煦再顺道提了提兴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来了。只是苦了户部,不知道要怎么削减开支才能兴建这么一个城池了。

赵煦嘴角扬起一个弧度:“好了,那些贪官污吏,该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了”

于此同时,赵煦捏紧了手中那张纸片。

没有人发现赵煦的小动作,因为这张纸片是在状词那里夹带着的,也是张正书给赵煦的一点建议。

至于内容,就是上面那些了。

不外乎是张正书给了赵煦一点建议,从哪里获得建城的钱银罢了。

说实话,朝廷真的是有资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皇城司白白握着那么多的证据了,要是给张正书,早就威逼利诱那些贪官,把钱银全都吐出来。然后,一个个踢出汴梁城,贬官流放的那种。

这些贪官,还会不会再次贪污受贿张正书觉得他们绝对不会了。

注意,是不会,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赵煦够狠,把他们的俸禄也好,贪来的钱银也罢,全都搜刮干净,这些贪官哪里还会继续贪污受贿继续贪污受贿,不就是等于把自己的俸禄都赔进去吗说实话,宋朝的高官俸禄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太高了。只要有官阶,也就是寄禄官身在,就不愁会饿死。额,当然了,前提是你别犯事,没有在党争中失败被流放。

当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禄并不高,所以他们更加不敢贪污了。要是贪污的话,说不定真的会被饿死的。

赵煦仔细琢磨着,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你认罪行,把家财全都掏出来,皇帝赦免你无罪;你要是不认罪可以,证据放出去,叫你身败名裂不单止,朝廷还会给你来一个贬官流放套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管怎么说都好,贪官都不傻,贪污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乖乖做官了。

说实话,赵煦是不相信这些官员会乖乖不贪污的,但张正书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准许官员亲属经商。”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腐败。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要是贪污,那也就另说了。别以为这很少见,事实上在宋朝层出不穷。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来,当做皇帝默许,这个条件还算不错的。

反正赵煦打算扶持朝廷的产业了,比如蜂窝煤作坊,还有张正书支招的冶炼作坊,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官道”,拦路收钱只要皇帝插手,以国家的资本,那些官员能拼得过国家吗

再说了,看张正书的语气,银行似乎是扼制官员经商获利的最好途径。官员经商,不外乎以权谋私。比如提前知道什么东西能赚钱,哪里缺少什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