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46

分节阅读 346(2/2)

目录

“看官家的了。”

张正书笑了笑,“如果事不可行的话,我也准备了后路。”

“嗯是江南那边”王庆脱口而出道,他一直关注着张正书的动作,特别是张正书下江南之后,他更是发动所有关系去探查张正书的动静。可以说,张正书在江南做了什么,王庆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没办法,虽然两者已经结盟,可万一被张正书坑了,王庆该向谁说去

张正书也知道王庆的手段,虽然不爽他盯梢自己,但还是点了点头:“最多大桶张家退出汴京。”

“嗯这倒是可以”王庆想了想,这好像是最好的办法了。

其实,张正书脑海中还有个最后的计划,比如把京华报交给赵煦,真正成为一份“官报”。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张正书主导的,只不过他不再拥有京华报的最终话语权罢了。这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报纸一样,要有一个部门来管着,免得出了差错。诚然,这样做会让报道的自由少了很多,但不论怎么说,都算是保住报纸了。

嗯,张正书给赵煦的信中,就有这么一条。

这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张正书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但张正书知道,赵煦肯定想管住报纸的了。毕竟皇帝的掌控欲很强,不想看到有什么不受控制的因素出现。报纸引导舆论的实力,让赵煦非常眼红。说不定,他早就想这么做了。

张正书也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能保住报社都不错了。

不过,如果赵煦能压得住蔡京,这最后的手段也可以不用的。

就怕蔡京不依不挠,其他贪官也害怕报社的威力,联手起来挤兑京华报。那样的话,京华报就算能生存下去,也是举步维艰的。“哼,打不了谁都别想玩”张正书觉得自己要豁出去了,不能讲实话的报纸,还不如不办。既然贪官怕京华报的报道,那张正书就偏偏要放,而且要对准最大的贪官来放

“是不是要和台谏官合作一下”

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了,台谏官也未必比贪官好到哪里去。换句话说,台谏机构完全是大宋官员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遮羞布。实际上台谏机构对贪官是一点约束力都没有,反而成为了党争的枪矛,被利用来利用去。从此次蔡京的事就看得出来了,台谏官居然没有一个发声的,好像都集体沉默了一样。

是这些台谏官没有看京华报吗是他们需要切实的证据吗

不,这些台谏官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他们风闻奏事就行了。但是他们为何还按兵不动

张正书觉得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想扯进这种事里,太过敏感了;第二,因为牵扯的官员太多了。以大宋现在的贪官人数,最起码都在二三十万人。这是一股多么庞大的势力,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觉得有点胆颤。台谏官虽然可以风闻奏事,但是他们也不是傻子啊。衡量对手实力,这总该会吧

再说了,台谏官早就被当成了党争的工具,而这些党争的文官里面,也有不少贪官的。也许是这样,台谏官才默契地全都没有出手。

不然的话,能把对手置于死地的把柄,他们岂能不出手要知道,台谏官的战斗力强悍,已经不是第一次耳闻了。好像蔡京当初扳倒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等大臣的时候,台谏官郑雍等人在里面可是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一直在为蔡京冲锋陷阵的。

“对了,我叫你寻找的苦主,找到了吗”

张正书觉得,他要使用一个险招了。

王庆苦笑道:“民告官,岂是这么好告的那些有家室的,都不愿出头。”

“那就是说,派人去敲登闻鼓一事,没戏了”张正书也知道,登闻鼓制度是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事实上,大宋里面的官员就没有一个把它当回事。毕竟,这会已经不是太祖太宗之时了。在宋太祖宋太宗的时候,登闻鼓制度是很受重视的,但由于诬告太多,到了宋真宗时规定了:“今后只有经过县、州、路三级官府审理而不服者,才允准到登闻鼓院投诉。”若是牵涉原告的长官、朝廷命官,或呈报机密之事,方许到登闻鼓院递状,应由州县优先裁判的案子则不予受理。另据大宋刑律,击登闻鼓诉事若不实,将打八十杖。

第七百六十八章:韩狗儿

正是因为这样规定,登闻鼓成了摆设。想想看,什么案件都要地方审理过才行,这岂不是给了官官相护的温床吗

毕竟官场上官官相护的景象太多了,民告官的路途太坎坷。登闻鼓敲响了,也未必能如愿。甚至,还会受到报复。

至此,登闻鼓就成了官告官的捷径。登闻鼓要是敲得好,即敲掉政治对手的权位。比如,有些恋栈的官员,便曾指使管下的“良民”到登闻鼓院打鼓,为官员的连任造势。

张正书也想到了这条计策,但他并非诬告,而是想要让苦主出面。可惜的是,居然没有人敢敲响登闻鼓。毕竟皇帝的精力有限,民告官问题能够得到处理的微乎其微,只能转交下面官员去办。但官官相护之下,久拖不决,已经成常态了。登闻鼓制度,名存实亡。

但政治嘛,不在于它以往多没用,只要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将它放上台面,别人就不能忽视它了。

登闻鼓就是这样,只要皇帝重视了,那么它就有用了。

可问题是现在没有苦主肯出面啊这就让张正书伤脑筋了,这是他对付蔡京最有力的招数了。

“真的是一个都没”

张正书皱眉,这也太出乎他的意料了。原本张正书想着宋朝的官员那么黑,百姓肯定是“苦其久矣”了,可为什么一个苦主都不愿意当面指责呢

“有一个但他的年岁”

王庆有点犹豫,然后才说道:“蔡京迫害了一家人,强夺了田地。后来,那家子因为疾病,只剩下一个十三岁的小娃子”

张正书眼睛一亮:“这不就是苦主吗”

“可他才十三岁,懂些甚么”王庆苦笑着说道,“万一坏事了”

张正书却说道:“事到如今,还怕这个没事,你把他找来,我教他说保管蔡京的罪名,一辈子都洗脱不去”

“万一日后蔡京报复呢”王庆也皱起了眉头,他太清楚那些贪官的尿性了。

张正书却不以为意:“今后他将入我的技校里,谁能报复得了”

王庆被说服了,确实到了这个时候,能有苦主出来指证都算好了。或许,这是他们唯一翻盘的机会。物证一大堆,可苦主没有,那他们这么做有何意义

“对了,最好再写一纸状词,让苦主们都画押。他们可以不出面,但画押了,也是一样的。”张正书继续支招,王庆听了连连点头。

“怕是他们都不肯画押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