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3(2/2)
“没啥,今晚我就让你看看,天下第一坚城是个什么模样”张正书信心满满,要是有了这样的坚城在,金兵再想偷袭汴梁城,那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了。最不济,朝廷还能搬进这城池里嘛看看,这山包有多大占地面积比汴梁城都要宽广,容纳百万百姓,似乎都不是什么问题。嗯,待得建成之后,恐怕赵煦都会要弄个行宫在这里了。额,就是不知道到时候还是不是赵煦当皇帝而已
曾瑾菡知道张正书的性子,想一出是一出,也任由他去了。
事实上,也只有张正书能这么干了,无他,因为有钱任性啊
“刘工匠,在这里住,有什么困难吗”
张正书一路巡视过去,发现这些竹棚倒是建得很有个性。竹子不足,还用上了茅草。一眼望过去,甚至还有点壮观的感觉。
“小官人,还行罢,就是有些有门路的乡亲,都去投奔亲戚去了。”
小刘工匠笑道,“到底是在大名府和开封府左近,无需一日就到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等待下文。
“在这里的乡亲倒也安分,就是太多人了,十里八乡都聚集在一起,难免有点不方便”小刘工匠吞吞吐吐的,张正书倒是明白了。
这是宋朝,虽然没有明清那时候的男女之防,可也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么多人,尤其是小娘子、小伙子聚在一起,生活不方便那是肯定的。
“不过嘛,我们也预料到了。所以尽量安排妥当。只不过这么一来,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乱了套,唉”
张正书倒是没有责怪他,这管理几万人的事情,别说一个工匠,就算是在后世,这也是很困难的。幸好这些村里的里正,也帮了大忙。不然的话,局面恐怕比现在还要混乱。
“倒是吃食、穿衣方面,没啥大问题。甚至原本在大名府卖不出去的蜂窝煤、蜂窝炉,在这里卖出去了几千个之多”
这确实有点惊讶,不过张正书也能料得到。毕竟蜂窝炉的简便、易用,关键还便宜,是居家旅行的神器因为某个契机而打开销路,这也不算什么奇闻了。毕竟,在雨天里,蜂窝煤不仅可以做饭,还能烘干衣服,而且在竹棚里也不用害怕会煤炭中毒。张正书叮嘱了一番,一定要做好通风,才算是放下心来。
不得不说,张正书出钱出力的这一次救灾非常成功,没有一个人伤亡。
等黄河的水情稳定下来之后,就能陆续撤回内黄口了。等待内黄口百姓的,是怀着沉重的心情重整家园。
田地需要清淤,房屋倒塌的需要及时修建,不然等冬天到来之后,就无处可容身了。
时间太多紧迫,很多百姓兜里都没钱,怕是只能向高利贷借钱了。
对于张正书来说,时间也很紧。
要是在这一个月内银行能开业的话,那么业务不请自来了。
转悠了一圈,张正书发现这山包也好,山脚下的荒地也罢,真的挺宽敞的。
“建城的好地方啊”张正书下定了决心,“说不得,我也要化身成基建狂魔了”
其实,张正书并没有待了多久,他此次前来,更多的是调研的性质。因为有系统的存在,张正书也不用低效率的调研,只需要转悠一圈,系统就自然记住了实地的地形。只需要几秒钟,系统就能得到最好的建城模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估摸是宋人无法理解的。
不到一个时辰,张正书和曾瑾菡就再次登上四轮马车,开始往汴梁城赶了。
要是速度够快,应该能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汴梁城内。
“郎君,你真的要一下子建两座城池吗”
曾瑾菡有点担忧地问道,“怕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啊”
虽说张家是有钱,而且算得上是汴梁城的首富。可再有钱,怎么可能凭借一家之力,建起两座城池呢多有钱,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啊,哪怕倾家荡产,都建不起啊
第七百三十九章:左口袋进右口袋
“当然不是我们出钱了,我们是赚钱的,怎么可能出钱呢”
张正书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虽然朝廷在打仗,但随着作坊经济、海贸的继续兴盛,国库应当也有盈余了。我跟赵额,官家说一说,他肯定会拍板同意的。我也不要多,只需要他出建造城墙,挖护城河、建护城桥的钱就好了。至于其他的钱银,我们就卖房子。”
“卖房子”
曾瑾菡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嗯嗯,其实也就是放贷了。也就是说,这一次因为洪灾而需要新建房子的百姓,我们的银行就提供贷款,但前提是这户人家有还款的能力,还要把新房子作为抵押,等还款完了之后,我们就把地契还回去。地契丢失了,我们要照价赔偿。”
张正书把后世的房贷业务说了一番,曾瑾菡却有点担忧:“这能行”
“当然能行,而且水泥也是我们卖的,钢筋也是我们作坊出产的,施工队也是我们出当然了,我也欢迎所有营造匠都来学习怎么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那样钢筋、水泥、河沙的需求就更加旺盛了”张正书笑道,“如此一来,等于我们只需要支付工匠的工钱就行了。甚至再厉害一些,我们连工匠都不管了,让他们去和百姓谈好价钱,我们甚至是净赚的造房子的钱银,不过是从我们的左边的口袋,倒入我们右边的口袋罢了。但是,工匠却得到了工钱,而百姓得到了房子”
“这这”曾瑾菡头脑第一次觉得不够用了,“这也能行”
张正书笑道:“有什么不行我们甚至还能赚到百姓的还款,赚到一点点利息。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城池,能有多少我建多少当然了,前提是我的银行能有这么多钱,水泥作坊、冶炼作坊的产量也要跟得上才行。还有,需要官家点头才能着手施为,不然就惹大祸了”
一路上,张正书又再次传授了银行业的知识给曾瑾菡。
说实话,银行业其实就是屠龙技,张正书肯定不会轻易传授的。就算有人能学到,那也只能是最亲近的人。唯有等银行赚得盆满钵满了,在大宋确立了优势,甚至能利用金融优势攻陷一国经济了,经济地位堪比后世米国,到那时候张正书才会把银行知识汇编成书。
当然了,要是有谁能把张正书誊抄的资本论、国富论等一干经济书籍融汇贯通而自行领会了经济规律,那也不关张正书的事了。
这样的天才,要是宋朝都不会用,那只能说大宋吃枣药丸啊有经济的优势,大宋都不会利用,还能怪谁
事实上,宋朝就是这么操蛋,这是一个矛盾的朝代
对于文人,哪怕是文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