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8(2/2)
“姝儿,你校对完了吗”直到张正书起身问道,曾瑾菡才回过神来。
“还还没看完”曾瑾菡连忙收敛了心神,开始认真校对起来。这一期报纸是仓促而成的,内容大篇幅都是关于黄河决口的事,至于一向火热的武侠小说连载都断掉了。没办法,要是加上武侠小说的话,怕印刷那边赶不及。
很快,在曾瑾菡细心的校对下,报纸总算是没有丝毫错误了。
于是,“京华报社”在夜里,突然就忙碌了起来。周遭的邻居听到了“京华报社”里的忙碌声音,都很是诧异。
“哪来的声音啊,都甚么时辰了,还不睡”
“已经三更天了”
“都不知道京华报社那边在做甚么,闹哄哄的”
“该不会是又有什么大新闻罢记得前些时日,西军胜了党项人,京华报社也是这般半夜在做闹的”
张正书可没有精力去理会邻居的意见,毕竟这又不是机器印刷,只是人力作业罢了。要是机器印刷,恐怕这声音更大。当然了,如果浅眠的人听到这种响声,怕也是睡不踏实的。
不得不说,“京华报社”在经历过赶新闻的事情后,越发的从容了起来。首先是工匠提前休息够了,熬一夜排字印刷也没问题。再加上铅活字印刷也不费功夫,一会就排好了版式,开始了刷墨、付印、晾摊井井有条之下,报纸得以一份份印刷了出来。
张正书和曾瑾菡校对完稿件之后,又派人到“勤卷堂”,把抄好的报纸交给陈掌柜,托他印刷。
毕竟“勤卷堂”和张正书是老朋友了,陈掌柜也不敢怠慢,看到了报纸上的大新闻,也隐约觉得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时机。也不顾得那么多了,哪怕是下着雨,也连夜召齐了工匠,开足了马力印刷。
报纸发展到了这会,京华报不仅会派遣报童卖报,还会派人去送报纸。单单是汴梁城人家里,已经有好几千户人家是订了京华报的。也就是说,京华报都不用卖,一印出来,已经有几千份的销量了。
也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汴梁城中能消费得起报纸的人,数量是多么恐怖。换句话说,就是“京华报社”里加足了马力去印刷,也不能够满足订报纸的数量。这不,张正书才求助“勤卷堂”。其实也不算是求助,“勤卷堂”也在帮张正书印报纸,只不过陈掌柜印得少罢了。陈掌柜因为没有渠道,所以只能在“勤卷堂”里卖报纸,不敢印得太多。只有在庙会的时候,“勤卷堂”的印刷数量才过千。往常的话,通常是几百份。
当然了,张正书有求到“勤卷堂”,陈掌柜的也豁出去了。
忙了一个晚上,总算是拿出了五千余份报纸。
于是,第二天的汴梁城,一下子就乱了。
京华报上的消息太及时,以至于很多人都想着去屯粮。可米行都还没来得及开张呢,就差点被敲烂门了。
不多时,皇城司那边也得到了消息,火速送了情报,连同报纸进了宫。
赵煦也被惊醒了,这天也不是例朝啊,他也难得睡一个懒觉。这不,黄河决口的消息一传来,赵煦打了一个激灵,人立马精神了:“快,宣章卿等一干大臣觐见”
朝堂里,民间都乱套了。唯独张正书的“京华报社”没有乱,张正书还好整以暇地,镇定自若地在指挥着。
“好,内黄口决口,只是停留在内黄口一带,并没有顺势而倾倒去大名府”张正书拿着“黑客”送来的情报,高兴得哈哈大笑。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消息了,而且因为内黄口已经把百姓全都疏散了,伤亡都没有一个。
奇迹啊
这真的是奇迹
张正书觉得自己好像超人一样,拯救了苍生。要知道,如果是正史上黄河在内黄口决口了,少说也要有数十人失踪的。即便是这样,也能说是“灾情得到控制了”。可现在呢,百姓一个都没有伤亡,情绪很稳定。
倒是在汴梁城,因为舆情汹汹的缘故,反而是乱套了。
所有人都在收拾细软,准备往高处跑。可开封府一带是平坦的平原,能往哪里跑呢就算是有小山包,又能容纳得下多少人呢
更家奇怪的是,经过了一夜的暴雨,雨势小了之后,突然就停了。雨一停,炙热的太阳也出来了。这么一来,汴梁城的百姓更加懵圈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下不下雨了,黄河水位还涨不涨了
但张正书却知道,黄河水位还是在涨的。别看开封府没下雨了,可在黄河的上游一带,雨势估摸也小不到哪里去。
所以,恐怕还有第二个洪峰。
不过,这已经无关全局了。黄河冲垮了北流的河堤,已经汇入了北流之中。因为地势问题,东流的水位立时就下降了。北流一带,恰好流经修好的水库。有了北流在,黄河的洪峰已经是小意思了。更何况,张正书还有水库在。
“呼,有惊无险啊”到了这会,张正书才总算是放下心中的大石了。
第七百二十八章:争权夺利
当然了,危机没有渡过。
张正书知道,真正危险的地方不在黄河决口处,而处于不见刀光剑影,但一样能置人于死地的朝堂。在朝堂里,虽然没有真枪实刀的拼杀,但再勇武之人陷入其中,也只能落个身首异处。软刀子杀人,那是砂仁猪心啊要不然,怎么大宋的武人都那么落魄还不是被文人整的
其实嘛,只要皇帝不拉偏架,文武再怎么打也就是打嘴炮罢了。
可宋朝的皇帝忒不是东西了,因为祖上是武人出身,就害怕武人学宋太祖一样来一个“黄袍加身”,所以极力打击武人。拉偏架的后果,自然就是要以牺牲自身武力为代价的。所以别怪宋朝一直打败仗了,自找的。
事实上也证明了张正书的担忧,大宋朝堂上的斗争就没停止过。
据“内探”的消息,那一天在垂拱殿之中,文官们唇枪舌战,不知道扯了多久。据说,就是在争论黄河决口是谁的责任。
很不幸,张正书中枪了,似乎在那一瞬间他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不过,因为章惇力挺,和赵煦的不表态,朝堂上的态势很微妙。一些墙头草虽然也在观望,但对张正书的前途他们也是不看好的。
然而,等京华报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次黄河决口,在内黄口一带居然没有一个百姓受到牵连,就算是农田大量被淹没,可农作物因为提前抢收,也损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