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306

分节阅读 306(2/2)

目录

好吧,张正书又被坑了。

“没想到小明这么老实的人,也会耍滑头”张正书无奈地叹息道。其实他也知道,这不能怪苏熙,他是真的没没喝醉过,又怎么知道自己的酒量倒是张正书,太高估自己了。

无奈地摇着头,张正书与曾瑾菡一同携手出了房间。

看着他们夫妻俩的状况,即将成婚的苏熙也表示很向往。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张正书把张康土一家介绍给了苏熙,叫他照看一下,又当场示范了怎么种田,把所有人都折服了。甚至村里、邻村的人都赶过来看热闹。张正书也不嫌事大,直接明言,这八十多亩地是他的产业,只不过交由张康土耕种罢了。张正书高声推广两季稻,把两季稻吹得天花乱坠。当然了,张正书也补充了一句,至于收成如何,他说了不算,看到秋天第二季水稻就知道了。至于这些农民会不会种,张正书不去关心。要是看到好处都不去争取,那张正书也是没办法的。

“那两季稻真个能成”

“谁知道哩,不过这个小官人肯亲自下田,想必有些把握的。”

“我等看看再说,不是说有八十亩地种了两季稻么”

这些话语传到张正书的耳中,这件事早就预料到了。农民的保守,是因为种什么关乎到身家性命。即便陆续有人种植两季稻,一开始也绝对不会多。可能是一两亩地的样子,等他们发现两季稻的好处之后,才会全力种植的。大胆的农民,始终还是太少。

处理完这件事后,离别的时候很快到了。

苏熙亲自找了一艘上等客船,送了张正书上船后,折柳相赠道:“小官人,一路顺风”

张正书说道:“好好回去成亲吧,我在汴京等你和你的新娘子来”

这句话倒是把苏熙燥得满脸通红,周围的旅客也都善意地笑了。苏家小员外,在明州还是富有名声的特别傻,居然还搞出逃婚的事来

“原来苏家小员外要成亲了”

“听闻新娘子还是高家那小娘子哩”

“到底是门当户对啊”

“可耽误了人家高家小娘子一年,他还有脸回来”

“富贾之家的事,岂是你能懂的人家门当户对哩,为何不结亲”

苏熙听着那些个闲言闲语,心中也有些不快。但想起张正书说的“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他又释然了。确实,之前是苏熙自己做得不对,承受这些闲言碎语也是应当的。只是苦了那未婚妻,也要一同被非议。看到客船扬帆远去后,苏熙才默默地回了家中。

“还有一个半月,倒也能把玻璃作坊建起来了”

苏熙想起张正书临别前的嘱咐,也开始振作起来了。玻璃里面还有许多奥妙他没弄明白,若建起玻璃作坊,他的实验就能继续了。而在明州城,也有不少琉璃作坊,改造成玻璃作坊也不是多困难的事。要知道,当初苏熙在没有张正书的指导下,居然也鼓搞出了无色琉璃。这等天赋,张正书是自愧不如的。此刻再建一个玻璃作坊,苏熙是手到擒来的。

第六百七十九章:广州城

再次出海的曾瑾菡,显然放开很多了。

也不顾别人的眼光,与张正书站在甲板上眺望着海景。

虽说宋朝的海船,大多不敢离岸边太远,怕有什么意外。其实在航海技术没有大跨步发展的时候,从来都是近海航行的。即便是远洋,那都是摸着岸边过去的。哪怕是这样,都不时有船只遇上大风大浪、触礁而沉没。相比较来说,坐海船是需要勇气的。

但是,不坐海船,又怎么看得到如此壮观的海景呢

辗转了几日,才从明州到了广州。广州的名字,是从唐代就有了的,唐朝时称广州都督府;到了宋朝之后,广州的地名就没改过了。

广州,是珠江的出海口,有天然的良港,也是大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点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朝第一个设置市舶司的城市就是广州,甚至可以说广州就是大宋第一大港。即便是在护城河上,也是舟楫往来的,水运十分繁忙。

张正书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毕竟是宋朝的广州城,与后世的国际大都市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唯一相似的,是广州城的地位,依旧是国际大都市。

甚至在客船上,张正书就看到了不少阿拉伯外商说着纯正的汉语,与商家打交道。只见广州城中,风光旖旎,珠江边杨柳依依,朱楼十里,管弦丝竹,不绝于耳。这活水绕城过,俨然一副图画,繁华不输汴梁城

当然了,广州城里的人口也不算多,只有十几万人罢了。

可是在宋朝这会,已经是第一等的大都市了。在人口数量上,也就比

汴梁城少而已,甚至杭州、洛阳、扬州、福州等大城市人口也不过相差仿佛罢了。

但是有海贸之利的广州城,船来舟往,人流量之大,也绝非一般人能想象的。甚至不少外商都在广州定居了,以阿拉伯人为多。

“郎君,好多番邦人啊”

曾瑾菡一度怀疑到了外国,毕竟广州的方言也好,还是阿拉伯人的语言也罢,都与中原汉话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历史原因很复杂,大抵上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话随着民族融合而传入粤地,然后与秦汉时期形成的古粤语混合而形成的语种,再到唐宋时期,古粤语与中原汉话再一次融合,才渐渐形成后世的粤语。但是呢,现在宋朝还没变成南宋,中原汉话和粤语还是挺大区别的,甚至连张正书这个穿越前曾经在广州待过的人都听不太明白。

好在,此时的广州百姓也大多懂中原官话,交流起来也不算太困难,毕竟读书人也不少嘛。再加上张正书有点粤语基础,连蒙带猜都能大概知道意思。

张正书带着曾瑾菡他们,走入了宋朝的广州城。

这时候的广州城,当然比不上后世的广州城那么大,甚至还比不上后世一个地级市。但是,繁华程度却也不输多少。

只见广州城里西城、子城、东城依次排开,城池之间以小桥相连,狭窄的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热闹得不得了。有意思的是,每一条街上的商铺,做的几乎是同一种生意,米店聚在一处,成了“米市一条街”,织布绣花的聚在一处,成看“绣衣一条街”,此外,还有“象牙一条街”“玳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书房一条街”数也数不过来。张正书甚至发现,像米市街、绒线街、雨帽街、玛瑙巷、象牙巷、绣衣坊这样地名,居然是广州后世一直保存下来的。

“怪不得说保留宋朝文化最多的是广州,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啊”

张正书恍然大悟,他还一直以为那些地名是清末民初留下来的,殊不知已经穿越了差不多千年时光。

最让张正书感慨的是,广州人还是那么喜欢喝茶,沿街市两旁,林立着不少的茶肆茶楼。高谈阔论的声音传来,直如再次回到后世一样。

“这里是南濠街”

这个地名,张正书在后世没听过,可能是改名了吧。但是这条街上的茶楼太多了,多得让张正书有点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