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4(2/2)
看看正史上的明朝,前期都还能造宝船,后期呢呵呵,宝船技术早就失传了。
到了清朝,还能找到一艘超过一万料的大船,都算张正书输好吗要不是被大炮轰开国门,浑浑噩噩的中国人,还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被异族统治的悲哀,这就是被儒家把持了朝堂的悲哀,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
所以,张正书绝不能让历史往那个方向走。而造船,就是张正书造历史的反
唯有让国人看到海贸有巨利,看到海贸其实并不危险,才有更多原本贪恋土地的国人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只要中国人肯下海了,以中国人的勤奋,还有西方什么事这时候的西方,还沉迷在小国寡民的统治之中,不思进取哩
当然了,引导了航海时代之后,还要引导相应的思想产生。不然的话,只有超越一切的经济,却没有匹配的思想,那也是很危险的。一旦儒家产生警惕,腐儒开始跳出来说三阻四了,那岂不是要举手投降
“是不是把国富论、资本论、论法的精神、论实业体系、新工具、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巨著抄过来呢”
看着周围陷入狂喜的造船匠,而张正书却走一步,看到了十步以后。
“有备无患啊,还是先抄出来吧。资本,天生就是和儒家做对的,没有指导思想,怎么打得过儒家”张正书也很无奈,谁叫中国人都很在意什么“义利之争”呢,说实话,争利的并非小人,而讲“义”的也不全部是君子。看看现在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表面道貌岸然的君子,他们不争利吗看看满街巷的走夫贩卒,他们就不讲义气吗
所以,在张正书看来“义利之争”简直是不知所谓。
靠道德治国,那必定是要出问题的。
而严谨的法治,才能规定界限。同时,在人心上树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雷池。越过雷池一步,那就是法律的制裁
可惜,在法家没落的宋朝,即便是儒皮法骨的政治格局,也无法支撑起法治的大局面了。唯有坚持数百年的抗争,与皇权抗争,才能渐渐获取应有的权利和明白各自的义务吧。
第六百五十二章:愚公移山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思想跟不上经济,那思想必然会进化。但反过来,却只会让思想陈腐下来。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当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那自然就有人为你讲话了。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到宋朝灭亡,都未必能生得出相应的指导思想来。但是,张正书到了这个时代,他就会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介入到这思想的斗争当中。
除了办好大作坊之外,张正书另一个武器也很重要,那就是舆论。
鼓吹契约精神,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商业社会必备的条件。至于什么天赋人权,太过激进了,张正书还是觉得要缓一缓。就算是要拿出来,也只能在图书馆里找到,抄写都不能抄写这类型的内容。
太危险了,张正书哪里不知道皇权是个什么东西,居然还想削他们的权,这不是找死吗
看似宋朝皇帝的权力被群臣制约住了,但是,如果皇帝没有决定的事,你看哪个臣子能绕开皇帝做事的从这个角度说,宰相的权被分了,以前君相还能抗衡的,到了宋朝已经完全是皇帝一言堂了。可见,皇帝的权柄不是下降了,而是提升了正史上到了明朝,那就更不堪了,朱元璋吃相太过难看,居然直接废掉了丞相。这下好了,皇权达到了巅峰。但过犹不及的是,巅峰之后就是衰退。
朱元璋以为自己是铁打的,儿孙也是铁打的。后来,朱棣顶不顺了,开建了内阁。此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大事小事都要经过内阁。可见,皇权到这时候已经削弱了,群臣开始狂舞。
皇帝独权,要是雄才大略那还好一点。
但是,事实证明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汉武帝,如李世民,后期都昏庸不堪。所以,多人决策,绝对比一人一言堂要来得科学得多。看看清朝就知道了,当权者一意孤行,群臣束手无策,最后中国人就在浑浑噩噩中渡过了三百年。要不是被轰开国门,才惊觉这个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可惜,源头都在宋朝这里。
如果宋朝能坚持到自身进化了,又何惧异族铁骑
集智慧力量于一身的工业体系,还打不过异族铁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到时候,别怪资本的爪牙伸入草原,那些异族就算是平时没少求神拜佛了。资本这一头怪兽是会吃人的,宋人不想祸害自己人,唯有对外强力输出。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这海船上面。只有掀起了航海大时代,那宋朝才有可能真正跨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么一步,资本主义的萌芽,永远只是萌芽而已。这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匹配的思想,事实证明了,只要儒家主导朝堂,那资本主义就别想出笼。儒家太过“仁义”了,以至于都忘了孔夫子说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了。然而,他的仁义只是对外人来说的,对自己人却残忍得很。一个外忍内残的思想,又如何能窃取高位
所以,张正书所做的事,就是要挖儒家的根基,或者逼着儒家自身改造自身。不然的话,宋朝还是没救。
历史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以儒家为表皮治理国家,那就要承受这个后果。
就好像张正书不挑明,曾懋可能到死都不敢想象有蒸汽机这样神奇的东西。
“小官人,你说得是真的吗,果真有那甚么争气鸡神奇的物事”曾懋好像抓住了后半辈子的理想,急不可耐地问道。
张正书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确实有这么个东西。原理嘛也很简单,你们看那水壶煮水的时候,是不是有蒸汽把壶盖往上顶蒸汽机,就是借助这样的力量。只不过,炉子比水壶更大,效率更高罢了”
曾懋也好,周围的造船工匠也罢,一个个都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至此,已经没有人怀疑张正书说的话了。看看那新型帆船模型,速度也好,稳定性也罢,都比寻常帆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张小官人还说,这不过尔尔,接下来还有更厉害的船只,怎么能让他们不心神向往
“小官人,我一定帮你把那蒸汽船造出来”曾懋下定了决心,不亲眼看看那神乎其神的蒸汽船,他死都不瞑目啊
“其实,除了蒸汽船之外,还有更厉害的船,烧的是猛火油,用的引擎已经变成了燃气轮机额,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张正书随口一说,却让旁边听者有心的苏熙猛然睁大了眼睛。
苏熙相信,张正书绝对不是信口雌黄的,那什么猛火油,也是能产生动力的苏熙暗暗地记在了心中,等张正书空闲,一定要问个明白。苏熙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足以划时代的发明
“小官人,你说的是真的”
曾懋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日后船只几天就能到东瀛,且不用看风向,洋流,随时来回,堪比陆上奔马”张正书倒也不是说谎,他确实知道后世的船只全力航行的速度。别说到日本了,即便是到达大洋彼岸,也不过是几天的事情。科技的进步,确实出乎这些宋人的意料。宋人绝对不会想得到,在几百年后,已经有人登上了月球,而并非是“白日飞升”那种神话。
“不可思议”曾懋都有点打击了,要知道此去东瀛,要是风向对也要一个多月。几天来回,那该是多么恐怖的速度
张正书笑道:“科技是在进步,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在未来都能实现。当然了,这个未来可能是几百年,上千年。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继续进步,把技能传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继续保持探索、求知的精神,那么总有一天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