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72

分节阅读 272(2/2)

目录

张正书揉了揉眼睛,嘴巴能吞得下一个鸡蛋了,偏生又说不出声音来。

赵煦看着小楼上的张正书,也是嘿嘿一笑,算是小小开心了一把,毕竟能把张正书捉弄成这样。这不,“吓得”张正书“连滚带爬”地跑下小楼,低声下气地说道:“官家,这里人多耳杂,随我来吧”

把赵煦、章惇、彭元量引进书房之后,张正书又嘱咐了一遍,任何人都不得靠近书房,才总算是松了口气。

“你很会享受嘛”

赵煦很自觉地坐在了桌案前,很满意张正书这一张太师椅。虽然张正书送了一张顶好的太师椅给他,但赵煦不知道为啥,还是喜欢坐张正书这一张。

张正书脸上抽抽,别以为他不知道,现在赵煦在垂拱殿上的椅子,已经换成了这样的太师椅。能坐能躺,还能摇晃。幸亏赵煦没发觉还能助兴床笫,不然咳咳,好吧,张正书想多了。

“不是朕说你,你弄这些歪门邪道,算个甚么事”

赵煦唯一看不惯的,就是张正书桌案前的那支鹅毛笔了。对了,幸好赵煦不知道张正书还用石墨混合了黏土做了铅笔,不然他更是要气得嘴歪了。

张正书也不想辩论,毛笔字确实是一门艺术,但耗费时间不说,还浪费纸张。

硬笔书法就好很多了,书写便捷,还节省纸张。

第六百零三章:新奇玩意

未来的社会,肯定是高效的社会,毛笔字因为效率问题是要被慢慢淘汰的,最终会沦为一种艺术存在。而硬笔书法,则在社会占据主流。

这种看破未来的事,张正书自然不会点破,只是笑了笑不说话。

赵煦也知道张正书的一手毛笔字惨不忍睹,就连写给他的密信都是用鹅毛笔写就的。

不得不说,张正书的硬笔书法比毛笔书法好看多了,赵煦也曾感慨,如果张正书的毛笔字有硬笔字一半,那也能见人了。

除了鹅毛笔,张正书是书房里新奇的玩意还有很多。

比如那个地球仪,赵煦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但轻轻一波弄,就能转动的球体,让赵煦很是奇怪。比如那望远镜,苏熙已经制成了双筒望远镜,张正书放在了书桌上。比如那能把人照得纤毫毕现的玻璃水银镜子,就放在挂衣服的架子后

赵煦好像发现了新世界一样,惊讶地看着那镜子:“这是镜子”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发明了这样的镜子,比铜镜好几百倍。”

很显然,张正书毫不客气将这发明专利揽为己有的行为并没有被赵煦他们鄙视,反而好像见了鬼一样。

章惇惊讶地说道:“镜子如何能制成这样”

“穷究事物的道理,然后利用这些道理,生成新的事物就行了。”张正书也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样的镜子,我也只是偶然发现,然后制成这样的镜子罢了。”

“这镜子朕要了”

赵煦丝毫不改他“强盗”的特性,大手一挥,恬不知耻地说道。

张正书苦笑道:“是,我叫作坊再制成一块等人高的镜子,送给官家。”

章惇也眼红了,拉着张正书说道:“小子,老夫也想要一块。”

可惜的是,张正书并不买账。“章相公,不是我说,这孝敬官家是臣民本身该做的事,可你只是宰相啊所以这镜子,我不能给你。这镜子金贵着呢,一块巴掌大小的镜子,起码能卖出百贯钱。这么大块的,少说也要上千贯”

“老夫买了”章惇眼睛都不眨地说道,要知道他一年的俸禄都超过两万贯了,区区千贯不算事。再加上章家在福建路浦城里也是豪门大户,千贯钱银都不当回事。

张正书嘿嘿笑道:“章相公好眼力,这镜子我还没开始量产哩,你就下订单了。成,你把钱送到李家村玻璃作坊,他们会在五日内把镜子送到你家去的”

章惇有点不详的预感,心道:“这小子该不会是在诓骗老夫吧”

赵煦也有点发愣:“这镜子这般昂贵”

“不贵了,铜镜一面都数十贯钱,更何况这水银镜子比铜镜好上百倍”张正书做了个类比,确实,铜镜其实就是钱来的。在古代,特别是在宋朝,入屋盗窃的盗贼最喜欢的东西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面铜镜因为宋朝铜荒啊,铜镜的价钱是水涨船高的能拥有一面铜镜,已经是家底殷实的象征了。

被张正书这么一说,赵煦和章惇也接受了这个价格。

张正书怕赵煦误会,连忙说道:“官家放心,我是守法百姓,该交的税赋是一文不会少交的。”

赵煦最满意的就是张正书这一点,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该是如此。不然,朕是不会饶了你的”

“官家,这镜子只是能赚钱,对国家并无多少裨益。我这有另外一件物事,能叫你们大吃一惊。”张正书从书桌前,拿起那双筒望远镜,里面也镶嵌着水银镜子,只不过少了很多罢了。因为是铁制的,入手很沉。不过李家村的工匠手艺确实了得,居然能把两半的望远镜制得严丝合缝,除非摔砸,不然都不会让镜片松动,连张正书都大为吃惊。

看着这铁筒制成的望远镜,赵煦一愣,说道:“这物事能对国家有益”

不是赵煦不相信,是这望远镜的卖相嗯,是有点难看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就好像半成品一样,黑乎乎的两个筒子,看起来怪异得很。要不是张正书有望远镜的概念,说不定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啥玩意。

这也是汉人务实的地方了,别看这望远镜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内里却大有乾坤。里面的镜片含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虽然制造不出什么消色差镜片来,但是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倒也能把图像还原得七七八八。这个水平,放在宋朝这回,已经远超世界。能不超世界么,都是后世的基本技术。

“我先示范一遍”

说着,张正书打开了窗户,举起望远镜看了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