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0(2/2)
“哼,偷摸小辈,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盗”
张正书一愣,这大汉的声音有点熟悉啊
那獐头鼠目的汉子滚到在地,捂着手臂哀嚎不已。其实外人根本不知晓,这汉子的手臂算是废了,粉碎性骨折,在宋朝这会可没有人能帮他百分百接得回来的。一个惯偷没有了灵活的手,还怎么混饭吃
不多时,开封府的巡捕飞速赶来,了解了情况之后,二话不说把那惯偷枷锁了起来,带回了开封府大狱里,听候审判。这巡捕还客气地把荷包还给张正书,让张正书等候通知,不日开封府即审理此案件。
张正书连连答应了之后,那巡捕才离去。
“诶,好汉且留步,我还没谢过你的救命之恩哩”
张正书见那魁梧汉子要走,连忙上前去拉着他的衣裳。可后面,曾瑾菡也扯住他的衣服,脸上还是一点血色都没。
那魁梧大汉也是一怔,突然窜出一个小孩,奶声奶气地说道:“爹爹,你救了这小官人吗”
张正书在一旁安抚着曾瑾菡,见到那小孩,才突然想起来了:“啊,你们是在马行街上卖武艺的父子俩”
“哈哈,小官人果然好记性,不错,就是俺们父子两人。”那大汉笑了笑,也不掩藏行迹了。“早晌多得小官人打赏,流落汴京的俺们才能安顿下来。适才见小官人遇险,情急之下出手,倒是把小娘子吓着了,恕罪恕罪”
这魁梧大汉满是歉意,张正书也笑了,握着曾瑾菡的柔荑,发现没那么冷了才说道:“不关好汉的事,我未过门的妻子是被那小贼吓着了。多谢好汉的救命之恩,还不知道恩公姓名”
这时候,那小孩子抢着说道:“小官人,俺爹爹叫史陌,俺叫史斌”
“史陌,史斌”张正书一愣,他还真的没听过。
不过,系统却提醒道:“史斌,就是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历史上是关中华阴人,乃宋江部将,随宋江降宋。后又起兵反宋”
张正书再次震惊了,怪不得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那么厉害,原来是有历史原型的只是瞧这小屁孩,居然敢做出宋江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敢在关中称帝,公然与朝廷对抗。啧啧,实在是世事难料啊
好在,张正书神情很快变回来了:“大恩不敢言谢,恩公,我们去吃茶,我向你好好道谢”
第五百七十六章:流落汴京
史陌想要推卸,说道:“不必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乃是习武之人本分之事。况且俺凭地看不起那些偷摸拐骗之徒,明明有手有脚,又并非没有二膀子气力,为何不去贩卖力气干活,非得做些偷鸡摸狗之事若是偷鸡摸狗也就罢了,不过训诫一番,然后物归原主便是。可那人偷盗不成,反而想谋财害命,这就是俺万万不能容的了。”
张正书听得真心实意之处,说道:“史大哥乃是好汉子,自然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
“非也,这盗亦有道,若是你这小官人被打了荷包,那人逃得掉的话,小官人你也不会伤筋动骨。可那人不仅要财,还想害命,这就不妥了。”史陌一脸正经的说道,让张正书好生雷翻。
不过,张正书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史陌是谁史斌的老爹,史斌呢,又是跟随宋江的反贼,后来还做了反贼头子。说是反贼嘛,倒也有点不恰当,史斌此人可以说是即是起义军,又是抗金先锋,只不过因为竖起了皇帝这面大旗,才被朝廷干掉罢了。
这里面可能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斗争原因,也可能是史斌野心膨胀,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张正书也不得而知。但是,瞧着这史陌的三观,和水浒传颇为相符,大抵也知道史斌日后的三观是怎么样的了。无非就是“义”字当先,至于什么人命、法律,统统都要排在后面。这样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有武力,会对别人,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危害。
“不知道史大哥为何辗转至汴京呢”
张正书知道一时半会也扭转不了他们的三观,只能转移话题问道。
“嗐,若是有可能,谁想离开家乡”
史陌恨声说道,“那些荼毒乡里的狗官,害得民不聊生。再加上前些年大旱,关中无余粮,俺吃食又多,和兄弟分了家,俺又不要田地,想要到外面闯出一片天地。只是一路走来,婆娘也得病死了,剩下俺们爷俩相依为命。若非有些本事,怕是要饿死街头了”
张正书自然明白,像史陌这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愤恨社会,渐渐的越来越偏激,心思越来越狭隘。若是再有些什么外界的刺激,那么就会揭竿而起了。这个刺激,可能是一时失手打死人,被官府通缉,想不通就落草了;有可能是酒后一时激愤,就开始造反了;还有可能因为至亲死亡,而对朝廷恨之入骨
反正,只要是自己遇到苦难,那肯定是贪官所害,朝廷的不是
所以,水浒传里的什么人肉包子、滥杀无辜、打家劫舍、强夺民女都应运而生了。
社会的矛盾根源,其实还是源自贫富差距悬殊。穷是根源,如果史陌是个颇有家财的地主,那他肯定不会对社会有这么大的怨气。贫困的百姓,一旦走投无路了,那自然就揭竿而起了。再加上大宋的贪官多如牛毛,搜刮地皮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厉害,那么起义的农民遍地都是,这就丝毫不稀奇了。
“那史大哥日后有什么打算”
张正书也知道,如果现在不留住史陌和史斌,一旦他们沿着历史上的道路继续走,那恐怕宋江起义里面又会多一员猛将的。
史陌却笑了笑,说道:“到了汴京,俺们这些武人还有什么好想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去考武举,做了武官也好,进了武学也罢,总能混口饭吃了;二是去争那禁军教头,若是做得禁军教头,那也算能吃饱饭了”
张正书却知道,宋朝的所谓“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只是个虚职。
说它虚,是因为没有半点实权。教头,不过是当了兵之后,觉得你武艺不错,行,你出来做个教头,负责教导多少多少士卒演练武艺。至于士卒的多寡,多半不会超过一百之数。也就是说,禁军里面的教头,其实就是相当于后世一个副连长,或者是一个加强排的排长,屁大点的官,还没有正式文书承认的那种。但是,还有一种教头就不得了了,叫做“都教头”,这是有正式文书的。宋朝的军队编制很乱,大概分四级,为厢、军、营指挥、都。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都头马军称副兵马使。
反正呢,这么理解就对了:都教头是有官身的,教头是没有官身的;都教头相当于正式军官,有俸禄,而教头不是军官,还是个大头兵,领的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