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26

分节阅读 226(1/2)

目录

d神情沮丧,张正书连忙安慰说道:“即便这超市不是大宋第一高楼,可城中那些达官贵人说不定会想着建造这样一个高楼啊就算他们原本没想着要建高达七、八层的楼房,可我们能忽悠他们建啊”

“忽悠”

老刘工匠明显是老实人,不太明白这个意思。

“就是尽力夸大,把钢筋混凝土房子说得天花乱坠,让那些达官贵人,乡绅巨贾动心嘛”张正书嘿嘿一笑说道,“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怪不得谁”

老刘工匠老脸一红,明白了“忽悠”的意思,但他还是有点顾虑的。

“小官人,这不太好吧”

张正书手一挥,大咧咧地说道:“有什么不好的,你该不会是对这钢筋混凝土房子没信心吧”

老刘工匠是最清楚的,在不计成本投入之后,这超市可以说是大宋最坚固的房子之一了。不管是地龙翻身,还是黄河决口,都无法将它动摇分毫。不仅是因为地基打得深厚,更是钢筋混凝土的威力,不惧风吹雨打。唯一的隐患就是上面贴的瓷片,可能会先于楼体崩落。不过这都不算什么事,大不了重新贴过一遍瓷片,顺带再加多一层楼。

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坚固耐用,永远是第一选择。

至于什么标新立异,装饰华美,那都是次要的。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乡绅巨贾也好,达官贵人也罢,要求都是一样的。而这,也恰恰是钢筋混凝土房子的最大优点。试问,木质结构的房子坚固耐用度又怎么比得上砖石结构的房子呢

更别说,砖石结构的房子还耐火,冬暖夏凉了。

可以说,一旦张正书决心进入房地产行业,他将是大宋房地产的第一人,谁都比不上

好在,张正书知道房地产怎么说也只是用来住的,于国没多少有益的用途,还是坚持不懈地创办工厂,才能富国强兵。不过嘛,顺带赚赚房地产的钱也不是什么坏事,搂草打兔子的事嘛

“这能行么”

老刘工匠还是有所犹豫,这不是在骗人吗

“怕什么,这又不是诓骗他们,钢筋混凝土房子是好嘛且不说什么,整个汴京城的房子自我大宋立国以来,已经换了多少茬了不客气的说,我们这钢筋混凝土房子,只要质量过硬,随随便便过个一百年都没事即便有什么问题,再用水泥修修补补,又能继续坚挺个一百年。”张正书“循循善诱”地说道,“再说了,这钢筋混凝土房子也能很美观的嘛回头有客人上门的时候,我给你几张设计图,你就知道这钢筋混凝土房子还能这么建造的”

老刘工匠半信半疑,但眼下只能任由张正书怎么说了。他打定了主意,有客人上门的时候,他就有一句说一句。

“那价钱怎么算”

面对老刘工匠的问话,张正书也陷入了抉择。

“水泥的话,论斤算。一斤水泥成本是五十文钱,那就收他一百文钱好了。工钱的话,大匠一天三百钱,小匠一天两百钱。瓷片、砖石另计。大概算个数,那就是一层五十万钱左右。也就是一层楼,大概六百五十贯那样子。区区几百贯钱,汴京城那么多达官贵人,肯定是不当一回事的。但是对你们来说,这里面的赚头就大了。你老刘还能带几个徒弟,组一支建筑队。以后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就只能找你们。”

张正书说的数字确实很正常,在汴梁城随随便便买间屋子,两进院落的也起码要数千贯钱。寸土寸金来形容汴梁城,并不为过。哪怕是自己有地,准确请工匠来建造房屋,那也是要数百贯钱的,少说也得四五百贯那样子。现在才六百五十贯一层,可以建好几层,算起来绝对不吃亏。想想看,一样的地方,可居住面积却大了好几倍,聪明人都知道怎么样才划算

第四百九十九章:提上议程

最关键的是,建造这样的房子可以出风头啊想想看,建造超过四层楼的房子,已经是汴梁城第一高楼了。要是八层的话,那可不得了。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手可摘星辰”的感觉,可不是在哪里都能体会的。

算了算这笔账的老刘工匠,也乐开了花:“小官人果然是会挣钱的”

“对了,这楼层千万不要超过八层,不然我怕出事。还有,要是水泥散卖也成,那就不是一斤一百钱了,起码要一斤三百钱。请你们建筑队,才能有这个折扣,你说是不是”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他还打算用水泥来挣大钱的,自然不会卖得便宜了。

老刘工匠也心领神会,反正技术是张正书的,他不过是一个工匠,怎么销售也不关他的事。只不过东家能赚到钱的话,那老刘工匠的薪资就肯定不会短了。这年头的工匠都特别朴实,你出的价钱高,我给你干一辈子都没问题。甚至儿子、孙子都可以一直为你干活。

说实话,在整个汴梁城,还真的没有谁出的价钱能比张正书还高的。

能赚到这么多钱的工匠,都是出来开铺子的了。甚至好多工匠铺子的收入,都未必有老刘工匠高呢。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刘工匠给张正书打一辈子的工,他都是乐意的。最最重要的是,这张小官人懂得尊重他的意见,不会瞎指挥,也不会搞什么外行领导内行的事。金钱、尊重都有了,老刘工匠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别忘了,这水泥还是张正书的主意,没有他的指点,恐怕老刘工匠一辈子都鼓搞不出来这水泥。

心情大好的老刘工匠,陪着张正书转悠了一遍商场。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空荡荡的大房子,说话声音稍稍大那么一点点都有回音,人走在里面怪渗人的。在二楼,上面还残留着施工的痕迹。但张正书知道,只要一天的功夫,保管这里变得干净无比。

满意的点了点头,张正书才总算是松了口气。

超市完成了,那卖菜的事情就能提上议程了。

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个地方光明正大地卖果酒了,虽然果酒不用缴税,但混在超市的商税里,任凭谁都没话说的。

穿越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张正书已经把宋朝的规矩摸得差不多了。他当然知道有很多官员、地主、乡绅利用手中的特权,从而“合理”地偷税漏税。说实话,北宋的苛捐杂税确实是比唐朝多了很多,像什么丁钱、徭役钱、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进际税、蚕盐钱、曲引钱、市例钱等等,连带买卖田地房产都要交契钱,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契税”了。

这契钱其实就是强制性规定凡民间得土地房屋交易都必须使用官府印制得契纸,不买官契纸、不纳契税要倍罚契税。宋朝不仅要收“契钱”,连带牙人,也就是中介,都要交税。所以这“契钱”和“牙钱”合在一起,统称为“牙契钱”。北宋末年的“牙契钱”可不低,已经达到了五十税三的地步,也就是说,像之前张正书在中牟县买了三百亩荒地,交税都要交六十多贯。

宋朝的税收机制相对于唐朝,甚至是明、清,都要完善得多。但只要是制度,就肯定有空子的。后世的税收制度完整不不一样大把人偷税漏税,特别是明星,合同都是阴阳合同的,不知道逃掉了多少税。要是像美国税务局那样,武力催收,怕是没人敢不交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