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201

分节阅读 201(2/2)

目录

“不急不急,我们先去看看技校”

张正书一边走一边说道,“我跟你说,只要有技校在,有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那么外间这些作坊,我去到哪里建设都一样的。人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才是最强大的武器。”说到这,张正书压低了声音说道,“不是我自夸,说句大不韪的话,我要是想弄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现在随时都可以了”

这真不是自夸,以冶炼作坊现在的钢铁技术,弄一门红衣大炮绰绰有余。反正是前装滑膛炮而已,只要炮身过关,不要求准度,配备开花弹,随便能打出两里地左右,就堪称大杀器了。哪怕装填需要十分钟,对于守城、攻城也极有意义。

至于火药枪,张正书现在可没能耐做得出来。滑膛枪要是枪管密封不好,那么分分钟连弓箭都不如。也唯有上乘的滑膛枪,才勉勉强强射出两百米,也就是一百三十多步的样子。可是要做这么一杆滑膛枪,要几十个工匠不停打磨,花费一个多月才有可能完成一杆。这样的效率,根本划不来,成本还高得吓人。

至于火药,那算是很便宜了。

可惜,张正书说的这些,苏熙都只是半信半疑。当然,张正书也不会把火药技术全盘托出去,哪怕现在宋朝军队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可那些火器都太过原始,火药配比不行,杀伤力也不大。

“你不信不怕跟你说,现在宋夏战场上的配重投石机,就是我献给官家的。”

张正书比划了一下,“利用杠杆原理,把重达十数斤的石头抛出四五里远,自天而降,挨着即死,碰着即伤。”

苏熙张大了嘴巴,差点没叫出声来:“果真如此”

“掌握了科学技术,杀人实在太简单了。但科学技术更多的是用来普济世人的,服务战争,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如果大宋能灭掉夏国,灭掉交趾,灭掉辽国,那又哪里会有这般多战事当然,打仗更多是看人的,而不是看武器的。现在来看,大宋想要灭掉夏国是不可能的,我大宋的军队实在是”

第四百四十四章:有梦想的咸鱼

苏熙也叹了口气,他想起了台州的厢军,实在太糜烂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想来其他地方的宋军也是差不多的。

“别说这些个有的没的了,来,看看我最得意的作品这就是技校了”

张正书带着强烈的自豪说道,“这里,日后将涌出一大批科学家,将问世一系列发明”他可没有夸大,如果技校这么发展下去,“产学研一体化”将会显出巨大的优势。伟大的发明,虽然有“偶然”被发现的例子,但在张正书的有意无意引导下,这几乎是必然问世的。

苏熙听了,更是热血沸腾,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大展身手了。

“这里是课室,那边是宿舍,下面是食堂。最后面一排木屋,则是实验室。以后这个实验室,是必须更改的,要改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张正书知道,以后实验室里所做的实验,很可能会带有危险性。所以,考虑到安全,必须是平房,而且是不容易倒塌、不容易着火的钢筋混凝土房子才行。

苏熙最在意的,是课室里的学童,正在学习算术。他看了一小会,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多少,除了认得那些数字之外。

没办法,谁叫他像个刚刚蒙学的小孩子,看到相当于后世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数学知识,肯定是“高深莫测”的。

“难道这小官人说得没错,这算术果真是科学之王”

苏熙居然看到了课室里居然还有不少工匠在听课,和一大堆小孩子一起上课,他们居然丝毫没有尴尬和局促

“他们也是为了利益”

张正书解释了一番工匠分级制度,听得苏熙叹为观止。

“以实利相诱,引导工匠精益求精,创新发明,可成一家之言”苏熙算是明白了,这技校就是为他而设的。寻遍整个天下,恐怕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所在。虽然这里有苏熙不太喜欢的算术,但其余的都大大超出了苏熙的想象,甚至比他的想象中的条件还要好。当然,这个条件没包括环境李家村的环境是不错,可技校算是临时建起来的,外表有些粗犷,也没加修饰,看起来倒像是安置难民的地方。

可技校的学术氛围,加上实践佐证,天底下已经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了。

“可惜李家村还是小了点”

张正书可不会把农田都占了来盖楼,这和他的理念不符。然而,邻村却把张正书他们当成了冤大头,河边的土地居然要价比汴梁城的土地还要贵。张正书只能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那些刁民,简直是钻进钱眼里了。这种行为,短视至极。一方面,邻村又想张正书招他们做工,一方面,又舍不得卖地的钱,张正书只能说他们痴心妄想。反正他们不卖就不卖吧,张正书有的是选择,中牟县就是张正书的选择之一。

这不,听闻张小官人在外面买地建作坊了,邻村的人慌了,户长屁颠屁颠地来找张正书说项,开始放低姿态了。张正书却觉得这户长还是太过贪心,要价还是比原来多了三倍,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宋朝沿袭唐制,乡村中有乡和里,城市中有坊,诸乡置户长主纳赋、耆长主盗贼词讼。州县郭内旧置坊正,主科税。乡、里虽然没有正式的朝廷机构,但是依靠乡间地主,还是能控制和管理广大农民的。这个黄屋村的户长,就是这样的乡间地主,平日里负责“课督赋税”,权力不小。正因为是地主,所以这个户长根本无视本村农户的要求,狮子开大口。

然而,张正书哪里肯给他勒索一口咬定,最多比原来的地价高百分之十,不然免谈。

两人的预期价格相差太大,自然就谈崩了。张正书也不稀罕,虽然中原的土地紧张,但是在江南,在岭南,那里还是地广人稀的所在。论发展潜力,肯定是江南和岭南更好,毕竟那里有港口,河流众多,海贸河贸都非常便利。再加上张正书一心谋求后路,靠海就是最好的选择。既然对方没诚意卖,张正书也不强求,让那些河边荒地烂在那户长手中吧,看他还能拿来做什么

“这还小”

苏熙却震惊了,要知道,李家村的这一片作坊连带着技校,已经凭空开垦出了百多亩地方了。连着一道墙壁过去,就好像一个皇家园林一样,要是靠双腿走,没有小半个时辰,都没办法走一遭。保安队之所以一直在增加人手,就是因为巡逻的人手还是不太够,漏洞还是挺多的。苏熙之所以震惊,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小官人的心到底要有多大

“这算什么”

张正书是见过后世大工厂的,没有雇工上万,占地千亩以上,哪里有脸面称自己为“大工厂”

现在的技校和作坊,只能称之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