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35

分节阅读 135(1/2)

目录

d结果管家张通一回去就传开了。张根富就好酒菜美色,哪里还忍得住。见张正书迟迟不回来,只能自己找上门了。

“天下名酒,为父哪个没吃过”张根富摇头晃脑地说道,忍不住把诸色酒名给说了出来:“香泉、天醇、醽醁、琼酥、瑶池、坤仪、瀛玉、庆会、膏露、亲贤、琼腴、兰芷、琬醑各色名酒不下百种。可从未吃过甚么好的果酒,外间说得再好,吃到嘴里的果酒皆涩”

张根富说的是实话,虽然他不太懂酿酒,但是他懂欣赏啊

汴梁城中各色名酒,已经不下百种了,再加上其他地方的酒目,起码在三百种以上。可这三百种里面,几乎都是粮食酿酒,没有果酒的地位。至于原因,自然就是果酒的酿造技法太过落后,像依靠自然发酵来酿制椰子酒、梨酒、石榴酒、橄榄酒,尚是处在较原始的低级状态。而用谷物酿酒法酿制葡萄、黄柑、荔枝一类的果酒,则破坏了果酒的原有风味,这应该就是宋代果酒生产不能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实从口感上讲,宋人更偏爱果酒的,因为果酒清淡冷冽,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果酒里度数很低,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千杯不醉”,这才是果酒受欢迎的原因。要知道,所谓的酒在宋人看来,其实就是饮料。宋人的饮料选择不多,要不是香饮子,就是茶和酒。宴饮吃饭时,总不会上一壶茶,或者每人一碗香饮子吧理所当然的,酒就成了首选。

张正书制作出来的甘油,能祛掉果酒中的苦、涩滋味,这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

“你说,若我大量酿造果酒而不交酒税,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这也不能怪张正书钻漏洞,而是大宋并没有对果酒实施禁榷。换而言之,只要你愿意,你有能力,你的果酒就能卖遍大江南北,卖遍整个大宋。最为关键的是,果酒还没有酒税

在宋代,朝廷为了保障官酒课的收入,以立法的形式,严格地划分官酒禁地,也就是说京师、诸道州府所在城和乡村酒场等的销售区是固定的。相互不得过界超越,同时禁地之内,一般不允许民户私酿沽卖,形成别无分店,只此官府一家。

当然,这只是针对粮食酿酒而言,至于果酒就不一样了。

张根富也不知道果酒里的利润有多少,他还以为果酒都是低档货,能卖出几文钱一斤都不错了。“无妨,果酒也卖不出多少的”说到底,张根富还是小觑了这个果酒的威力,小看了果酒不要交税的这个漏洞。如果真的给张正书弄起来了,每年销售数百万斤果酒,那就跟玩似的,比樊楼卖的酒还多。

保守估计,只要甘油供应得上,张正书一月通过果酒的盈利,都能有数万贯乃至数十万贯。这样的利润,足够让很多人疯狂了。

“还是交税比较好”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不然被人认定是偷税漏税,那就划不来了。”

张根富无所谓,这点税钱他还不放在眼里。

两父子又在经营上,交换了一番意见。

不得不说,张根富的眼光确实毒辣,比如他很看重香水的销售,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大买卖。但由于眼光的局限性,张根富还是停留在小作坊的念头上。张正书也知道,要一个宋人一下子接受一个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大工厂,这有点不太现实。甚至朝廷都不会让这等作坊存在的连官营作坊都没这样的规模,你都要过万人了,这怎么能行这算什么,聚众造反吗

但张正书却知道,大宋要想避免正史上的悲剧,那么把更多的“闲人”投入工厂是很必要的。“闲人”不够了,或能倒逼着朝中诸公让“百万”禁军卸甲归田,这样就能初步解决冗兵的问题了。要不然,想要宋朝自己解决冗兵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第两百九十六章:谋划

“你说他们父子俩,到底在密谈些甚么,已经足足谈了两三个时辰了”

郑月娥见来财还是无精打采地守在书房门外,不禁有点好奇地问道。

“不知晓”来财也是无奈,这个小官人就没按照常理出过牌,每次都是让人一头雾水的。不过也正是这样,来财的眼界看宽了很多,也隐隐约约懂得了不少事情。

“这就奇了”

郑月娥像是跟来财说话,又好像是自言自语道。要不是书房里时不时传出一些声响来,还真的让人担心他们两个在里面是不是出事了。

“郑家小娘子,你怎生这般关切小官人”来财到底是“童言无忌”,话一出口,就让郑月娥闹了个大红脸,两颊晕红腾起,眉宇间尴尬中带着一丝幽怨的神色。

这话让一个黄花大闺女怎么接啊,郑月娥慌乱中找到一个借口说道:“奴奴是来送账本的,让小官人过目”

“原来是这样”

来财恍然大悟,随后话语一转,“我还道小娘子为何这么殷勤地来小官人这,原来是对账本啊那些乱嚼舌头的也是无事生非,我就说了,郑家小娘子洁身自好,我家小官人也是以礼相待的,哪有甚么逾越之事”

郑月娥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张家上下,从僮仆到管家,谁没看出来她郑月娥一颗芳心紧紧系在了张正书身上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张正书对她始终是以礼相待,没有逾越过半分。

也是来财这个十来岁孩童这么说话罢了,要是换个人郑月娥早就撑不住脸面了。毕竟中国人讲究面子,这等话也就不通世故的来财会当着郑月娥的面说出来,换了个谁过来,都不会这么“揭短”的。

就在郑月娥尴尬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打开了。

张正书率先走了出来,郑月娥红着脸颊,把账本往张正书的怀中一塞,慌慌忙忙地离开了小院。在出了小院拱门后,郑月娥却倚门回首忘了一眼,然后又跑开了。

“这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也有点发蒙,他刚刚和张根富商量完大计,出门就被塞入了一沓账本,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郑月娥就走了。

“小官人,这是郑家小娘子送来的账本,月底了,该到对账的时候了。”来财提醒张正书说道。

“原来是这样”

张正书也想起来了,这是他制定的规矩,账本他需要一个月看一次。

摊开这个账本,发现里面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好了每一笔收入、支出,借贷关系很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最为关键的是,郑月娥写的是阿拉伯数字,张正书恍惚间觉得回到了后世。要不是上面的繁体字提醒,张正书还真以为是看后世的账本了。

“吾儿,这账本怎生如此奇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