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穿越从泰拉瑞亚开始 > 分节阅读 368

分节阅读 368(2/2)

目录

火系神格的暗淡,直接体现在了他对于火焰的力量掌控没有了之前那么强大的压制。

对于他这种程度上的存在来说,这是无比清晰和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哪怕就算是用一只眼睛交换了智慧之泉,拥有了强大洞悉能力的沃坦,在有关于火焰的感悟上都未必有他更加强大的感知。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乎亲自带领了一队人马,拉起了虹桥直接落到了尼伯龙根国度之中。

用虹桥赶路,这是一种相当奢侈的运行方式,就算是真正掌控虹桥规则的神一般也不会轻易的使用。

没看从神山上下来的巨人和神灵们其实是跑下来的吗

如果只有神灵们前往尼伯龙根的国度,有可能会让雷神拉起一道虹桥。

但是有巨人在,特别是那么多的巨人在,雷神和神王都觉得过于浪费,想想还是算了。

火焰巨人王史尔特尔到达尼伯龙根的国度的时候,刚好就是王永浩彻底清洗了了火焰神格的时候。

而这个心机颇深的巨人王晃了几圈就可以确定,火神洛格居然不在

他有心赶紧去追寻那个火神的下落,趁他病要他命,抢夺了神格的同时,还可以推脱到那个被火神追逐的火龙身上。

在他的种种误会之下,他感觉那火龙可能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因为火系神格的黯淡必然是火神洛格在与那条火龙争斗的时候受了伤。

这两个强大的存在,八成已经两败俱伤,既然洛格受伤,那么那头火龙要么死了,要么逃了,正好可以给他捡个便宜。

可偏偏法索特和法弗纳兄弟俩总是旁敲侧击的找他谈话,更是戒备心极重的提防着他。

表面上看寒霜巨人,对于他们火焰巨人的到来很是热情,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样一来,史尔特尔想要随意的离开,反而受到了限制。

他可不想带着这两天狗皮膏药去干掉火神洛格。

恐怕那个时候火神洛格的死不是他们三个人给对方的投名状,而是法索特和法弗纳收拾他用的直接把柄。

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巨人联合起来对付神灵的局面会变成寒霜巨人帮助神灵收拾火焰巨人

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史尔特尔认为他心里想的就不是有一句吗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了

这种弄巧成拙的事情他才不会干呢,于是乎,他就这样等待了两天左右的时间。

居然生生让他等到了那神格的回归

就在尼伯龙根国度最中心的这颗巨大活火山外围几百公里处,那巨量的火焰能量居然在以很“缓慢”的速度向前移动。

“他一定是受了重伤等了一天,现在是时候了”

史尔特尔很有耐心,一天之前,他就发现了这神格的特殊能量体,那种出乎他意料的控制力低下和能量暗淡让谨慎的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一直等着。

直到他观察出了这个“洛格”确实没有任何装假和勾引,真的是以一种时快时慢,但其实都很慢的速度在缓慢的接近着。

于是乎,史尔特尔一直在强迫自己等待着,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合理的出手机会和最完美的距离。

他很有耐性,一直等到了现在,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

“真要是再等下去,他距离尼伯龙根的国度就有些太近了”

史尔特尔知道如果两人动手,就算是最快的速度解决了重伤的对方也一定会被只有几百公里距离外地下深处的众神们感觉到。

于是他强忍着浑身的悸动,忍受着那兴奋的颤抖,低着头蹑手蹑脚的离开了两个巨人兄弟的视线。

他要赶紧悄悄的到“洛格”来到尼伯龙根国度必经的道路上去埋伏,争取一击毙命

而另一头,联通尼伯龙根国度“瓦特阿尔海姆”与中间世界“米德加尔特”之间一条重要的商道上。

王永浩却完全不知道一个yb已经在埋伏他了。

而他所处的位置就好比是在过桥,而有一个他不知道的yb已经在守桥,要阴他然后舔包了。

虽然他被误认为是受了伤的火神洛格,但是就算史尔特尔认出他不是也绝不耽误对方抢夺火系神格的决心。

而且就算让史尔特尔看清他的样子,也会认为是火神洛格受伤后伪装而成的样子。

所以,一切都不用解释,一切都必然发生,没有误会

只是王永浩不知道,之前他用隐藏火系力量的方式阴了火神洛格,现在就有一个yb在尼伯龙根国度的入口必经之处“桥头”守着阴他。

比较起来,其实还是史尔特尔更“苟”一些,所以带有极强目的性的yb伏地魔先看到了装成一个凡人的“火神洛格”。

“居然装成一个凡人赶路,看来他受伤真是不清了,但是也不想想,哪有凡人会从中间世界一个人游荡到尼伯龙根国度来”yb不屑的撇撇嘴。

闲谈偶得

今天见到,言谈之间我向他求这本书,在他看完之后借给我看看。

说着说着就聊到了海岩这本书,言语是那么的朴实,故事情节并没有多么的惊心动魄,却偏偏那样的吸引人,于是我就说到了一些我关于写小说的感悟。

我们两个聊到了鲁迅,那个通篇错别字的文豪所存在的精神内核和情怀需要我们这些后学末进在小学的课本之中就去解读他的一言一行。

当然,那个文豪在写就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恐怕不像我们那么去认为他每一个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抒发的什么感情在控诉着谁

我的朋友认为这是人家的文化积淀,以及当时特有的环境和情怀。

我却认为,比如有人研究红学一样,这是我们这些现在的后学末进从最早最早之前便已经形成的一种运用于现在写小说也可行的拆书能力。

对于拆书能力的解读,早前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学子们对于论语的解读。

而论语本身就是一种拆书的能力。

其实我的认识很浅薄但也算有我自己的想法吧

当然,我也明白,我没有足够的功力,像莫言,像鲁迅,像海岩一样去写这个。

如果我那么做了,哪怕是接了一小段景物的描写,恐怕也会遮掩我很长一个段落中所有我设置的情节。

这其实就是水平的区别,和巨大的难以逾越的差距。

看人家写的东西,你就感觉哪怕没有一个字,一个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