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水浒逐鹿传 > 分节阅读 463

分节阅读 463(2/2)

目录

折可求赶紧将这个重要的消息传回给吴玠,并将他的判断,也就是西夏有可能将衡山地区的夏军调回去勤王,以及他的建议,也就是果断出击夺取衡山地区,一并送去给吴玠。

事实上,这时在西夏的大中的谍报人员已经将西夏朝廷准备调衡山地区的夏军回去勤王的准确消息分别送回朝廷和吴玠的手上了。

也就是说,吴玠现在只需决定,打还是不打衡山地区。

这个决定对于吴玠来说,并不难决定首先,这绝对是大中收复西夏的最好时机,也有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其次,吴玠虽然有收复川陕之功,但此功怎么可能比得了收复西夏

所以,吴玠很快就开始部署,并秘调大军前往衡山地区。

也就在这时,朝廷给吴玠送来了一封信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

在李仁孝写给李衍的这封“亲笔信”上,李仁孝向李衍哭诉,当皇帝的艰辛,并表示他不想再当皇帝了,想当一个普通人,然后再三恳求他的伯父李衍出兵剿灭衡山地区的“叛兵”,去兴庆府救他,事成之后,他愿意将西夏送给他的伯父李衍,只求一生富贵

这封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当然是伪造的,李仁孝写给李衍的真正的亲笔信只是想请李衍声援一下西夏、谴责并且吓唬一下任得敬,让任得敬有所顾忌,让西夏百姓知道大中还是站在他们李氏这一边的,进而安定西夏民心。

可李衍这个老流氓,实在是找不到出兵的借口了,最后只能教萧让和金大坚在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的基础上伪造了一封李仁孝的“亲笔信”。

这封李仁孝的“亲笔信”也成了后世之人唯数不多的攻击李衍的借口之一。

扯得有点远了。

朝廷连借口都给吴玠找好了,吴玠还有甚么好犹豫的

铁通五年秋,当吴玠得到准确的情报说,从衡山地区撤走的夏军已经和任得敬叛军交上手了以后,吴玠果断下令出击,目标:整个衡山地区。

西夏虽然还在衡山地区留有了三万多军队,可这点人马怎么可能完全守得住偌大的衡山地区

没过多久,武松就率领踏白军突破了衡山区到达了西夏地区,然后武松就开始在各个要道布防防止夏军回援衡山地区。

不久之后,折可存也率领折家军的先锋部队穿过了衡山地区,然后折可存配合武松守卫各个要道。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中军穿过了衡山地区。

等中军完全切断了衡山地区与西夏的联系,吴玠下令:彻底清理衡山地区的守军,并彻底占据衡山地区。

至于夏军与任得敬叛军之间的战斗,就让他们先打一段时间好了

s:这是二合一的大章,所以,今天就这一章了。

第八百八十七章坐山观虎斗求订阅

中军穿过衡山地区,西夏朝廷知不知道

知道。

西夏朝廷其实在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了中军正在攻打衡山地区。

可对此,西夏朝廷是一丁点办法都没有夏军已经跟任得敬的叛军交上手了,根本撤不回来,退一步说,就算夏军没跟任得敬叛军交上手,在任得敬叛军压境都快打到了国都的情况下,夏军也不敢冒然后退,因为那意味着大溃败,有可能将西夏最后一点希望也砸进去。

所以,西夏朝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批大批的中军穿过衡山地区,然后彻底隔绝了衡山地区与西夏之间的联系。

横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它不但是中夏两国包括以前的宋夏两国的国土分界线,更是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命运分界线”。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之后,党项人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可以说,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这个国家。

反过来,原来的宋王朝之所以一直灭不了西夏,就是因为西夏有衡山地区在进攻上,没有衡山地区的宋军的被动极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宋军就只能不战自退。

宋哲宗曾说过一段话,“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灵州,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西人之来,虽已涉沙渍,乃在其境内,每于横山聚兵就粮,困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

从宋哲宗的这段话上,就不难看出,拥有衡山地区的西夏对上宋王朝可以说是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大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宋王朝经营了数十几时间都没能得到的衡山地区,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甚至,进可攻退可守的中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中军停止了前进,摆出了一幅“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这让本应该激战的夏军和任得敬叛军不由得慢慢停止了激战。

随后,李仁孝和任得敬不约而同的派使节来衡山地区见吴玠,想看看吴玠,准确的说是想看看吴玠身后的李衍,到底是个甚么意思

先派使节来的是李仁孝,他遣重臣李仁礼来拜见吴玠。

这李仁礼,虽然是党项人,但精通蕃汉文字,有才思,善歌咏,俨然就是当世名儒。

而且,早年,李仁礼在韦州任监军时,因私受吏民钱财,受其兄李仁忠遗书责之,勉以为官清正之道,李仁礼归还所受财物,自那以后一直到现在甚至到他死,他家中都再也没有储粮。

由此可见李仁礼其人的人品高绝。

这样的人,向来是走得正,行得端,且雄于争辩,关键是不畏生死。

而他此来,就是想跟吴玠辩一辩大中为何要拜盟,为何要趁西夏虚弱攻打西夏

所以,一见吴玠,李仁礼就拿出两国誓书,慷慨念道:“大中皇帝谨致书于弟大夏皇帝阙下:共遵成约,虔守欢盟。以衡山天都包括衡山地区以西之地送于吾弟,令三司差人搬取至兴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不得收留。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搔扰。两朝沿边城池,并各依旧存守,修壕葺塞,一切如常,不得另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镇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共当殛之。”

念完以后,李仁礼将誓书收起,又道:“我国圣文皇帝李乾顺答书曰: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后国圣文皇帝送银川公主、西宁公主、会宁公主并牛马各万、滩羊皮十万、瓷器十万、极品贺兰石一万斤等西夏之宝答谢大中皇帝陛下仁慈。”

见吴玠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李仁礼又提高了一点声音说道:“两朝讲好,近十年,忽而贵朝逾盟,以兵临境,曾不畏天乎自古违誓,国祚不长。如今我朝叛乱四起,我国皇帝陛下日夜操劳、殚精竭虑,贵朝皇帝陛下乃是长辈,应该念先人之情、邻国久和之义,假借兵力,共除大难,方为大国风范。可今天,你们举兵临边,攘夺民土,成何体统”

静静的听完李仁礼的指责,吴玠将李仁孝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