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2(2/2)
两刻钟之后,赵若素回到书房,皇帝这里已经收拾干净,书桌前摆放了一张椅子,赵若素谢恩之后,搭边坐下。
韩孺子道:“燕朋师这个人很能说,听其言,倒是颇有些想法。他说:剿灭海盗与铲除陆匪的思路不尽相同,陆匪有营有寨,营寨一失,粮草积储尽落官军手中,盗匪皆成亡命之徒,只要围攻得当,可以做到一网打尽;海盗也有营有寨,但只做落脚之用,最重要的是船,大一些的舟船可在海上飘荡数月甚至一年无需靠岸,实在不行,也可以前往远海岛屿停留,所谓人走庙随,因此极难剿灭。”
赵若素想了一会,“微臣对军事了解不多,听上去倒是很有道理。”
“他还说,海盗有一处软肋。海上浩浩荡荡,除了渔船与偶尔的商船,并无太多可劫之物,所以海盗常要上岸,陆地才是海盗的养家根本。赵若素,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对付海盗”
“微臣不是很了解”
“没关系,站在普通人或者中书舍人的角度去想。”
“嗯沿海多设军镇,阻止海盗登岸”
韩孺子笑道:“一直以来,大楚的确是这么做的,可是有一个问题:军镇分布过于稀疏,起不到阻止作用,海盗舟船众多,有大有小,能从各处上岸,若想完全封堵,非得沿海遍布军镇不可,可是所需人力、物力太多,即便是武帝最盛之时,也做不到。”
“燕朋师想到了办法”
韩孺子点头,“他说关于海盗的传言很多,都说那是一群不怕死的凶神恶煞,可是依他所见所闻,海盗并无特别之处,同样贪生怕死,他们登岸劫掠,是为了活着享受,不是为了死后陪葬,因此总是尽量避开官军,专劫不设防的村庄与小城。燕朋师建议,建立三支以上的水军,每军得大船三十到五十艘,中小船若干,驻扎在离岸数十里的岛上。”
“这样的水军,怕是拦不住海盗登岸吧”
“拦不住,也不用拦,放他们登岸,陆上的城镇乡村尽量抵抗,抵抗不了,就只好认命。各地得到消息,尽快通知海上的水军,就近部署,堵截海盗的回路。但凡海盗登岸,必有大船来往接应,将大船击毁,海盗即成陆匪,而且连营寨都没有,该怎么剿灭就怎么剿灭。几次之后,海盗发现无利可图,风险又太大,自然远遁,不敢再靠近海岸。”
“微臣不敢妄下断言,但燕朋师所言确有道理。”
韩孺子叹息一声,“这样一个人,会冒领军功吗”
赵若素道:“请陛下回忆一下,燕朋师是顺着陛下有问必答,还是一有机会就大谈特谈,全不顾及他人疑问”
韩孺子认真想了一会,再叹息一声,“朕秉持中立,极少开口,燕朋师大谈特谈,别人插不进话。这么说,是别人写好平海盗策,他记下来而已”
“只能猜测,即便是微臣从东海国的奏章中看出破绽,也算不得明确的证据。”
“无妨,你负责猜测就好。”韩孺子另有办法,太监景耀正在东海国,如果他真像杨奉、刘介二人所说的那么擅长收集情报,就该找出在燕朋师背后立功的人是谁。
燕朋师的话题暂告结束,韩孺子留下赵若素不只是为了评价一位将军,“中书省经常揣摩朕的心意,看上去颇为成功,说说朕的不足吧。”
赵若素躬身道:“微臣”
“赵若素,你已辞去中书舍人之职,尚未获任为府丞,所以你现在不是微臣,而是草民。”韩孺子听出赵若素似有难言之处,因此先给他解除一层束缚。
赵若素微微一愣,随后道:“草民以为,陛下将朝廷抓得太紧了。”
韩孺子讶然,“朕将勤政殿留给了宰相,对大臣的建议极少驳回,你却觉得朕抓得太紧”
“陛下虚设勤政殿,另立倦侯府,事实上已经将宰相与朝廷逼到了角落里。”
韩孺子看重赵若素,却不觉得自己做错,笑道:“依你之见,朕该怎么做”
“皇权在上不在下,陛下亲自操办剿匪之事,成,则陛下无功可领,败,则陛下威名受损。陛下理应高居群臣之上,大臣各领一面,陛下总领全局,宰相为辅。”
韩孺子没吱声,他有点失望,赵若素的建议过于死板,与读书人和大臣并无二致,表面上抬高了皇帝,其实是一种架空,高高在上的权力,相当于没有具体的权力。
赵若素安身立命的本事就是察言观色,一旦变成“草民”之后,却一点也不懂脸色,又道:“陛下身边还有一大隐患,若不早做梳理,必成大患。”
“哦”韩孺子又有点感兴趣了。
赵若素上前一步,拱手道:“草民以为,陛下身边近臣太多,如东海王、崔腾之辈,并无显官要职,却常居陛下左右,宠臣也太多,且多是阉宦,其心阴暗,今日为陛下卖命奔走,它日必求回报,陛下只怕”
“够了。”韩孺子怒道,自己一直觉得身边可信之人太少,赵若素竟然说太多
第三百八十四章药膳
赵若素由中书舍人变成了倦侯府的小小府丞,这是一个极其卑微的官职,尤其是在倦侯府,大小事务都有专人负责,一名普通的宿卫士兵也比府丞更有用处,地位当然也更高些。
赵若素无事可做,每天独自在小屋里呆坐,一连好几天没有再得到皇帝召见。
韩孺子心中的怒气早就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他选用赵若素是希望得到指点,能够更好地与大臣打交道,谁知几句话之后,赵若素就开始为大臣辩护,说什么皇帝将朝廷抓得太紧。
以抬高为名,行架空之实,韩孺子对这种行为特别反感,不仅因为他是皇帝,还因为那段不堪回首的傀儡生涯。
而且朝中大臣的表现也不允许皇帝放手,他们大都还停留在武帝时期,对大楚的确忠诚,但是明哲保身,少出头甚至不出头,给皇帝一种不受挑战的错觉,可这样一群人,无法应对大楚的重重危机。
在晋城投河自尽的萧声曾给韩孺子很大触动,但他现在最为需要的不是这种人。
这天下午,皇帝在倦侯府的后花园里召见了临淄都尉赖冰文。
赖冰文虽是文官出身,身形却极雄伟,与樊撞山有一比,只是脚步虚浮,没有武将的沉稳。
君臣二人在亭子里的饮茶,茶毕,韩孺子说:“东海船坞正在造船,预计三年之后可有大成,在此期间,海盗或有可能偷袭,朝廷暂时难派大军驻守,若由赖将军镇守船坞,需兵多少有何应对之策”
赖冰文起身,心里明白,自己已与大将无缘,恭敬地回道:“五千足矣,若能及时得到后方援助,三千也可,守城之要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