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2/2)
人无完人,对杨嗣昌而言,其他的就不要要求太高了。
正受皇帝信任的杨嗣昌出来说话,言之有物,自然能让其他人感到威胁。不过这个时候,大家也没啥可说的,就算是温体仁,也都没说啥,心里怎么想的,那就不好说了。
杨嗣昌继续道:“陛下,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剿灭流贼。不可节外生枝。待大局稳定,再行此举也不晚。”
这是很明确的告诉朱由检,这东西是好东西,但是现在不能拿出来。朱由检听懂了么搞清楚其中的内涵了么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话打动了朱由检。
兴致勃勃的朱由检扫兴而回,宣布散会。这事情就告一段落了,然后杨嗣昌要继续的战略计划,还得跟皇帝继续掰扯。为啥陈燮啊,山东巡抚陈燮,手里扛着尚方宝剑,兼领漕运总兵。按说你在凤阳都有个漕运尚书不是,现在木有啊。
也就是说,杨嗣昌这个新鲜出炉的兵部尚书,你得通过皇帝来调派陈燮。对此,杨嗣昌是很恼火的,他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家伙,这一点从历史上他伙同高起潜坑死了卢象升不难看的出来。这人就是小心眼,睚眦必报,死都不肯放过你的那种。
所以说,德才兼备的人是多么的少见
杨嗣昌还不能乱来,因为山东的税赋太重要了,登莱两府,一年就是六十万两,这还没算上盐课。去年的夏秋两税,山东其他四个府,加起来也不过四十万两。大明一年的税赋是四百多万,山东一个省就占了四分之一。这就是陈燮的本钱,谁来当首辅,都不会去招惹他。如果仅仅是一个文臣就算了,一纸调令的事情,关键是陈燮手里的兵太猛了。这两点加起来在杨嗣昌心目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陈燮深的皇帝的信任。
不说陈燮受到皇帝的信任,退一步,陈燮被皇帝看作是乱臣贼子了,登州营没造反的时候,谁能动的了陈燮退上一万步,陈燮造反了,你能打的过他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杨嗣昌不傻,他看的明白。陈燮不管是不是藩镇,站在他的位置上,都要装聋作哑。喷子能解决问题,大明朝早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杨卿,有何事要见朕”朱由检的情绪不高,也没啥好消息给他高兴高兴。
正月以来,张献忠、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等一批人汇合,一头扎进安庆及周边,张国维都急疯了,上奏时用了一句话“烽火达淮阳”。这就是尼玛的扯淡,吓唬皇帝呢。安庆距离淮阳远着呢,关键是他手里没兵,不说的严重一点,朱由检不给他派兵。
朱由检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燮,登州营不用皇帝招呼,先动手了,往凤阳一蹲,再派兵江浦,战船封锁长江。你还想怎么样奏报到了京师,登州营又成了急国家之所急。朱由检心里有个观念,登州营是靠火器吃饭的,这玩意得从美洲来,陈燮没火器也玩不转。
朱由检急调左良玉、马爌、刘良佐等部救援,在江北打了几次,缓和了局势。但是张献忠这帮人喜欢乱跑,你不灭了他,就给你四处捣乱。更可气的还是左良玉,张献忠被击退进山,让他搜山不干,纵兵劫掠地方。在地方上祸害了一个多月,北上走了,不干了
苦逼的张国维只好给上奏京师,对杨嗣昌说:“拉兄弟一把吧,求你了,给我调登州营来,别再弄这种打仗不咋地,祸害地方是好手的烂军队。”
杨嗣昌心里也苦逼的很,你说的轻巧,那是登州营。没登州营盯着后金的屁股,回头再从长城的各个隘口钻出来,算你的啊大明天下那么多军队,军纪森严的就这么一支,别说你想要,哪的官员都这么叫,给我派登州营来。我还得掉的动才是啊。
“陛下,流贼猖獗,臣请调江浦之登州营西进,再请调凤阳之登州营一部至庐州。”
第三百八十八章逼上绝路
第三百八十八章逼上绝路
这个建议,让朱由检为难了。说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陈燮这个臣子,实在是太例外、太另类了。朱由检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样的臣子,按说他这种类型,直接打如王莽的类别都没啥太大问题。可是陈燮做的那些事情,哪个都够不上奸臣。
山东多近的,陈燮要造反,挥师北上才几天的功夫,何苦要多次的奉王命讨不臣要钱,他有的是,要兵,登州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就这,还在尽心尽力的做事情,说他是奸臣,或者说有这个潜质,真是不凭良心了。
所以,朱由检干脆最大限度的信任陈燮,这样一来,反倒没那么多烦恼了。
杨嗣昌的建议,朱由检为难,还是因为怕陈燮有想法。登州营打仗,朝廷是不给钱粮的,这就算了,现在山东一省的钱粮都不给了,你还得交税。正经的守住山东和凤阳,分兵去江浦,那就是做到最大的本分还有很多富裕。
“杨卿,不是朕不同意,而是有难处。这样,你用兵部的名义,给山东发一条命令,让陈燮派兵往西,协助张国维守江北。”朱由检也只能这么说,陈燮现在是巡抚啊,山东大旱,他在忙着抗旱救灾的事情,让他出兵,钱粮算谁的朱由检不开口,让兵部开口是留余地。
杨嗣昌一想,也只能这样了。兵部草拟一道命令。请调登州营协守江北重镇安庆、庐州一线。然后送司礼监披红,这道命令还在半路上呢,陈燮就知道了。
陈燮不免感慨朱由检的苦逼,左良玉这样的官兵,在陈燮手下自上而下都够杀头的。在大明这个体系内,居然能活的如此滋润,明朝不亡都是怪事。
汇报消息的应娘很安静的等着陈燮的指示,摸着下巴考虑了好一阵,陈燮淡淡道:“这事情我知道了,说说那几个州的情况。”
应娘露出苦笑道:“真如老爷所料。兖州、东昌二府的很多官员。不烧粮库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