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纸上人 > 分节阅读 7

分节阅读 7(2/2)

目录

然后采薇疯了。

她每日疯疯癫癫地抱着一个枕头,轻轻拍打,叫着女儿们的名字。

有一日,锣鼓震天,鞭炮轰鸣,一顶小轿被热热闹闹地抬进了沈宅。

新进门的姨太太问身边的丫头,那个疯女人是谁

丫头说,不清楚,听说是以前的姨太太。

文章写完了,雪兰在最后留下了妻妾成群四个字作为标题。

一转头,却看到三姐坐在旁边默默流泪。

第11章

注意到雪兰已经写完了,三姐急忙擦干眼睛,笑着称赞道:“五姐写的真好,姐姐都看哭了。”

雪兰愣了一下,心想拿这个题材来写是不是不太妥当,毕竟是人家的伤心事,她却拿来涂抹故事。

三姐却拿起故事,又从头读了起来,边读边说:“我都不知道你这么会写文章,难怪以前老爷总是称赞你。”

这时,李氏提着一壶水从外面进来,见到三姐眼睛红红的,好奇地问她哭什么。

三姐说:“娘,五姐写了篇好文章,我读给你听听。”

李氏一听,忙坐在床上,说道:“好,我听听。”

三姐拿着布满雪兰歪七扭八字迹的纸张,用柔软而低沉的嗓音读出了这个故事。

李氏听得很入神,她不懂什么是小说,也不懂什么叫文笔,甚至有些词语她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她唱过戏,知道有些戏词能唱得观众落泪,她们五姐写的故事就是能让人落泪的。

三姐读完的时候,李氏已经抽噎得厉害,泪水流个不停,想到如果没逃,三姐和五姐都被折腾死了,自己恐怕也就是这个下场,所以她哭得停不下来。

“娘”三姐搂住李氏,安慰她说,“别哭了,咱们现在好好的,该笑才是。”

李氏却坐直身体,抽噎着对雪兰说:“五姐,这是你写的写的真好,真好。”

三姐拿着纸稿说:“我来给你誊抄一遍。”

“再等等,还要修改。”雪兰说,“这只是大纲稿,有些剧情需要延展,还要等几天。”

其实这篇文章投在一些普通的报纸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雪兰想着,既然是第一篇文章,而且是篇小说,不如投在小说周刊上吧。但现在天已经黑了,她写了整整一天,索性停笔。

第二天,她又趴在地上继续写,修修改改了六天,到后来她已经完全直不起腰了。

这篇小说最终成稿三万多字,虽然还有点繁琐,不过已经非常好了。就雪兰过去的投稿经验看,打回来修改两遍应该能过了,顶多让她删除一些情节。

三姐用小楷誊抄完毕后,她们买了一个大大的信封装进去,寄给了小说周刊的编辑部。

下面就是等了,雪兰最担心的是,千万别浪费了李姨娘给的几角钱。

小说周刊的编辑社就在北平,每天都能收到从全国各地送来的投稿,审阅这些稿件并回复,就是编辑们的工作。

编辑部的王万善三十岁出头,当编辑也有十几年了,他取来今天收到的稿件放在桌上,给自己泡了杯浓茶,然后开始工作。

审阅工作其实很迅速,只要看两眼就知道这是不是杂志需要的稿件了,完全不够格的只要礼貌退回就行了。故事和文笔不错的,就会写上修改意见退回去,然后看作者的修改情况而定。

他审阅了几份后,打开了一个字迹有些稚嫩的信封。

这种很可能是学生寄的稿件,看写字笔锋就知道了,基本没什么审阅的必要。他只是照章程打开,本以为随意浏览一下就能回信,谁知看了个开头就停不下来了。

读完之后,他心里暗叹好好好,笔迹虽稚嫩,但文笔一点也不稚嫩,风格有点过于华丽旖旎,像是女子的写作风格,不过并无大碍。整篇文章非常流畅,基本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怕是老手写的东西,不过真名叫刘五姐,没怎么听说过呀。

王先生立即写了回信,说是稿件收了,会通过邮局邮去稿费,作者可凭信中印信和户籍证明去邮局领取。

自从寄出了信,雪兰每天都在等回信。不光是她,三姐和李氏也挺期待。

几天后,她们在楼下房东那里拿到了信。

拆开一看,里面有两张纸,一张是回复信件,另一张是取稿费的印信。

待读了读回信,雪兰简直惊呆了,杂志社不但直接收了稿子,还痛快地给了稿费,稿费是十五个大洋

“十五个大洋你没看错吧”李氏惊奇得问。

“是十五块钱没错。”雪兰点点头说,“信上说了,他们杂志社里新人的稿费都是千字5角,我这是三万字,当然是十五块钱。”

要知道,十五块钱可一点都不少了。这个时代最大的面值就是一元,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块,后面分有角、分、毫等面值。

这就相当于赚了一千五百块钱如果天天吃棒子面咸菜,够她们再挥霍三个月了。

“你不过写了几天,就赚了十五块钱啊”李氏惊呼道。

在这个年代,一个农民种半年地,都不知道能不能得这些钱。

其实雪兰也很惊奇,没想到稿费这么高,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年代跟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

华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去数千年间华夏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就是世界的中央,代表着一切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然而当西方列强打进来后,泱泱华夏子民们忽然发现,原来他们一直在夜郎自大,他们早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于是整个社会风气都处于一种压抑的,迫切寻求突破的情况,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尤其了解外国先进文化的人就特别受人尊敬,因为文化和知识是改变国家命运的根本嘛。

于是所有跟文化相关的产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报纸杂志是最先进的传媒媒体,得到发展毫不意外,就如同后世的互联网能带来巨大利润一样。

因而民国时期的稿费真的很高,于是这造成了很多有知识的人都通过写文章赚外快。著名的大作家梁先生是这个年代的大神,千字二十块钱,他写个两万字,就能在京城买套小四合院了。

这空前的发展也造成了这个年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各种名家写的新诗、散文层出不穷。站在其中,你能感受到那种风起云涌之势。

雪兰正因为赚了大钱沾沾自喜,三姐却烦恼地说:“我们该怎么去邮局取钱啊”

原来她们三个外来户,根本没有户籍证明,所谓户籍证明就是这个年代的身份证。

别以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就没有身份证了,虽然这东西没有后世用途大,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也没关系,不过显然雪兰她们得去弄一张才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