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2)
佟毕竟是皇城根上的,看孙元起的语气不善,就说:“孙先生是个学问人,以后有达官显贵、东西洋人来拜访,身边人要是不识字,确实说不过去。这样吧,孙先生身边离不开人,景行就先跟着;景范和景贤先送到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不是有个小学堂么那个就行。”
“那景懿和红桃呢”孙元起觉得老佟少数了两个。
老佟奇怪了:“女孩子上什么学堂”
孙元起才想起:这是清末,女子无才便是德
老赵在一旁就奇怪了:“孙先生不就是京师大学堂的先生么每天在家随便指点指点那俩娃儿,不就行了干嘛那么麻烦,还送什么大学堂、小学堂的”
老郑、老佟一想,也是,都赞成老赵的说法。
孙元起想想,小学不外乎语文、数学,最多再有自然和外语,这些都难不倒咱便说:“行吧景行也不用跟着我,先上学识字。既然在自己家,没那么多讲究,景懿和红桃也都来。就这样定了”
就这样,这所后来被称为私立经世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堂成立了。最初学员只有五名,三男两女。但却堂而皇之的被载入中国教育史中,学者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校,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
但孙元起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嘱咐老郑现在院子中找一个窗明几净的屋子,老赵和老佟准备桌椅,而自己,则回到书房,开始撰写小学语文、数学、自然、英语四门的教材。这倒不难,主要是要生动有趣。好在自己那个时代的教材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只要回忆默写出来就行。而且这些孩子都像白纸一样,让他们接受这种教育也更容易。
因为是自己人,没那么多讲究。很快,第二天,“孙府私塾”就开课了,就像后世史料记载的那样,最初坐在课堂里面的学员只有五名,三男两女。第一堂课是语文,学的既不是三字经、也不是百家姓、千字文,而是标准的汉语拼音字母。
红桃这个名字,孙元起每次听起来都觉得别扭:“红桃那是扑克牌”趁着开学,给她改了名,叫宋景尧。
孙元起在崇实中学、京师大学堂上课,再加上这个小学堂,嗬大、中、小学一应俱全。每天除了上课,回来还有备课、改作业,最重要的还是给崇实中学和小学堂编写教材。这样,教材的编、教、改工作也系于一身。天天忙得脚不沾地。
因为小学堂的授课时刻,和其他两个学校肯定存在冲突。当他不在的时候,就让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心想:让孩子们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背诵点国学基础的蒙学教材,也是很好的吧
过了没两周,老佟找过来,羞羞答答、期期艾艾的说道:“孙先生,求您个事儿”
孙元起见不得老佟这样:“你看看我们谁跟谁啊,有话直说缺钱还是想回大学堂”
老佟连连摇头:“这府上顶好啦,我哪儿都不想去也不缺钱,这里供吃供喝,孙先生给的钱我都攒着呢,不缺钱,不缺钱”
“那是什么事”
“那个嗨,老脸豁出去了”老佟黄黑的面皮都涨得通红,“我有几个侄孙,和院子里这几个孩子年龄都差不多。我看咱这小学堂开了,您的学问又那么好,便寻思着他们能不能来您看,您对老佟这么好,我还没机会报答您,又给您添上这档子事儿,老佟我”
孙元起听明白了:“就这事儿啊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领来呗”
隔了一天,老佟领了三个男孩,大的十一二岁,和赵景行差不多;小的那俩都是岁,和赵景范相仿佛。后面还跟着两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赶着一辆大车。听老佟介绍,原来都是老佟的侄儿,孩子的家长。
见了面,就让孩子给孙元起磕头,说是拜师。孙元起无奈地解释道:“小学堂不讲究这个”
大车上拉的都是米面和几斤鹿脯,也就是传说中的“束脩”了。孙元起知道这家人生活不宽裕,推辞不要。老佟却说这是给自己的,因为孩子上学期间要住在这儿。孙元起心想:你吃饭,不是和我们大家一块儿么当下,却不好说什么。只好任由老佟把东西留下来。
孙元起既然收下这三个孩子,就问他们叫什么。
老佟插话说:“乡下人,知道什么都是胡乱起些名字罢了,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看看老郑、老赵家孩子的名字,真是雅致孩子的名字,还要请孙先生费心。”
孙元起用指头指着自己,疑惑地说:“要我给起名”
老佟笑道:“自然是孙先生,您的学问可是第一流的。”
这样,小学堂里多了佟景仁、佟景智、佟景圣三个男孩。
每天小学堂上课的时候,老赵家的大闺女彩珠就捏着针线,坐在教室外面。不知是做女红,还是听课。后来听赵景范说,他每天回去做作业,姐姐都在一旁看,做错了、不会做,姐姐都能说出来。孙元起心想:这不是真心向学么于是,又把彩珠招进班里。彩珠已经是大姑娘了,还有些害羞,过了好久,方才习惯。
彩珠见一屋子都是“景”字辈,自己这个名字也很不雅,就让二弟赵景范央求老师给改个名。于是,班上就有了一个叫“赵景惠”的女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