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极品鉴定师 > 分节阅读 316

分节阅读 316(2/2)

目录

书籍拍卖会共举行了十天。白天,买家可以欣赏和浏览准备拍卖的书籍,夜幕降临,拍卖官司开始主持叫价。参加竞投的除了书商,还有一些收藏家,大家似乎很满意这种竞价交易方式。十天中,共有数百本珍贵的书籍易主,总成交额876英镑。

这就是拍卖作为一种行业最初在世界上出现的情形。由此,也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索斯比。

应该说,在索斯比之前,也有出售商品以竞投方式成交的。世界最早的拍卖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的罗马人把雕像、挂毯等当作拍卖品,但这往往是买主与卖主之间的行为。拍卖者作为中介、拍卖官司作为一种职业在世界上出现,索斯比是第一次。

从那时开始,经历了250多年的时间,索斯比在国际古董和艺术品市场上渐渐确立了龙头大哥的地位。或许是由于山米尔贝克的书商背景,在索斯比前200年的历史当中,一直以印刷品和手稿的拍卖最为世人称道。

骆天与鲁泰安坐在了一起,时不时地与鲁泰安交流一下台上的拍品,拍卖如想象中的激烈,现在骆天已经对叫价声十分适应了,因为自己不参与竞拍,所以心情十分轻松,到了那件西藏火镰的时候,居然出现了不一般的争夺,这远远地超出了骆天的意料。

抢夺西藏火镰的主要是西方人,这或许是因为这一块土地在外国人心目中的神秘感吧,大家都对这个极具地方风情的火镰很感兴趣,价格一直在飙升,看得鲁泰安是目瞠口呆,嘴巴里一直念着:“太疯狂了,太疯狂了。”

不过这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前面一件骆天不是很感兴趣的东西,在其后创下了今天的最高成交价,那是一对明代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绣墩,呈鼓形。每个坐墩的两面都分别装饰有两个铺首,器身主体绘有葡萄纹、松树纹、和牡丹纹饰,画风潇洒、自由。

宋代是磁州窑烧造的兴盛时期,它集宋代陶瓷装饰之大成,将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与制瓷艺术结合起来,烧制出以黑白对比为主要艺术特色、以白地黑花装饰为典型代表的彩绘瓷器。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出许多大型器物。

明清时期,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窑场、品种都明显增多,它所烧造的日用瓷几乎覆盖了民间市场。磁州窑从开创时便具有鲜明的民窑特色,窑工们利用一系列的装饰手法,在粗瓷粘土原料上创造出了丰富的装饰变化,使磁州窑器物具有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特色,极富生活气息。

这对白地黑花的绣墩最终拍下了一百万美元的价格,骆天摇摇头,这一对顶多二十万人民币捅天了,骆天心里一动,看着现场拍卖的人群,难道有人在刻意地抬高价格这不像是索斯比的风格,还是说

就在此时,骆天看到坐在前排的伦特先生站了起来,快步地朝后台走去,骆天有种感觉,现场一定有什么不正常的因素在流动着,看骆天的表情这么深刻,鲁泰安问道:“怎么了,这件拍品难道是假的”

“不,不是,是成交价有点太虚高了。”骆天说道:“我觉得不太正常。”

就在此时,骆天看到有工作人员走进了会场,他们尽量放慢了脚步,静静地在会场走动着,像是在搜索着什么目标,大约五分钟后,有六名竞拍者被带了出去,进入到索斯比的后台,伦特先生正黑着一张脸等在那里,骆天说道:“师父,我过去一下,马上就回来。”

骆天叫上坐在前面几排上的洪洛一起朝后台走去,近了,听到伦特先生低沉的声音:“几位,你们这样的行为会让你们付出代价的,你们刻意抬高价格,可是最终不会付款,造成我们的拍品流拍,对不对,每一年这样的人我都撞上不少,我从来不会容忍有人在我眼皮子底下这么干,我只需要环顾一周,就能知道你们是一伙的。”

原来是这样这些人抬高价格,让清楚这件拍品价值的人望而却步,然后他们自己人得手,却最终不会付款,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造成索斯比拍卖会多件拍品流拍,来破坏索斯比的名声,看伦特先生的样子,他是彻底被惹恼了,骆天现在才知道伦特先生的厉害之处了,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发现这一迹象,并且快速地揪出这个团伙的。

伦特先生看到了骆天,骆天见伦特先生十分有余的样子,只是笑笑就带着洪洛离开,洪洛好奇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骆天解释了一下这些人的作为,洪洛摇摇头:“这肯定是同行所为的了”

“不,还有一种可能。”骆天说道:“用这种方式向拍卖公司勒索,尤其像索斯比这样的公司,拍品流拍是他们一直避免出现的情况。”

“这也算是生财有道”洪洛张大了嘴巴:“原来勒索也可以分为这么多种”

骆天拍拍他的肩膀:“人要做想坏事,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好了,这里交给伦特先生,我们回去吧,好戏还在后面呢。”

第445章香玉

第445章香玉

现在的好戏是一块状元匾,红底金字,正面写有状元及第四个大字。两边还写有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臣某某某的字样,这是状元及第的那位状元郎的名字了。

说到这状元匾,骆天免不了给洪洛进行一番解释,古时候的这种科举制度十分严格和繁琐,从童生到状元要经过数十次的具体考试。据史料记载,很多考生获取功名时,甚至都已年过七旬了。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从19岁开始童试,一直考到70岁,最终没有得到举人称号,举人的称号都没有拿到,要想考到状元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可是没考上其实也并不代表你没有才华,连个举人也没有捞到的蒲松龄,人家还有一部传世作品聊斋世异了,比起n多举人来,要强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在封建社会的时候,那得中功名与新婚洞房之喜是同等地位的,特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那就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最高一级的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可见其重要性了。

这状元匾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官府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