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插队在黄土高坡 > 分节阅读 152

分节阅读 152(2/2)

目录

见丈夫和公公顶几句嘴,把公公气得个心肌梗塞,差点见马克思,心里老大不忍,便埋怨刘炳坤道:“你怎么和那样顶嘴呢,把他差点气死”

“我也没说什么,就是把要回的要求说了一遍。”

“你说你们在县委大院请愿了,并说他在享福,不同情你在山西队。”

“对啊,我就说了这些。”

“这些就够呛了,是老,老军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一切都要听党的,听国家的,自己不能提要求的。你的话对他的信念生了挑战,他能不气吗”

“为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他们的后代生活的比他们幸福吗,可是你看,咱们在山西队,比他们在幸福吗,咱们提出个返回的要求他就受不了,不知他怎么的。”刘炳坤心里还是不服气。

“说明意志坚定,不走后门”陈鲁平说。

“他意志是坚定了,不走后门,我可完蛋了,在山西受苦,他不能把我调回,我自己想办法把自己调回,他还对你行动看不惯,还生气,还认为给他丢脸。”

“算了,别了,我听说可能有几种人能回,有两地生活的,独身的,丧偶的,离异的等等,咱们就属于两地生活的啊,我已经写了张申请你调回来的申请,交给街道办事处了”

“真的”刘炳坤喜出望外,问道。

“是,街道办事处的人说,他们已经收到好几份这样的申请了。”

父亲出院了,刘炳坤返回山西忻县。刚上班,赵亮便找了过来,对刘炳坤讲了自己父亲把自己硬拉回京的事,并说:“听说几种人可能能调回。。。。。。”讲的几种人和陈鲁平讲的大致相同。

刘炳坤想:几个人都不约而同讲几种人可能能会调回,那么这些话绝不是空来风,自己便要和几个情况类似的人商量商量。

于是他和赵亮,鲜可欣,张兰又找了厂里七八个爱人在的知青,开了个小会。

刘炳坤说:“咱们这几个人碰一下头,因为咱们的情况都一样,都是爱人在,咱们在山西,典型的两地生活,解决两地生活是咱们最迫切的事,而调回又是咱们共同的心愿,咱们境况相似,目标相同。

我想,咱们共同写一封信,寄给市委,寄给中央,你们看如何”

赵亮马上接上说:“我赞同咱们单独写一封信,诉说咱们两地生活的困难,女人在山西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管孩子吃喝,还要接送孩子上学。

孩子病了,半夜也要单独送孩子上医院,有多大困难。男知青在山西,爱人在,爱人在一人也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爱人在独自带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难。

何况在山西的男知青,还时时刻刻担心的爱人因两地生活移情别恋,闹离婚。。。。。。”

中第一百零八章假离婚

鲜可欣听后笑笑说:“男知青调回北京,就不担心留在忻县的老婆和自己离婚”

“也有这种可能,但几率很小,毕竟调回北京地位比在忻县好似高了,在忻县的女知青哪舍得和北京的丈夫离啊,离了再找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丈夫就难了。”赵亮忙接过话。

“说谁呢你”张兰和另两个爱人也在北京的女知青问。

“我嘴误了,当曹操面说曹操坏,那不是击鼓骂曹,等着挨杀吗自当我没说。”赵亮做个鬼脸,吐了下舌头,表示赔礼道歉。

“好了,咱们如果同意的话,就让鲜可欣起草写一封请求回北京的信,然后大家共同签上名,寄给北京市委和中央,同意不同意”刘炳坤问。

“同意”大家齐声说。

“好了,现在我就写。”于是鲜可欣铺上信纸,掏出笔来便写,顷刻信便写完。鲜可欣读了一遍,确实写的,情凄凄意惨惨,伤悲可哀,把两地生活的知青生活工作困难,点点滴滴,写的活灵活现,读后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产生怜悯之心。

读完信,张兰和另一个女知青竟然触动心弦流了泪。“用不用补充一下”刘炳坤问。

“不用了,写的挺好的”几个争着说,于是大家相继签上名,并按上自己的红手印。

“炳坤。”待众人散去,赵亮对刘炳坤说:“咱单独给北京市委和中央写这信,别人是不是以为咱们太自私了,不考虑夫妻都在山西的,只考虑夫妻一方在山西的”

“咱们只能考虑咱们这种情况的,他们觉得他们有困难,他们再联名写信啊。”刘炳坤说。

“到时候,别人会不会说咱们分裂革命阵营”赵亮又问。

“本身就不是什么革命阵营,只不过咱们要求回北京,恰好和他们意见相同罢了。”

“他们不会说光顾自己,抛下他们”赵亮仍忧心重重。

“他们在山西搂着老婆睡觉,咱老婆在北京,够不着,一年多半年单个挑着呢,他们也没同情咱们啊。”

“我觉得咱们这么一搞,别人会骂咱们叛徒。”

“又不是搞革命,又没把他们名供出来,怎么说是叛徒呢,何况,事情解决,总要一点点解决,天亮,也是先露点曙光,你要想撬开个山洞口总要先撬开道缝,然后再慢慢扩大。那叫先驱,开路先锋,咱们如果先回北京,那就是先驱,是开路先锋。”刘炳坤讲的好似十分在理。

“也是啊,要知桃子甜不甜,总先要有个人啃第一口,要吃螃蟹能不能吃,总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赵亮一边讲,一边心中也释然。

。。。。。。

“欧阳秋,来公司一趟”电话里,建筑公司记对欧阳秋说。欧阳秋急急赶到公司,敲响记的房间门。“请进”

欧阳秋进屋后问记:“什么事啊”

“好事,市委来了个指标:让家属是山西插队的知青,仍在山西没调回北京的,爱人又在北京工作的,各单位都统计一下,你爱人仍在山西,所以我也把你的名字报上了,详细情况我不太清楚,你填一下。”

欧阳秋一边接过调查表,一边高兴的说:“谢谢领导,谢谢领导”

“唉,插队这些知青也够可怜的,十几年了还没回来,东北的,云南的都调回来了,连北京郊区插队的也分配了,就是山西的没回来,也够惨的,这下好了,这一摸底调查,估计就有戏了,为了感谢党给你解决两地生活,在工作中好好干啊”

“一定,谢谢组织对我的关心”欧阳秋大声说。

。。。。。。

王大力听说知青回北京有些眉目了,嘴里不说,心里也有些急。可不是嘛,一个个一列火车来山西的知青,前前后后的回去大多部分了,这次又定了几种人能回去,两地生活的,自己和徐风霞都在忻县,套不上。丧偶的,两人都活着,也都在喘气,仍旧套不上。独身的,两人是婚姻关系,又有两个孩子,更套不上。

父母身边无子女的,自己和徐风霞北京的父母身边也都有其余兄弟姐妹,照样套不上。这么多条件能回北京,都套不上,大好机会又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