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2/2)
屋里只有房东的母亲,老人笑呵呵地感谢了一番,接过东西就要给钱,左小菊推让了几回,最终没有收房东的钱,边推边说:“我们住这给你多少打搅啊,送您几双袜子,俩灯还要钱,住您房还没给您房钱呢。”
大娘说:“瞧我娃说的,房子过年时大队给了五十个工,哪是白住呢”
说着又要给钱,左小菊只得推辞道:“如果您非要给钱,这些东西我就不给您了。”听了这话,大娘只得作罢,做饭吃完,左小菊一看表,刚下午三点多,心想:董秀芬也快下工了,她比我早回村一个月,村里有什么事,她肯定都知道,回来一聊就知了,心里有种早点见到董秀芬的想头。
由于到了阳历四月份,地里的活多了,董秀芬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下工。董秀芬扛着锹,提着个筐,戴着个晒成土褐色的大草帽进了院。她径直走到自个屋前,在房檐下放下筐,搁下锹,摘掉大草帽,用草帽在自己的上身及裤子上抽打几下。
屋里的左小菊透过玻璃窗看到,几缕尘土随着草帽的抽动,在董秀芬的身上扬了起来,向四周飘去。土尘散落,董秀芬推开屋门,在门槛上又使劲自前向后轮换左右脚蹬了几下,刮下脚底的污泥,这才进屋。
“秀芬,回来了”董秀芬一进屋,左小菊便迎上去。
“哎,你回来,我还以为你过两天才回来呢”董秀芬见左小菊,立刻咧开小嘴,抢上一步,双手拉住左小菊的双手,便晃荡边说:“这一个月就我一个人住这屋,孤孤单单的我想死你们了。。。。。。”她环视一下屋里问,“小莲呢,怎么没看见小莲”
“小莲腰有点问题,不能回这干农活了。”
“噢,在北京得歇几个月”
见董秀芬没想到左小莲能调回北京,也为了不刺激董秀芬的神经,左小菊只得说:“可能暂时回不了村了。”
“今年不回来了”董秀芬问。
“估计明年也回不来了。。。。。。”
“哟,病的那么重啊,干脆就别回来得了。。。。。。”
“秀芬,村里最近有什么事吗”两人都坐下后,左小菊问。
上第九十章巧结良缘
“有,有啊,我前两天听知青传说,当然都是小道消息了,说中央在北京房山要建个燕山东方炼油厂,要十几万人呢,几乎把老四届山西陕西插队的知青都招回去。。。。。。”
“真的”左小菊感到十分吃惊,也十分兴奋,忙问:“这个厂在哪”
“就在北京房山。”
“在哪时候开始招工啊”
“听说,让陈大叔给否了”董秀芬面露痛色。
“为什么呢”
“听陈大叔说山西知青不能调回北京,要留在山西改天换地,再修一百个虎头山,开一万个大寨田。。。。。。不能把毛主席的知青要到农村改天换地的路线否了。。。。。。”
“这个陈大叔,靠虎头山当副总理了,也让我们跟他一样,也修虎头山,也修一辈子大寨田,可是国家不可能出几万个修大寨田的副总理。你说,咱们来这农村改天换地了吗”左小菊听陈大叔否了知青回北京的事,便有些愤怒地说。
“改天换地谁改造谁啊,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倒是真的,不光教育,还嫁他们了,被窝里肯定接受教育。”董秀芬说。
“他们也不听咱们的啊,咱们在这只是一个劣等劳动力,人家村里还嫌咱们吃他们粮呢。”左小菊补充说。
“那咱们插队到底是为什么啊”董秀芬问。
左小菊压低声音说:“北京安排不了工作,几十万青年又不上学,整天斗这个,批那个,一个个也没个正经事干,上边看着眼晕。所以,就让咱插队了。。。。。。”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董秀芬问。
“我瞎想的,对了,除了陈大叔否了调回北京炼油厂的事,还有别的什么消息吗”
“有,昨天,我听徐凤霞说,县财贸可能要从知青中招一些人,去做售货员。。。。。。”
“真的”
“听说是真的,徐凤霞说是听贾月洁说的。”
“贾月洁说的,估计有点缘由,她是公社广播员,整天在公社呆着,消息肯定灵通。。。。。。”左小菊说。
县财贸准备从插队青年中招一批售货员,这消息确实从贾月洁那传出来的,贾月洁是从公社主管知青工作的公社副记李广来那听到的。
原来,几个月前,公社副记李广来给贾月洁介绍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不是别人,是新任公社记老邢的大儿子。副记介绍公社记大公子时,拿给她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虽说不上相貌堂堂,但也不丑,再配上绿军装红领章的帽徽,也有一股军人的英武之气。。
贾月洁本不想搞一个当地人作对象的,她总是觉得,自己往前走的路刚开始迈步,以后或到县城,或回北京,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她看了看相片,虽然心里动了动,但仍说:“谢谢记,我刚二十岁,还年轻,还不好搞对象,还要好好搞革命,还要好好促生产。”
副记笑笑说:“二十岁大姑娘了,还小吗他爸是公社记,县委常委,他本人是军人,共产党员,哪点配不上你呀”
在公社副记李广来不厌其烦的劝说下,她只得点头同意见上一面。见面选在县城公社记的家,在公社记住的独门小院里,贾月洁见到了公社记的大公子。这位年轻军人在家虽没戴红领章帽徽,可仍穿着军装,一见贾月洁,嘿嘿一笑,并伸手抓住贾月洁的手,把贾月洁拉进屋。
贾月洁被这突兀的动作弄的脖紫面红,公社记的爱人见状忙扯开儿子的手,让贾月洁在屋里坐下,一边给贾月洁倒茶水,一边说:“我这娃太热情了,刚见面就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