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插队在黄土高坡 > 分节阅读 18

分节阅读 18(2/2)

目录

单丁一按二春年的话,把盆放到筐底下并用手拿着,二春年把淌着水的筐斜放起,这时,单丁一看到,筐里活动起来,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顺着筐的斜面,啪啪啪啪地都蹦到盆里,出清脆的响声。

“是虾,真是虾”单丁一看清楚了,蹦到盆里的真的是虾,是一种半寸长大小的身体青黄色的小虾。

“嗬,还不少。”二春年说,一筐下来,蹦出的小虾就盖住了盆底。接着捞,二人兴致大,于是二春年捞虾,单丁一拿盆接,或者单丁一捞虾,二春年用盆接,也就一个来小时,就捞了大半脸盆,再捞,虾就能蹦出脸盆了。

“今天到此。”单丁一拎着筐,端着盆,兴致勃勃地来看知青伙房。

火情伙房正在做饭,知青们也有几个来了,在帮做饭的大娘干活,见二人进来,也没觉得特别,只打了个招呼,便又干自己的活了。

单丁一见大家没注意他,便端着盆站到伙房中间,“咳,咳”大声咳了两声,见大家开始注意他,亮起嗓音说:“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好东西”

“什么东西”几个知青问。

“虾”

“什么虾”

“小青虾。”知青们涌上前看见单丁一端的盆里果然有半盆活蹦乱跳的小虾,一个个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大家便洗虾的洗虾,烧火的烧火,剥葱的剥葱,刷锅的刷锅。一切准备完毕,锅中少许油也开始抬起冒烟,半大盆虾便哗地倒进锅里,随着大铁铲的翻动,小虾便一个个由青变红,由局部变全锅,做饭的大娘抓了把盐丢进锅里,不一会儿,伙房的屋里便腾起了鲜虾被炒熟的香味。

上第二十六章诗意

知青们就着小虾吃窝窝,吃的那个香,虽然嘴里被扎的时而疼个一两下。\更新快

单丁一今天下工后是一个人来捞虾的。他和知青们都捞了了七八次了,几条水渠里的虾也被他们捞的差不多了,别人都不愿再来,他是者,这捞虾的事是他起的,心里有种恋恋不舍的感情,虽然虾捞的不多了,但是他还是愿意捞一下。

他顺着水渠往东走,前边横着一条大梁子,因为大梁子遮住视线,她一直没到这边来。

今天他已来到土梁子底下,他便走上梁子,到梁上一看,他乐了,哪里什么土梁子啊,原来是一条大水渠,水渠的堤高过地面几乎一丈,所以远望,便觉是大土梁子了。

土梁子东面是一望无垦的绿地,远处,有几间平房,围成一个小院,小院的外边站着一排人,都穿着蓝色的衣服,排的挺整齐,好像在点名报到。

他隐隐约约听见一个声音喊:“王二,张三。”于是便有人应声道。他也不在意,可就在这时,他听到那个声音喊:“赵树理。”只听一个苍老的声音说:“到。”又喊了几个人名后,他又听那个声音喊:“马烽。”

马上一个宏亮的声音说:“到”嗨,怪了,单丁一大感诧异:赵树理,不是写小二黑结婚的那个大作家吗马烽,是写吕梁山英雄传的啊,怎么这些大作家都跑到这儿啦过去看看。

等他走过去,那派人都已散开,扛着锄头走远了。他便径自走进小院,小院里有一个戴着工人民兵红袖章的人正在扫地,见他进来,抬头问:“你作甚”

“我没事来看看。”

“这有甚看的”

“我问问您,刚才我远处听见喊,赵树理,马烽。。。。。。”

“对呀,咋啦”

“是大作家赵树理和马烽吗”

“是黑作家赵树理和马烽。”那个戴红袖章的人说。

“甭管黑不黑的,是不是写小二黑结婚和吕梁英英雄传的”

“是啊”

“大作家咋来这锄地了”

“这是省五七干校啊,来这有甚不好,有吃,有喝,有睡,我们这几个农场工人待他们也不赖,不打他们,不骂他们,可比他们在太原又挨打,又挨骂强多了。咋地,你认识他们”

“不认识,只是好奇,听见喊他们名字,来这儿看看。。。。。。”

“你是北京来的知青那位戴红袖章的人问。

“是。”

“哪村的”

“下李村。”

“噢,咱是一村的。”

“一村的”

那位戴红箍的讲,他也是下李村的,刚建这农场征地时,因为征了下李村的地,便招了下李村一些弄明当了农场工人,他便是其中一个,农场离下李村隔一条河,路不远,原来每天都能回家。

文化大革命,弄成改成省五七干校了,被打倒被下放的省里的干部都要到这接受劳动改造,太原来的工宣队都不愿在这呆着,他们这些农场工人便戴上红袖章兼职作了工人民兵了,协代管理省里下放的大干部作家了。回家便改三五天回一次了。

“你们管他们什么”

“嗨,管甚呢,无非就是早上点点名,下午点点名,带着他们劳动,也就是这些,你说咱们这些乡下土包子,只会打土坷垃,管人省里大干部,这不是笑话吗”

“那你们为甚不管”

“拿谁钱听谁使唤。”那个戴红袖章的人说。

“对了,你叫甚”单丁一问。

“香柱。”那人答。

又过了几天,单丁一中午时分去找农场的香柱了。

他这次去的目的,是想见见心中的大作家赵树理和马烽。可是他失望的是,赵树理和马烽都已去了太原,什么时候回来,香柱不知道,回不回来,香柱也不知道。好在,农场大作家走了,还有一些中小作家没走。

这是一些原来在省文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