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4(2/2)
说完这,命应行与应修退下,单独留下应愿道:“我的亲传弟子中,教授胡春所用心血最多,他也飞升最早。而你的根基是最好的,前世修至世间法尽头,飞升失败轮转重修,已见证轮回与天刑,无需多余的点化。你如今修行亦至世间法尽头,不久将可飞升,此世成仙有望,不论你是到昆仑仙境追随为师,还是自去天庭游谷皆可,但在此之前,为师要交待你几件事。”
应愿欠身答道:“这一世幸得师尊指点,能再结仙缘,乃应愿之福。若飞升成仙,我并不想立时在天庭驻足,届时请求与阿斑一起到昆仑仙境追随师尊。
听说刘海师兄也想带着金蟾和玉环,到无名山庄清修。师父有什么吩咐,弟子一定尽力完成。”
梅振衣一指她地发簪道:“雷神剑我已传给你,但不是为你所私有,与金丝拂尘一样,它将是正一门历代掌门的信器。正一三宝皆留人间,我还要传你一段法诀,将来传给正一门历代掌门,以雷神剑为引、发动正一三宝合击之术。”
梅振衣将正一三宝都留在人间,并且给正一门历代掌门留下了三宝合击的法诀,又掏出两枚大罗成就丹说道:“这两枚仙家灵丹,是镇元大仙所赠,我托付给正一门历代掌门,另外还有一件事要你亲自去办。”
梅振衣交待应愿去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手笔很大,去九天玄女外的浮生谷,开采一整块当地特有的白离石,在青漪三山中凿建一座祭坛,高七尺,宽一丈八。
这座祭坛建在承枢峰随缘小筑的左侧,后方不远就是梅振衣留下的牡丹园,周围种植洞天斑竹,祭台上空空荡荡,只有淡淡的清风拂过。
这里是正一三山的禁地之一,后世晚辈弟子不明白祖师爷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座祭坛,也不知所祭是何人只有当弟子突破大成真人境界,受大成戒可以再传授弟子时,尊长才会将他领到这里,讲述一位名叫清风的仙童传说,并向祭坛焚香叩拜。
梅振衣拿出两枚大罗成就丹,还交待了应愿另一件事,并要求正一门掌门要代代传下去,至于是何事,密室私语外人并不得知。
一切已交待完毕,应愿领命之后又问道:“师尊打算何时去昆仑仙境”
梅振衣:“再留半年,待到今年冬至地正一三山会后离开,这段时间,你陪为师四处走走吧,我想看看这芜州人烟。”
应愿本来很忙,有很多事要办,但师父有命,只得将门中事务都托给蓝采和打理,跟随梅振衣在芜州一带四处行走,今天到某家酒楼喝喝酒,明天到某处园林赏赏花,后天再去游玩山水,还时不时逛逛各种集市。道侣知焰、龙空山三位妖王、龙腾秋水等亲传弟子,也时常一起行游。
梅振衣似是在思悟什么玄通,定坐中不得解,于是在他从小长大的芜州一带行游,游历中常常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一天应愿随师父到文昌乡去“赶集”,徐妖王也晃着扇子一起凑热闹,在路上遇见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是二十出头地后生,模很端正,举止从容儒雅,他身边跟着一位十几岁的孩子,长地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目光清澈透着一股机灵劲。
若以通明法眼观之,这二位不过是轮回中普普通通的凡人,但梅振衣一眼看见却有恭谨之色,很客气地迎上前去行礼打招呼,应愿和徐妖王都吃了一惊。
第六卷:子非鱼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
中暗表。那位年轻的后韩名愈字退之。就是被后“文起八代之衰”“百代宗”的昌黎生。
若谈诗。太白冠绝古。若论文。黎为百代文宗。而韩愈身边的那位少年。是他的兄韩会之子韩湘。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抚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去世。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置办产业定居。
韩愈在芜州渡过了少年求学时光。由于与梅家有产业上的来往。他与子韩湘都曾在梅氏私中就学。十九岁那年。韩愈离开芜州去长安考进士。一连三试未中。又回到了芜州看望嫂子一家。收拾心情准备再去长安赶考。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韩愈很年轻也没有赫的声名背景。此时未中进士也很正常。但三试未中回乡心情自不会好。侄儿就陪着他四处散散心。这一天刚从文昌乡庙会看热闹回来。叔侄两人一路走一路闲谈。
韩湘问道:“方才庙会集市上。几个和尚做圣僧模样化功德缘。叔父不施舍也就算了。为何要当众呵斥呢那些乡民看你如此。都给吓坏了。”
韩愈摇头道:“非,欲呵斥。而他们自寻。那些乡民礼佛虔诚。争相解囊供奉。如此也就罢了。更有甚者父母妻居寒。却散财物于佛门。另有人伤身供养。殊为不仁不孝。那几位肥僧到我面前。见我未虔诚躬身。斥我不敬佛事。我非向佛之人这不是找骂吗此等人不斥。天下人可斥”
韩湘笑了:“叔父真是犀利。竟能将那几位肥僧斥退无言以对。但他们临去之时咒你将报应。乡民皆惊惧不已。”
愈淡然道:“如有灵。能做祟。殃。尽管加于我身。上天可鉴我无无怨。”
韩湘又笑了:“佛若有灵岂能作祸祟。作祟者是妖邪不是佛。所谓殃多为世人自取。与佛何关叔父对如今天下佛门靡风很不满啊”
这几句话是他们走出集市时所言。被振衣远远的听见了。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天下刚刚经历战乱。人的心境往往也随环境而变。眼见一片荒芜心也荒疏。往往是最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去填补空虚的时候。天下疲弱而佛门香火大盛。
前也说过唐1的寺庙不仅是礼佛的道场还有很多其它的社会功能。比如也是集市。寺院还相当于如今的金融机构向信徒发放无息贷款。但需要房产契做抵押。也可视作一种特殊的当铺。
有人手头缺钱时寺院提供无息借款。这当然是行善。至少从佛家教义的出发点是如此。当太平盛世时隐患不大。但天下动乱时。老百姓因为逃难抛荒等原因还不起借款。大量的房产田的就归寺院所有。
寺院放贷看似不收利息。但是百姓的抵押之物在动荡荒年是不值钱的。寺院等于趁灾荒战乱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庙产若碰到会钻营牟利的庙主这一手玩的会狠。有许多房产田的到手简直和白拣一样。唐中期均田制的破坏一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