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5(2/2)
李白吃了一惊赶紧站了起来。船在江心怎么会有陌生人突然说话。而操舟地船夫一点都没察觉。看来是有修行地高人。他刚刚起身。就见梅毅托着一坛老春黄酒挑帘而入。点头笑道:“太白先生过境,梅某人特送酒于船上。不请自来。勿怪打扰。”
李白认识梅毅。早年在芜州行游时就有结交。他擅长剑术梅毅也擅剑术。还在一起对演过剑法。若论杀气之威,李白自不能与梅毅相比,但论剑法精妙,梅毅也很赞赏李白。
李白正是得意时,见高人故友突然现身相见还带着美酒,自然十分高兴。请梅毅坐下对饮。
梅毅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他是来劝阻李白莫要追随永王。一开始并未多话,只是边饮酒边聊当年之事,等到酒喝的差不多了。梅毅突然问道:“方才听先生之诗,自比东晋谢安石,难道先生真地自以为有一代名相文治武功之才吗”
李白愣了愣。他不好自我吹嘘说有。但也不愿说没有。只得反问道:“将军以为呢”
梅毅摇了摇头道:“我不识谢安。但我追随主公梅孝朗多年,故南鲁公文武双全。为相数朝有大功于国,若论文采剑术。故主公远不如太白先生,但论治国安邦。相较之下,实非先生所长。”
梅毅这人说话很直接。他没当过宰相。却在宰相身边待过很多年。知道梅孝朗是怎样一个人,都经历过什么事情,有什么样地才华和手段,拿梅孝朗做比较。可见李白确实不是这块材料。为何非要去追求这样地理想呢
这番话差点没把李白给呛着。他端杯饮酒不言。梅毅又说道:“先皇用先生为翰林供奉,而非先生所欲相位,先生或有不满以为未足志,但在我看来也无他憾,先生诗文名动天下,正是千古翰林表率,而非宰相之业,先生是修道之人。应知适志之说。”
这几句话更有意思。比如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学问做得很好,可以专心去做学问,如果贡献很大,还可以评选为院士之类,受人尊敬享受应有的待遇与地位。但没必要一定提拔为行政领导,做部长、书记一类地官员,如果专业不对或者本人没这方面的才能。那就更没有必要。
李隆基用李林甫为相也许错了。但封李白为翰林供奉,算是量才而用并无什么不当。以李白的名望与才华,在那种环境下受到官场排挤。被赐金放还,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并不懂为官之道,江湖术还讲究“尖”与“里”并重呢,文治武功不是靠理想或希望就能凭空实现。需要很现实地官场手段去一步步经营。而李白不愿也不能。
这番话很逆耳。但以梅毅脾性说地已经足够委婉了。李白端杯半天没说话。良久之后才问了一句:“将军现身舟中。是想劝我莫受永王之邀吗”
梅毅点头道:“永王此请。借太白先生之名望而已,非欲用先生立功业,况且新皇已登基。永王来江南整军并未请旨恐师出无名,永王之举如今非但不能平定天下之乱,更有自乱之危,先生何苦追随”
第六卷:子非鱼314回、四季夕光谈亭晚,归尘巫山枉断肠
李白连连摇头道:“永王乃太皇之子。今皇之弟。奉太皇之命下广陵,何乱之有我欲谏永王领水师出长江口,取海路北上攻击燕地,与郭子仪大军两路夹击,何愁叛乱不平”
梅毅叹道:“长江水师跨海北上并非良策。长袭自损战力且入不明之地,永王若有拥兵自重之心。断不会听从。”
李白看着手中地酒杯:“闲居多年不得大用。今逢礼待,我必要见永王谏策,了慰平生之憾,将军且饮酒,休再多言。”
李白并不计较梅毅说的话。但也不听他的劝告。喝完了这一坛酒梅毅只得告辞。站在长江波涛之上。看着李白的船扬帆顺流东去。梅毅连连摇头却又无计可施。
如果换一个知道更多内情玄机地人。比如梅振衣或钟离权,是不会在此时劝阻李白的,长庚星君李太白谪身下界这一世,求地并不是修行神通。也不是以超脱轮回为目地,这些成就他早已拥有,就是来见证世间从未有过地这样一种人、这样一世的经历,最终堪透“适志”之心。
谪身下界不带着仙家神识与轮回之外地见知,就是以李白之身见证这一世。求发愿圆满。若这一世未能堪透,那么就在轮回中继续堪悟。这些是梅毅尚未触及的境界。一位才华冠绝千古之士,他身处人世间究竟有哪些成就能超越历史。又有哪些作为不得不屈服于历史便是李白留下地思考。
本书下载官网
李白到了广陵之后。果如梅毅所料。并未受到永王真正的重用,李白地献策也未被采纳。永王招李白入幕府。不过就是利用他的名望,来彰显自己的招贤纳士之心,当时兵乱并未波及江南。与北方地满目疮痍不同。江南仍是繁华富足。府库租赋堆积如山。
永王一见这个景像,就有些不想离开了,起了拥兵割据之心。在广陵止步不前。李亨当然也预料到这种可能。派人下诏命李璘回到川中太上皇地身边,而永王不听。
吴郡采访使李希言派人送来公文,诘问永王为何率军无旨东来文中以平级对等地语气,直呼李璘之名。
李璘被激怒了,认为对方“平牒抗威”。派手下将军进攻李希言,并且向四周派兵命各州服从。势力一直延伸到芜州北境的当涂一带。李白就是李璘派往当涂的使者。
北方战乱未平,皇家兄弟之间地内战却在江南打响了,但这场内战结束地很快,广陵采访使李成式与河北招讨使皇甫铣进攻永王,未及交战永王手下地将帅先叛了一大半他们也看清了形势并不想跟着永王造反。永王身边领兵地武将只剩下了一位高仙琦,就是请青城剑派众高人出山地那位。
永王的军队在丹阳大败,高仙琦护着永王向鄱阳逃窜。一直逃到了大庆岭,最终完全溃败,永王李璘中箭被俘,皇甫铣为绝后患将他杀了。高仙琦在高人的保护下逃走。
永王本人尚且被杀,他手下的将官以及谋士自然不能幸免,大多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李白仗着高超的剑术自保,并未死于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