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七十一章 死?太便宜倭国天皇!新科举开始,三杨名列前三甲

第七十一章 死?太便宜倭国天皇!新科举开始,三杨名列前三甲(1/2)

目录

一个月的时间里,大明各地的学子们怀着满腔的热忱纷纷赶到了金陵。

他们或是骑着瘦马,或是徒步前行,一路风尘仆仆,却难掩眼中的兴奋与期待。

当他们逐渐靠近金陵城门时,远远地就看到了城门前跪着的倭国天皇。

那倭国天皇被绳索束缚着,低垂着头,往日的嚣张气焰早已不见踪影。

学子们的脸上纷纷露出疑惑的神情,他们交头接耳,小声地议论着。

这时,看守的护卫看到学子们的疑惑,便大声解释道:“各位学子,这倭国天皇纵容倭寇侵犯我大明。”

“陛下英明神武,将其擒获,让他在此跪着,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不容侵犯!”

学子们听了护卫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刹那间,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激昂的呼喊。

一位年轻的学子涨红了脸,激动地说道:“陛下真是厉害啊!这倭国一直不安分,如今陛下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教训。”

旁边的学子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此举,真是大快人心,这倭国天皇还敢来招惹我们大明,真是自不量力。”

随后,学子们的目光纷纷投向那跪着的倭国天皇,开始对着他大骂起来。

“你们倭国弹丸之地,也敢觊觎我大明的土地,真是痴心妄想!”一个学子愤怒地指着倭国天皇骂道。

“看看你们那副狼狈样,还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在我大明面前,你们不过是蝼蚁罢了。”另一个学子也大声呵斥。

“你们倭国之人,野蛮未开化,还妄图挑战我大明的威严,简直是不知死活。”一位年长些的学子皱着眉头骂道。

“陛下仁慈,才留你这倭国天皇一条狗命,你就该感恩戴德,还敢有不轨之心,真是厚颜无耻。”一个书生模样的学子挥舞着手中的书卷骂道。

“我大明文化昌盛,礼仪之邦,你们倭国就该老老实实臣服,还敢兴兵来犯,真是愚蠢至极。”一位穿着青衫的学子气愤地说道。

“你们倭国的武士道,在我大明的雄师面前,不过是跳梁小丑的把戏罢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学子大声嘲讽道。

“这倭国天皇,肯定是脑子糊涂了,才会以为能打赢我大明,现在知道错了吧,可惜太晚了。”一个眼睛炯炯有神的学子轻蔑地说道。

“我听说这倭国的资源匮乏,还想从我们大明抢夺,真是贪婪的恶狼,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一位面容消瘦的学子咬牙切齿地骂道。

被绑起来吊在城门上的朱允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看到这一幕后,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们痛恨朱允熥的所作所为,是朱允熥的手段让他们落到了如今这般田地。

然而,当他们看到大明学子们那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样子,看到他们对倭国同仇敌忾的气势时,心中又都十分的欣慰。

朱允炆微微抬起头,看着那些充满朝气的学子,心中暗自想道:

“虽然我已不再是皇帝,但看到大明还有这样的希望,也算是一种安慰。”

方孝孺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欣慰,他轻声说道:“这些学子,才是大明的未来。”

齐泰和黄子澄也默默地点了点头,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但大明的未来却在这些学子们的身上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金陵皇宫内,赵谦恭敬地站在朱允熥面前,正在详细地汇报学子们的情况。

“陛下,各地前来的学子们如今都已在金陵安顿下来。”

“他们的士气高昂,对我大明充满了热忱。”

“尤其是看到城门前跪着的倭国天皇后,更是同仇敌忾,对陛下您的英明决策赞不绝口。”

赵谦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在安静的宫殿里回荡。

朱允熥坐在龙椅上,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满意。

他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手,说道:“嗯,这些学子都是我大明的希望。”

“如今新科举即将开始,这考题之事得尽快确定,主考官也得选好。”

赵谦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圣明。陛下心中可有考题的方向?还有这主考官的人选,也需要陛下定夺。”

朱允熥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考题就订和出海,以及建设大明日不落帝国,以及海外殖民地有关。”

“如今我大明的海上力量逐渐强大,海外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朕希望通过这次科举,选拔出有远见卓识、能够助力大明开拓海外的人才。”

赵谦听了,心中暗暗佩服陛下的眼光长远。

他点头说道:“陛下此想法真是高瞻远瞩。那这主考官的人选呢?”

朱允熥目光坚定地说:“主考官,让黄观、夏元吉去当。”

“黄观才学渊博,为人正直,在学子中颇有威望;夏元吉善于治理财政,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二人定能很好地评判学子的才能。”

“另外,解缙不是回来了,再加一个他。”

“解缙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他的才思敏捷,有他在,这科举之事应该能更加顺利一些。”

赵谦连忙应道:“陛下的安排甚是妥当。”

“黄观大人、夏元吉大人和解缙大人都是德才兼备之人,由他们担任主考官,必定能为我大明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朱允熥接着说道:“还有这工匠考核这边,赵谦,你来负责。”

“工匠们对我大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你让那些学子们,黄观、夏元吉,解缙等人在一旁学习。”

“让他们明白,我大明的兴盛不仅需要文人的谋略,也需要工匠们的技艺。”

赵谦恭敬地行礼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朱允熥满意地看着赵谦,说道:“朕相信你能办好此事。”

“这新科举和工匠考核,关系到我大明的未来,务必慎重对待。”

赵谦再次行礼,眼神中透着坚定:“陛下,臣明白,臣这就去着手准备。”

说完,赵谦缓缓退出宫殿。

金陵城中,阳光明媚。

今日是科举考试的日子,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贡院之外,众多学子们早早地就聚集在此。

他们身着整洁的长衫,神色或紧张或自信。在人群之中,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格外引人注目。

杨士奇身姿挺拔,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沉稳与睿智。

他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贡院的大门,心中默默回顾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他深知此次科举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更是为大明效力的途径。

旁边有学子好奇地问他:“士奇兄,你看起来很是镇定,可是有什么秘诀?”

杨士奇微微一笑,回答道:“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平日里多下功夫,此时心中有数罢了。”

杨荣则显得更为自信,他的步伐轻快,嘴角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

他不时地与周围的学子交谈几句,话语中充满了对科举的见解。

他整了整自己的衣冠,那衣摆随风轻轻飘动,仿佛也在为他加油鼓劲。

有学子凑过来问:“杨荣兄,你看今日之题会侧重于哪方面?”

杨荣自信地说:“依我看,陛下如今重视海外之事,这出题怕是离不开出海、海外贸易之类的。”

杨溥站在一旁,他的表情略显严肃,眼神专注。

他在心中默默思考着各种应对之策,他知道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必须全力以赴。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衣角上摩挲着,这是他思考时的小习惯。

他看着贡院那高大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同时也充满了斗志。

有同窗问他:“杨溥兄,你紧张吗?”

杨溥深吸一口气说:“些许紧张在所难免,但更多的是兴奋,盼着能在考场上一展所学。”

随着一声锣响,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学子们有序地进入贡院,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考场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纸笔摩擦的沙沙声。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也迅速进入状态,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试卷,开始作答。

杨士奇拿到试卷后,先是仔细地浏览了一遍题目。

当看到与出海、建设大明日不落帝国以及海外殖民地相关的题目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他略作思考,便开始奋笔疾书。

他的字迹工整,论述条理清晰,从大明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出海的必要性。

他喃喃自语道:“大明地大物博,但海外亦有无限资源与机遇,出海可互通有无。”

接着他又写道如何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增强大明的国力。

“于海外建殖民地,一则可获取当地资源,二则可传播我大明文化,扬我大明国威。”

他引经据典,将自己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

杨荣则是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入手。

他分析了海外贸易对大明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边写一边小声嘀咕:“海外之地,奇珍异宝众多,若能开展贸易,必能使我大明财富大增。”

他还写道如何通过建设海外殖民地来拓展市场,“殖民地可作为贸易据点,吸引各国商人前来,如此一来,我大明之商品可畅销四海。”

他的笔触流畅,思维敏捷,在论述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他轻声对自己说:“此机构专司海外贸易之事,可规范贸易秩序,保障我大明商人之权益。

他一边写,一边不时地抬头思考,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

杨溥的作答更为谨慎细致。

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认为大明在建设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应该将大明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大明的礼仪之邦风范。

他一边写一边念叨:“我大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道德皆为他国所不及,若能传于海外,必能使他国对我大明心生敬仰。”

他详细地列举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大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他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

时间在紧张的考试中悄然流逝。

终于,科举考试结束的锣声响起。

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有的如释重负,有的则略显遗憾。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相互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疲惫与满足。

杨士奇长舒一口气说:“总算是完成了,只盼能得个好结果。”

杨荣点头道:“是啊,尽人事,听天命吧。”

杨溥也说:“但愿我们都能不负所学。”

科举考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工匠考核。

贡院旁边的广场上,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工具和材料,这里即将成为工匠们展示技艺的舞台。

赵谦作为主考官,端坐在评判席上,他的神情严肃而认真。

黄观、夏元吉和解缙坐在一旁,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准备在一旁学习。

首先是木匠们登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带着他的徒弟们走到场地中央。

他先是向众人展示了他精心挑选的木材,那些木材纹理清晰,质地优良。

他大声说道:“各位大人,这木材可是我精挑细选的,是做上等木器的好材料。”

老木匠拿起一把锯子,熟练地开始切割木材。

他的动作流畅自然,锯子在木材上划过,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木屑纷纷落下。

不一会儿,一块木材就被切割成了规则的形状。

他边锯边说:“这锯木材啊,讲究的是个稳和准,力气也要用得恰到好处。”

接着,他拿起刨子,将木材的表面刨得光滑平整,那精湛的技艺让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叹。

他得意地说:“看这刨过的木材,光滑得像镜子一样,这做出来的木器才好看又好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