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2/2)
朱樉能够接受大部分墨家主张,这让高式子感到激动,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让自己的老师尽快知道这个消息。
朱樉则有些贪心:“我非常希望墨子大师能来到洛邑,让我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
洛邑真正能以学说称“子”的只有老子和许子,两人给朱樉的启发已经非常震撼。
之前朱樉计划在让村民过上富裕生活后,首先要做的是亲自去追寻那些“子”们的风采。但现在这个想法可能要推迟了,因为完成眼前的“项目”显然不是两三年就能完成的。既然自己分身乏术,能够邀请一些“子”到周地来,无疑是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谈及采纳墨学以治国,对他而言毫无障碍。完成一项“工程”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只要有助于解决问题,便拿来用之。
墨学中不少观点正合他意,答应高式子又有何不可。尽管他尚未制定出详尽方案,但不会局限于一派是必然的,若按他的性情,诸子百家齐聚洛邑他亦不会排斥。
“我会向矩子转达这一请求。”高式子自然渴望伴墨子左右,自是欣然应允。
朱樉再次向高式子行“七”子之礼,郑重邀请道:“如此,请高式兄担任石工协会会长,恳请莫辞。”
高式子虽木匠技艺稍逊泰杉,但其本业实为石工,否则你以为他原名为何称高式,自然是因其石工技艺极为精湛。
实际上,当时的工匠,尤其是民间的自由工匠,多兼多种技艺,而他们的名字多与技艺相关。
高式子点头,回礼后归座。泰杉似有话要说,终究未言,坐而沉思。
接着,朱樉对其他人亦有相应安排。
刻被任命为印刷协会会长,连为纺织协会会长,槽为畜牧协会会长,水坝管理者南被朱樉发掘为水利建设协会会长,其弟林为造纸协会会长。
再加上方一志、老聃和守卫宫禁的清,朱樉的执政团队已初具规模。
当然,这只是临时的,朱樉完全是根据人才设置职位,将周公旦精心构建的完整官僚体系置于一旁。
他确实曾考虑过采用三省六部乃至现代国家的架构,但最终放弃。经过于芫的“辅导”,他已明白最好与最合适的不同。
即使历史证明的一些制度,也不是简单拿来就用的。
至于《周礼》中的体系或全盘“韩化”、“魏化”,更是不可取。国情迥异,绝不可能简单借鉴就能见效。
最终还是老聃那句随心所欲给了他启示,为何一定要套用他人的制度?自己手下就这么点人,根据人才设置职位,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效能,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