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海珍珠” 我来了(1/2)
其实,朱肃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他明白,要想彻底肃清海域,就必须攻克张苗儿。
这件事,哪怕千难万难,哪怕代价巨大,他也在所不惜。
他忘不了高大强的牺牲,忘不了他的女儿杜思琪,忘不了那些在海龙岛上,跟着他读书、听他讲故事的孩子。
他希望他们能有新的选择,而不是一生下来就只能做海盗,一生都在下坠。
同时,他也渴望能改变大明的困境。
朱肃坚信,一旦海上贸易通道打通,沿海地区的百姓便能享受到衣食丰盈的日子。
大明借着海外交易的巨额税收,就能减轻内地百姓的税负,甚至有望废除农业税,让利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对外贸易带来的商业兴盛,还能让百姓不再局限于几亩薄田,依赖天气吃饭。
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计来源,这样一来,即使遭遇天灾,穷苦百姓也不至于把土地拱手让人,变成佃农。
若家中再遇不幸,也不至于只剩下卖儿卖女这条路。
所以朱肃觉得海禁的状况必须改变。
他心想,穷苦百姓的抗风险能力太弱,得想法子改善——
至少在他们走投无路时,还有进城打工这条路可以选择。
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朱肃认为,治国和带兵的道理相通:
世事无常,国事无定。
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长远还是眼前,开放海禁都是最佳选择;
开放海禁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
朱肃一旦下定决心动手,那便无人能挡其锋芒。
吴寿安试探性地提议: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和他们和解?”
朱肃却不以为然:
“可别做梦了……”
“你别忘了,张苗儿是张士诚的女儿,那个曾与咱们皇上争霸中原的人。”
“她怎么可能轻易向皇上俯首称臣?”
“再者,你知道张苗儿的船队每年能赚多少银子吗?她的财富几乎抵得上半个江南的税收。”
“如果我们不让她彻底服输,她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归顺,白白交出那些银子?”
李景隆冷冷地给吴寿安浇了一盆冷水。
突然,朱肃举手让大家安静,他的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
他静静地思考了片刻,然后将目光落在朱元璋的招安圣旨上,长久地凝视着……
“……也许,这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朱肃下令将朱元璋的招安圣旨送给了张苗儿。
这等于是在告诉她:
一旦我接受招安,那么海上就只剩下你这一股海盗势力了。
我想,大明并不介意花费一些力气将你剿灭。
所以,我们有必要坐下来谈谈了。
按照朱肃的推测,张苗儿应该很快就会主动找他谈判。
果不其然,十日之期刚到,张苗儿的船队就缓缓靠泊在海龙岛的码头边。
打头的是一位年仅二十的美少妇,她的眼中仿佛有两汪清澈的秋水,闪烁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光芒。
她走上岛,见到了朱肃,那双眼睛透出的异样光芒让人难以解读。
“朱公子,我家小姐诚意邀请您前往南丫岛,商讨朝廷的招安事宜,恳请公子移步。”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诱惑,让人不敢逼视,生怕泄露了心底的秘密。
然而朱肃对她的美貌似乎并不感兴趣,只是紧锁着眉头,打量了她一番,然后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