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 第83章 李淳风出山 杜正伦出使吐谷浑

第83章 李淳风出山 杜正伦出使吐谷浑(2/2)

目录

“从头到尾,朕都看了,长孙冲还是有进步的。”李恪见他父皇发话了,也不再说什么了,他负气转身离开了现场。

不管怎么说吧,这事就算是长孙冲混过关了。

李世民当场宣布把李丽质许配给长孙冲。

李丽质却哭着跑了回去。

东宫。

这一日,崇文馆顺利地成立了。

这件事对于李承乾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李泰创办了文学馆,手下人才济济,朝中有很多大臣争相归附,好似那就是一种暗示,暗示李世民要改立太子似的。

如今,李承乾成立了崇文馆,规模更大,招揽的人才更多,而且,这些人都是经过李承乾亲自挑选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

另外,由李承乾主编的《资治通鉴李承乾注》,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做了注。

也就是说在司马光原来的内容之上,又增添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补充了很多史料,使得这部史学巨著的内容更加详实。

李承乾忙里忙外,既要忙着撰写新的内容,也要收藏一些图书典籍。

他正在忙碌着,只见李泰来了。

“皇兄,我来向你道喜啊!”李泰不亲假亲,不近假近。

李承乾一看,在他的身后跟着数名随从,抬着一块匾,上写四个大字:“翰墨书香。”

“青雀,那孤可就多谢了。”李承乾说着命人把那块匾高挂了起来。

“你何必如此客气呢?咱们兄弟之间,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

“你说的也是。”

“你的崇文馆正式成立了,弟由衷地替你感到高兴啊。”

闻言,李承乾心想好小子,到了此时,你还在和孤演戏,你不恨孤一个洞,那就已经不错了,还说这样的话。

不过,虽然李承乾心知肚明,也不便戳穿他:“如果说做学问,孤哪里能比得上你呢?可是,父皇偏偏要孤兴办这崇文馆,孤也是没办法啊,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使。”

“你太谦虚了,弟已经听说了,你撰写了一本《资治通鉴》,堪比《史记》啊,能拿出来给弟瞧瞧吗?”

李承乾一听,就知道他是心中不服啊。不过,也没关系,好书从来都是不怕人家推敲的。

于是,李承乾便把第一卷取出给他看。

李泰仔细地观看了之后,就是一皱眉。

他平时自认为自己的文笔特别好,可是,当他看完了第一卷,就已经明白这本书比起他编纂的《括地志》丝毫不差,而且,在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他。

因此,他心中很是不平衡,觉得这没道理啊,他心想平时也不见李承乾写过什么文章,怎么一出手竟然会有这样的大手笔呢?

真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啊。

虽然他心里羡慕嫉妒恨,但是,他嘴上不能这么说:“皇兄,真是没想到,你是深藏不露啊,你有这本书,便可以名垂青史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孤之所以编纂这本书,就是要让人们以史为鉴,学习前人治国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从而能把我们大唐治理得更好啊。”

“你这本书立意高远,令弟佩服啊。你只要有新卷出炉,你就派人给弟送去一份,可以吗?”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那么,自然是没问题的。”

李泰又把崇文馆里外看了看:“你这里还缺少什么吗?

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你可以派人到我那里去取用,只要是弟那里有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孤在这里就先谢过了,目前来说,还没有。”

李泰一边看着书架上的那些藏书,一边说:“上次,弟在吐谷浑被围困之时,听说你帮了很多的忙啊,要不然,弟还不一定能突围呢。”

“正如你刚才所说,咱们是兄弟,不必说这些。”

“皇兄,以前,弟可能对你有点误会,现在看来,你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啊。”

李泰发现李承乾这里的藏书也很丰富,甚至比他们文学馆的藏书还要多,他真是弄不明白,平时,也不见李承乾习武,可是,没想到,他的功夫竟然那么高,不但会摔跤,还会射箭,而且,他还发明了太子弩;

从来也没见他做过文章,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写得那么好;

如今,也没见他收藏过什么书,竟然有这么多的书,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

“皇兄,你成立崇文馆,应该需要很多人手吧,要不弟给你推荐几个人才。”

闻言,李承乾心想青雀,你小子又在跟孤玩心眼儿,你是在给孤推荐人才吗?

你分明是想把你的心腹之人安排到崇文馆里来,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在这里说什么,干什么,你随时都会知道了。

孤能上你的当吗?

李承乾想到这里,微微一笑:“多谢你的好意,我们人员都已经招揽齐了,孤正打算辞退一些人呢。”

李泰也是一愣,因为他也没想到李承乾做事竟是这样雷厉风行。

“弟听说你和苏婉就要订亲了,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啊,弟是一定要参加的,等参加完你们的订亲仪式之后,弟就要到扬州去了。”

李承乾一听,就明白了,知道他是在找借口,想在长安多呆一段时间。

“你能来参加孤的订亲仪式那是最好不过了,孤求之不得啊,你就像上次孤行冠礼时那样,做一下主持。”

“咱们俩是亲兄弟,苏婉是苏大人家的千金,出身名门,你们俩真是天作之合啊。”李泰嘴上这么说,实际上在心里暗骂,苏婉你可真够损的哈,我已经吃过你好几次的亏了,总有一天,我都要收回来的,你等着我呢。

李承乾笑问道:“你也不小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找一个王妃了?”

“弟……弟不急。”

李泰心想你们都成双成对的了,我还是老哥一个,早晚就是自己一个人,不行,我得找母后,帮我物色一个。

“你还是尽早找一个比较好,这样,早晚也有人照顾你的生活。”李承乾故意劝道。

“不用,我还小呢,此时,当以学业为重,既要编写《括地志》,又要处理那么多的政务,哪里有时间考虑这些儿女私情呢?”

“嗯,好像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啊。”

“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事业,尤其是像我们生在帝王家,如果不能有所作为,那岂不是白活了一回啊。

我见过历史上,那些皇子往往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比如说,汉高祖有八个儿子,除了被吕后害死的几个,剩下的几位,除了刘恒之外,没有一个有作为的。”

“刘长怎么样呢?”

“你是说,那个什么淮南王?”

“正是。”

“刘长更是荒诞不经,他竟然率领着几十辆车就要造反,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我从未见过历史上还有像他这样狂妄无知的人。”

“可能是汉文帝太过于疼爱他了,他在淮南出入使用天子的旌旗和车辇,而且,他打死了丞相审食其,汉文帝也没有治他的罪。

所以,他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啊。

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对于这事,弟和你有着不同的看法,弟认为汉文帝并非疼爱刘长,而是有意要杀刘长呢。”

李承乾一皱眉,因为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在说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之间的事,实际上,是在说他和李泰之间的事:“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汉文帝表面上老实巴交,甚至会装孙子,当初,在吕后得势之时,他很擅长隐藏自己的锋芒,其他的皇子都遭到了打击,他却能平安无事,从这件事上来看,说明他有着过人的智慧。

到后来,刘襄和刘章都是有机会做皇帝的,但是,那些大臣们认为他们太过强势,如果做了皇帝,将来不便于控制,于是,便把刘恒接到长安做了皇帝。

周勃和陈平等人原以为刘恒是个软弱之人,结果,他们想错了,刘恒却是一代明君,政治老道。

他只用一封书信便平定了南越王赵佗,使赵佗臣服于汉。

后来,周勃见到他,都变得神色恭敬。

由此可见,汉文帝是一个十分老练、精于权术的人。”

闻言,李承乾点了点头,因为李泰说的有理有据,不能不说,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只听李泰继续往下说:“后来,有一次,汉文帝和刘长一起去打猎,刘长直呼其为‘大兄’,汉文帝居然没有反驳,就答应了。

他们名为兄弟,实为君臣,这样一来,是违背礼法的。

刘长在淮南国使用和皇帝一样的车辇和礼仪,甚至制定自己的法律和制度,随意任免高官,汉文帝一概不问。

汉文帝这样做,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有意而为之啊。

他就是想培养刘长骄纵的性格,从而使刘长一步步走上谋反的道路。”

李承乾说:“后来,刘长真的谋反了,大臣们再三请求杀了他,汉文帝并没同意,只是将他流放。”

“那也是他在做表面文章,因为,谁都知道,刘长的性格刚烈,难以忍受这样的屈辱,而且,袁盎已经提醒了汉文帝,让他小心在意,以防刘长在路途之中死掉,使得汉文帝背上杀弟的罪名,可是,汉文帝却不管这些,依旧我行我素。

所以,弟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阴谋。

刘长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刘恒的圈套。

因为,刘长是刘恒唯一活下来的兄弟,也就是他唯一的潜在的对手,只要刘长一死,就再也没有人和他争夺皇位了。

一切都在汉文帝的计算之中。

最终,刘长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孤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刘长死后,汉文帝下令把沿途的官员全部斩杀,替他报仇,另外,又封了他的三个儿子为侯。”

“皇兄,那时刘长已经死了,汉文帝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堵住天下人的嘴啊。”

李承乾一听,既然李泰一定要这么说,他也没必要和他争论了。

因为历史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

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