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叔侄谈心,太子议种田(1/2)
紫宸殿。
李世民坐在文案内正在读《群书治要》,魏征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读到了扶苏和刘盈那一段,把书放下了,十分感慨:“爱卿,你说,秦朝之所以灭亡,吕后之所以乱政,难道说,与扶苏和刘盈的性格柔弱没有关系吗?
嬴政在沙丘病重,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了遗诏,改立了胡亥为太子。
然后,矫诏赐扶苏自杀。
当时,扶苏在蒙恬的军中,手握三十万军队的兵权,大可以放手一搏呀,为什么要自杀呢?
他的性格是不是太过柔弱了,而且不能明辨是非呢?”
魏征说:“陛下所言有一定的道理,扶苏的确有一点愚忠愚孝了。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说那矫诏是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的,但是,上面盖有秦始皇的玉玺,本身是看不出来什么破绽的。
于是,扶苏便认为那封诏书是嬴政的真实意思表达。
扶苏心里想的是,本来自己和他父皇的就政见不一,尤其因为焚书坑儒一事,扶苏是坚决反对的,因此,惹恼了嬴政。
他认为嬴政之所以把他派到边疆来,驻守长城,就等于贬斥了他。
其实呢,他误解了嬴政的本意,嬴政并非要抛弃他,而是要磨炼他,是希望扶苏能够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望。
当然了,这里嬴政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如果他早把扶苏明确地立为太子,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事情了。
因此造成扶苏惨死,胡亥继位,最终,使大秦的江山落于他人之手,不是扶苏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嬴政和胡亥都有责任。”
“咱们再说说这个刘盈,刘盈当上皇帝之后,试图保全刘如意。
但是,吕后记恨戚夫人,于是,毒死了刘如意,并且把戚夫人手脚斩去,眼睛挖去,舌头割掉,扔进了猪圈里,变成了‘人彘’,最终,戚夫人受尽了折磨,痛苦而死。
等到戚夫人死了之后,吕后让人把刘盈叫来,让刘盈辨认一下戚夫人。
等到刘盈认出那个人彘就是戚夫人之时,刘盈当时就惊呆了,他从未见过如此惨绝人寰之事,说这绝对不是正常人所为。
从那以后,刘盈不问政事,终日沉迷于酒色,在位七年,毫无建树,便去世了。
最终,使得皇权落在吕后的手中。
吕后将吕姓家族的人纷纷封王,差一点颠覆了刘氏江山,这难道和刘盈仁弱的性格没有关系吗?”
魏征手捻须髯,迈着方步在殿堂里走来走去:“陛下,微臣认为你说对了一半。”
“哦,那么,另一半呢?”
“之所以造成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惨死,刘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在临死前,没有想办法保护好戚夫人和刘如意。
比如说,他颁下一道圣旨,或者赐给戚夫人和刘如意免死金牌,不也行吗?
但是,刘邦没有这样做,而只是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国相,让周昌保护刘如意。
别忘了,周昌不过是个臣子,吕后才是君主,周昌如何能保护得了刘如意呢?
吕后先派人去调刘如意进京,周昌不让去;
后来,吕后又下了一道旨意,把周昌给调走了,再派人把刘如意接到京城。
虽然刘盈想保护刘如意,但是,总是会有疏忽的时候。
吕后趁着刘盈没注意,用毒酒把刘如意给毒死了。
当然了,戚夫人也有她自己的责任。
她不应该贪心,让刘邦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她认为只要刘邦同意了,便可以改变现状了,其实她想错了,刘邦并非一个果断的人。
刘邦对于外敌十分果断,诛杀异姓王,毫不留情!
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家事,却优柔寡断!
他和汉景帝不一样,汉景帝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
另外,戚夫人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吕后的实力,吕后有吕氏家族在帮着她,还有樊哙那样的妹婿也帮着她,甚至连张良也帮她出主意,把商山四皓给请来了,这样,吕后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作为一个女人,吕后诛杀戚夫人的手段确实毒辣了些。
她把戚夫人杀了,也就杀了,何必把戚夫人折磨成那个样子?又何必让刘盈去观看呢?
刘盈那时刚继位,才十几岁,什么时候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呢?
刘盈之所以夭亡,使得大权旁落,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刘邦生前就没有把这些事情考虑好,没有协调好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
吕后的性格也太过于强势了些。
刘邦对她的感情很深,拿她也没办法。”
李世民听了之后,微微颔首:“朕现在担心的是,承乾的心地太过善良,性格上似乎有些柔弱。
朕担心他会像扶苏和刘盈那样,走他们的老路。
慕容孝隽曾经带领兵马侵扰我们大唐的边境,杀死了大唐许多子民,掠夺了众多的财物。
此次,他们趁着高阳公主即将大婚之机,混进了长安城。
恰巧他们被承乾所捉,依照朕的意思,将他们全部诛杀也就算了。
可是,承乾却苦苦地替他们求情,说什么要把他们送回吐吐谷浑,和吐谷浑再做一次谈判,企图让伏允可汗臣服于大唐,你说他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过简单了?
他的性格是不是柔弱了些?”
魏征沉思了半晌,缓缓道:“微臣以为太子考虑问题,很全面,并没有什么过错。
当初,刘邦和陆贾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刘邦说,老子并不需要那些儒生,不需要那些文人,老子是在马上得天下的。
陆贾就说,你能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
这里就涉及治国理念的问题。
当初,天下诸侯割据,陛下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和窦建德等人的时候,必须要采取铁腕措施,将他们斩尽诛绝。
如今,天下已经平定了,咱们要降服大唐周边诸国,就得恩威并用。
去年,我们已经灭了东突厥,这就是立威,借着这个威势,所以,太子和越王才能招降党项。
如果太子通过这次的事情能让吐谷浑彻底降服大唐的话,那么,岂不是要少死很多人吗?
而且,吐谷浑的内部也分为两种势力,以慕容顺为代表的那股势力是要降服大唐的,只是天柱王那个人非常顽固,一心要与大唐对抗。
如果太子所采用的策略得当的话,是完全有可能让吐谷浑臣服于我们大唐的。
所以,微臣认为太子的想法并没有过错,完全可以一试。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兴兵讨伐吐谷浑,那么,到那时吐谷浑也是没理。
我们就会出师有名。
所以,太子的性格并非仁弱,他和扶苏、刘盈不一样,这是一种策略。”
经过魏征的分析,李世民也觉得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李世民翻阅着手里那本他最爱读的《群书治要》,然后说:“承乾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著书立说这一块有点欠缺。
泰儿读书甚多,所以,朕让他编撰了《括地志》,而且,《括地志》这本书的前面几卷,朕已经看了,编写得相当不错,内容十分详实。
承乾在这方面就不行了,如果他能像李泰那样,编纂出一本书出来的话,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解的人。”
魏征听到这里,微微一笑:“想当年,诸葛亮在隆中时,读书观其大略,意思就是不寻章摘句,不抠字眼,而是抓住了要领。
晋朝的陶渊明也说,喜读书,不求甚解。
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
这才叫会读书,而不是做一个书呆子。
太子将来是要做皇帝的,他的主要任务是治国,并不是做学问,就像曹操选世子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文章写得特别好的曹植,却选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呢?
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陛下不必苛求这一点,会写文章的人不一定会治国,会治国的人也不一定非得文章写得多么好呀。”
闻言,李世民心想这牛鼻子老道说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说什么都有理,不过,他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恰巧此时,李承乾来了,跪伏在地上,口称:“父皇!”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起来吧!”
“诺!”李承乾站起身来,又向魏征行了师礼,态度恭敬。
魏征也以礼相还。
“朕问你,最近在做些什么?”
“启禀父皇,儿臣正在撰写一部书。”李承乾神态自若。
“哦,你也在著书立说。”
“是的,最近儿臣读了《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有感而发,所以,打算自己写一本。”
李世民微微颔首:“你的这个想法倒是不错,那么,你写的叫什么书!”
“儿臣撰写的书叫《资治通鉴》。”
“是吗?这个书名倒是不错,写了多少了?”
“已经写了十卷,这是前面的两卷。”李承乾说着从怀里掏出两卷书来。
“拿给朕看。”
李承乾把那两卷书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第一卷观看,读了开头,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资治通鉴》开篇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说的是关于三家分晋的那段历史,以及关于礼法的问题。
李世民越读越觉得好,爱不释手。
他把第一卷看完了之后,递给了魏征。
魏征打开观看,也是频频点头。
魏征笑道:“刚刚陛下还在和微臣探讨太子没有著书立说的问题,没想到你这是闷头干大事啊。
据微臣来看,这部书已经可以和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了,无论是文笔,还是见解都堪上乘。”
李承乾心想虽然这部书的是司马光所编纂的,但是,其中也掺杂了自己许多的观点在里面:“老师谬赞了。”
李世民称赞道:“这本书的确很好,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智伯的实力那么雄厚,为什么晋最终会灭亡,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
如果不是那样的话,秦国怎么能够一统天下呢?
晋国就在秦国的东边。
晋国若是强大的话,秦国是无法东向的。
晋国的实力原本是最强的,所处的位置也是天下之腹,晋国原本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却由于智伯的狂妄、贪婪,不会使用人才,也不识人等原因,最终,导致晋国的灭亡。
这里面谈到了礼法的问题,天下的形势就是这样,做君主的要遵守君主的礼节,做臣子,要遵守做臣子的礼仪。
周天子首先破坏了礼法的规矩,这也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啊!”
李承乾再次施礼:“父皇所言极是。
因此,儿臣认为之所以后来天下会大乱,其根源就在于三家分晋。
如果周天子自己遵守礼的制度,那么天下的秩序便不会乱;
如果晋没有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那么,就不会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也就没有秦一统六国这些事了。
有那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刘邦原是一泗水亭长,手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经过七年的奋斗,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一切的根源,难道不是因为三家分晋所致吗?
因此,儿臣以为编撰这部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清历史,可以学习前人治国的经验,吸取那些失败的教训,从而能使得大唐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李世民今日心情高兴:“承乾,你说得很好,那么,你在东宫那边是不是要成立一个馆,你可以招纳一些士人,帮着你一起撰写此书。”
闻言,李承乾当即跪伏于地,口中说道:“父皇,儿臣打算成立崇文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管东宫的图书、典籍,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经学,同时,搜集各种史料,更加详实地编撰《资治通鉴》。”
“好,朕准奏!你这边成立崇文馆,所需的经费,回头朕拨给你。”
“谢父皇!”
“你还有别的要求吗?”
“没有了。”
“还有一件事,朕要和你商量一下。”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口中所说的是什么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