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年代:发家从五亩水洼地开始 > 第401章 超大月季花

第401章 超大月季花(1/2)

目录

“贡菜,通风储存就行。黄花菜,一斤5块钱,紫菜,三两6块钱,贡菜,三斤9块钱,拢共20块钱。”

20块的报价,引来一些路人侧目,看见分量颇足的三样干货后,他们又收回了视线。

干货+分量足,确实能值几十块钱。

沈青付了钱,将三样干货装进麻袋内,继续往北走,没走多久,碰见了老熟人..调料摊的摊主。

“沈青,今天需要调料不?”

个高身瘦、浓眉小眼的摊主,戴着黑色虎头帽,穿着棕色毛靴子,笑着打招呼道。

沈青每回熬辣椒油前,都会来这家铺子采购调料,一来二去,他和摊主便熟络了起来。

沈青垂眸思索,过年了,学生放假,豆子辣片摊暂时歇业几天。

先熬好,装进陶罐中,年后,豆子和张泽来取时,直接给他们就行。

沈青扫了一眼摊子,占地3平方米的晒布上,摆了一个个鼓囊囊、装有香辛料或谷物的中号布袋,如,干辣椒、花椒壳、绿豆、花生、桂皮、八角等。

“老样子,细辣椒粉8斤,花椒壳、干辣椒、花椒粉各4斤,孜然、小茴香各2斤,盐12袋,白芝麻3斤,再称5斤绿豆。”

“好嘞~”

摊主咧嘴一笑,寻一些空布袋,手脚利索地装货称重。

“拢共16块3毛,给16块钱就成。”

“能再送我一点卤料包吗?”

“能啊。”摊主抓了四个提前配好的、用纱布包起来的卤料包,“喏,给,拿回家,卤肉、卤菜、卤鸡蛋,味道都不赖。”

沈青接过,打开一个卤料包细瞅,和上回一样,里头装有香叶、桂皮、花椒、八角、草果等,种类丰富,比例也很合适。

沈青付了钱,笑着接过三十多斤调料,与摊主寒暄几句后。便离开了小摊。

沈青边走边逛,碰到需要的、价格尚可的东西,他就停下来买了。

如,五花肉、三黄鸡、羊肉、白面、白糖、红糖、大葱等。

越往里走,背篓越重,走到天蓬街最北端时,背篓已再无多余空间装东西了,不过,他手里还抓着几个空袋子呢。

沈青走到头后,并没有往南拐,而是停在原地,盯着一个卖对联的摊子看。

摊主是个白发苍苍、气质沉稳的老头,他坐在木桌边,握着毛笔,在红纸上书写对联。

老头对面、隔着木桌,站着一对老年夫妻,二人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毛笔。

须臾,老者将毛笔斜靠在砚台上,念道:“上联:年年顺景财源广,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老俩口不识字,听到财、安、吉字眼,满是沧桑的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

“财,希望儿子一家日子越来越好,安,活了大半辈子,往后图的便是平平安安了。柳老,对联...短的那个,我知道要贴门头上。

长的那俩,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呐?”

老者:“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待会卷对联时,我会按照‘横批-上联-下联’的顺序,来摆放对联的,只需要记住...横批这么卷的。”

“成,你这样一说,我和老头子便知道哪张贴哪边了。”

墨水彻底干透后,摊主将对联们摞在一起,卷成筒状后,用麻绳缠上几圈,并打个死结。

“贴对联的时候,浆糊不要糊太厚,不然,对联上会有凸起的印子,很不美观。”

“好,我记下了。”老头付了钱,付了多少,沈青没有看清,只知道有很多1毛的票子。

老俩口走后,老者看向沈青,“小伙,需要写对联不?手写的,可比机器印的,有诚意多了。”

其实,无论是煤渣路两旁,还是天蓬街,都摆有卖对联的小摊,不过,其它摊子的对联,上面的字体,都是机器印出来的,沈青认为...还是手写对联,更贴合土房子气质。

“写一套对联,要多少钱?”

“得看你家有几间屋子,东西侧房有没有安门了。”

沈青在脑海中,绘出自家院子的蓝图。

“前院,一间厨房,一间仓库,三间屋子,东、西侧房没安木门,只挂了帘子,仓库门,没有门框。院中,有一棚架,一株看桃树,几株杨树。后院,有一带篱笆的菜园,园内有个竹棚,养了鸡和兔子。”

老者:“两幅对联,一大一小,四个福字,还有一些短的吉祥字词,给5毛钱就成。-

沈青:“行,您写吧。”

老者寻一张短纸,和两张相较于堂屋而言窄一点的长纸,毛笔沾上墨水,开始写对联。

老者写的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扬活泼,疏密得体,自带一股飘逸潇洒意味。

写完厨房对联,老者将其平铺在一旁后,取三张红纸,一短,两宽长,书写堂屋对联。

接下来,老者不停重复之前的操作,拿红纸-持笔书写-放一旁。

咚---

老者将毛笔轻轻斜靠在砚台上,“好了,等最后几张红纸上的字干透了,就能卷起来了。”

此刻,老者面前的木桌上,摆了一张张写有黑字的红纸,沈青大体扫了一眼。

厨房对联:上联,园蔬调出千般味,下联,盘食烹来万里香,横批,回味无穷

堂屋对联:上联,吉祥如意福星到,下联,富贵平安好运来,横批,五福临门

吉祥字词:平安喜乐,一帆风顺,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八方来财,诸事顺遂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四张‘福’字。

须臾,墨水干透了,老者问道:“小伙,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你分得清上下联吧?”

沈青:“分得清,看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也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便是上联,是平声,也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便是下联。”

老者:“没错,写对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记住,浆糊要薄涂,不然,对联会有凸起的小印子。”

沈青:“行,我记下了。”

随后,老者按‘大、宽在下,小、窄在上’的顺序,将对联们叠在一起,卷成筒状后,用麻绳绑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