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各部门到位,提前打个预防针!(求订阅!)(1/2)
随着发动机科研小组的抵达,也正式并入了913项目研究之中。
等到江望川他们安定下来之后,白杨也开始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为了更高效的研制出战机,我们这里就需要率先安排好,各项组装工序。”
“首先是骨架,采用高镍高温合金钢,设计研制工作,交由钱文亮同志负责。”
“龙骨要承受整架飞机的载荷、和必要的结构支撑,需要精确的加工与焊接工艺。”
“在图纸完成后,与车间师傅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不得马虎。”
“明白!”钱文亮立即郑重的应和了下来。
“紧接着,便是舱壁,由潘映照同志负责,在设计研制初,与钱文亮同志协作,计算好尺寸,组装时,按照尺寸进行后续的切割拼装。”
“明白!”
前机身,舱门,机翼,航电电路铺设,冷却管铺设……等等工序,在白杨的安排下,都一一分配给了相应的小组研究成员。
“最后,是固定站位方案,在各个零部件相继加工完成之后,每个工序设定固定的点位时间。”
“防止出现组装交叉的问题。”
在初期的战机研制阶段,都会采用固定站位的方式。
将所有的物料零件工装,都送到相应的站位上。
紧接着,工人们便如同搭积木一般,将这架战机给组装出来。
不过这种生产效率还是比较低。
等战机研制投入生产之后,白杨打算看看,能否将脉动式生产线的概念给搞定。
虽然说名字变了一下,其实也就是将各部分进行再一步分化。
将机翼,机身中部,机舱等等进行分类。
等到各个完整部件组装完成,再进行整合组装。
……
“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将后续的工作一一安排下去之后,白杨停顿了一下,询问道。
“航电方面该由谁来负责?”沈工举了举手询问道。
他是负责机舱部位与冷却管路铺设方案设计的。
但新式雷达重达半吨,内部的近千的电子管,都需要密密麻麻的线路,连接到机舱控制台。
即使有着图纸,他也无法肯定的说,自己能够完成整机的航电系统的铺设。
“三轧钢研究所雷达研究室的同志,已经带人来奉天了,后天便会抵达。”
“这方面不用担心。”
“那就好。”闻言,沈工也放下了心来。
毕竟这台先进的机载雷达,就是三轧钢那边设计研制的,交给他们也更放心。
“其他人还有问题吗?”白杨再次环绕了一圈,问道。
“没有!”众人都摇了摇头。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设计方案,最后还要统合在一起,进行工序排列。
如此一来,层层递进,不会出现太多的差错。
“没有就好,这段时间给大家留了些缓冲时间,相信都已经有所准备了。”
“接下来希望大家专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积极与车间师傅交流,尽快将我们的第一架验证机研制出来。”
“也希望,这台战机成功后,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能够继续延续发展,填补我国的空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